ICU常见的心律失常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由于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搏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而使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被称为心律失常。
在处置重症患者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由于重症患者病情危重,且临床状况复杂,若心律失常处置不当,会威胁到患者生命。心律失常的病因常与患者基础疾病相关,且复杂多样,大体包括严重感染和创伤、严重的心肌病变、呼吸系统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以及药物过量。第一,在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紊乱、某些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均可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第二,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脏外伤等引起心律失常。第三,呼吸系统病变会导致呼吸衰竭,供氧不足会导致心肌细胞病变引起心律失常。第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会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电解质失衡等都会引起心律失常。第五,洋地黄中毒、奎尼丁昏厥等会引起缓慢或是快速的心律失常,另外常用的几种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若过量使用会抑制心肌细胞活性,造成心律失常。
常见的心律失常
第一,窦性停搏和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是指病变导致的窦房结兴奋性降低,不发生冲动,造成整个心脏电活动暂时停止;窦房传导阻滞是由于窦房结周边病变导致窦房结发生的冲动向周围心房阻滞的传达发生障碍。一般情况下是由于各种心肌病变、药物中毒、高钾血症、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或是严重的心肌缺氧等原因所导致的。临床表现心悸、疲乏,较长时间的窦性冲动消失,且低位起搏点不能以逸搏心律起搏时,可产生黑蒙、晕厥,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抽搐(阿斯综合征)。治疗方法:第一,去除诱因。第二,静脉注射0.5毫克阿托品,观察心电图变化,若不明显,十分钟后再次静脉注射1毫克阿托品。若合并二度II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时,避免使用阿托品。第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首次注射0.5-1.0mg/min,逐渐加量,将心率控制在每分钟50-60次。第四,人工起搏。若用药效果不满意,心率恢复效果不理想,或是用药后不良反应过于严重可采用起搏器进行缓解。
第二,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病变影响房室结组织,使室上性冲动下传心室发生障碍,部分或完全不能下传。一般情况下,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病变、药物中毒、高钾血症、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等。临床表现为心悸、疲乏,较长时间的室上性冲动不能下传,且低位起搏点不能以逸搏心律起搏时,可产生黑蒙、晕厥,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抽搐(阿斯综合征)。治疗方法包括人工起搏、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去除病因以及注射糖皮质激素。
第三,房扑和房颤。房颤时的临床表现为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有短绌脉;房扑时的临床表现为多为快而规律的心室率,若传导比例不恒定,也会导致心律不齐。常见症状包括胸闷、心悸、气短,以初发或是阵发性发作时明显。当心室率较快时,扩张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等严重心脏病可诱发急性左心衰以及肺水肿。若预激综合征并发房扑房颤,由于心事率过快,容易出现急性心衰,休克,室颤甚至猝死。房颤时心房内容易形成血栓,若脱落则会引起动脉系统栓塞。治疗方案:采用洋地黄控制慢性房扑;在急性发作时,首先采用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常用治疗药物还包括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毛花苷同等。
第四,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表现为发作作伴有心慌,呈突发突止,脉搏快而规整;伴有咳嗽,深呼吸,刺激咽部、按压眼球可使其终止;发作时血流动力学稳定,若发作时间过长容易出现头晕、胸闷、低血压;症状的轻重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心脏原发病的严重程度也会影响症状。治疗方案分为非药物转复和药物转复两种。非药物转复主要包括刺激咽部、按压眼球、按压颈动脉窦;常用药物包括异搏定、西地兰、心律平以及胺碘酮。
第五,室性早搏。症状为心悸,病人常诉说心悸、胸部有“撞击感”,有时患者会有心前区重击感及头晕等感觉,严重时可出现黑蒙症状。部分患者可因室性期前收缩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及重要脏器血流灌注不足,由此引发乏力、气促、出汗、头晕等供血不足的表现。常用药物包括心律平、慢心律、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对于无基础心脏病患者可采用前三种药物,对于心肌梗塞后或是扩张性心肌病导致的心功能不全所办法的室性早搏宜给予小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或是选择使用常用治疗药物-胺碘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