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患者要注意调整好心情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西医认为,情绪会对人体免疫功能产生影响,消极情绪会削弱免疫功能,积极情绪会提高人体抗病能力。中医也认为,情志参与人体病理变化和脏腑功能,人体气血充盛,情志顺畅起到重要作用,由情志顺畅促进气血通调,改善脏腑功能。肾病患者患病后主要产生忧虑、紧张、急躁、悲观等负面情绪。在发病初期,由于血尿、蛋白尿等检查结果异常,担忧自己的病情发展,出现精神紧张焦虑。随着考虑和担心的问题逐渐增多,患者表现出忧虑重重。随着治疗干预,病情反复或未见好转,迁延难愈,患者可能产生急躁易怒的情绪,迁怒于身边的人和事。慢性肾病患者病情迁延难愈,逐渐对治疗丧失信心,认为自己无法治愈,产生悲观失落情绪,对未来的生活缺乏勇气,在生活中也表现出消极态度。尤其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得知病情后可能会产生悲伤恐惧的情绪,担心自己的病情发展,联想到自己的家庭和工作,感到烦躁和恐惧。相应地可能会出现攻击性强,自制力降低,对人和事更加敏感,认为最近发生的事都很不顺利,从而会以暴躁不安、悲观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经过病痛折磨后,感到命运多舛,产生强烈的孤独情绪,整个人变得暴躁敏感,对待生活、人事物都产生麻木冷漠态度。不良情绪的产生也会直接影响到血压波动,从而肾脏负担加重,更会造成病情变化。肾病作为进展性慢性病,治疗难度高,多需要较长周期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病情反复发作,未能达到预期疗效时,患者可能产生不良情绪,不仅不利于治疗效果,还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需要重视引导患者及家属重视到不良情绪问题,通过自我调整、外在干预手段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好情绪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状态,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第一,医院要多给予肾病患者人文关怀,主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重视和患者的沟通,站在患者角度了解患者的情绪问题,引导患者主动向医护人员倾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予以解答,并通过专业知识安抚患者的情绪,鼓励患者建立信心,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关爱和尊重。第二,需要充分调动患者家属的主观能动性,家属作为和患者接触时间最久、关系最亲密的一方,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患者情绪加以观察,能够关注到患者情绪的变化和好转。日常生活中多关怀理解患者的情绪,用亲人之间的包容和关心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家属应多和患者保持沟通,站在患者角度思考情绪问题的来源,从根源处开导患者,转变患者消极的态度。多使用激励性、肯定性语言支持患者,家属用自己积极乐观心态感染患者,让患者转变看待疾病的角度,能够以一个乐观角度看待问题。第三,患者本人更需要重视自己的情绪问题,不应抱着侥幸心理,讳疾忌医,自欺欺人,导致延误治疗。也不能过度紧张,被疾病吓倒,放大病情症状,患者需要保持一个理性科学的态度,认真配合治疗,理性对待治疗效果。在察觉到不良情绪后能够主动采取调整情绪的行为,多接触大自然,进行社交娱乐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在接触大自然和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调整情绪,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找到生活的乐趣。慢性肾病更依赖于健康的生活习惯,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睡眠质量,规律饮食,平衡好生活和工作,做到劳逸结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进行适当运动,如太极拳、爬山、慢跑等有氧活动,不仅能够改善体质体能,还能延缓大脑功能衰老,提高自身免疫功能。患者可以多了解疾病知识,主动学习疾病的自我护理,通过增加知识储备,了解科学知识,能够以科学视角看待问题,避免由于认知不足过度担忧和紧张。学习自我护理也能改善自己的效能感,能够及时发现临床症状和病情变化,从而及时就医得到及时治疗。生活中也可以主动培养兴趣爱好,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在,从而转移注意力,让自己注意力从疾病上转移开,避免神经过度紧绷。由于慢性肾病治疗时间长,影响因素众多,病情反复,患者不可避免产生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若未加重视也容易发展为抑郁症等问题,造成生活质量下降。从患者自身、家属和医护人员三个方面形成联动机制,互相配合和支持,关注患者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和情绪,保持健康生活,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