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冠心病防治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国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在面对各类病症时均有一套适用的解决方法,中医文献虽然没有直接记载“冠心病”的病名,但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以及其他中医书籍中,却提到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等一系列描述冠心病临床表现的话语。冠心病可以归纳为“真心痛”、“卒心痛”等病症的范畴中。
一、冠心病病因与表现
冠心病通常会在中老年时期发作,冠心病与素体亏虚、寒邪内侵、饮食不节等因素有直接关系,脾、肾等脏腑受损均有可能导致冠心病的情况发生。冠心病的病程相对偏长,高强度体力活动以及情绪激动均有可能诱发冠心病的出现,冠心病在发生后,病患左胸部以及膻中部位将会出现疼痛的情况,而且发病时还将伴随心悸、胸闷等问题,冠心病如果在发作时过于严重,还将导致病患出现猝死的情况。
从临床角度进行分析,冠心病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无症状冠心病。虽然在表面没有问题,但是心电图却会出现心肌缺血的现象。第二,心绞痛。心绞痛在发作时胸骨后将会出现疼痛的情况,这是短时间内心肌供血不足的外在表现。第三,心肌梗塞。冠状动脉阻塞与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将会导致心肌梗塞的情况发生,这种症状相对比较严重,第四,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纤维化与心肌硬化,此时将会伴随心力衰竭的问题发生。第五,猝死,猝死多数由心脏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
二、冠心病中医防治措施
(一)冠心病预防
中医冠心病预防以慎起居、节房事、勤锻炼、避风寒等养生方法为主导,长期养生能够大幅降低冠心病的发作概率。在生活起居过程中,应该尽量保障寒暑适宜,气候异常变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冠心病的出现。在冠心病预防期间,还需要适当加强精神调摄,规避情绪上的严重波动,精神调节需要保持心情愉悦,过多的压力与愁思将会在身体上有所反映。与此同时,饮食调节是预防冠心病的关键,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将会导致肥胖问题的发生,气血运行受到影响将会引发心痛问题的发生。从中医理论出发,不仅在饮食上需要节制,还需要尽量避免烟酒等刺激性食物。适当开展体育锻炼,劳逸结合能够让人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健,只有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加强体育锻炼,才能避免冠心病的出现。体育锻炼不能选择过于激烈的体育项目,可以通过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活动来加强对身体的调理。
(二)冠心病治疗
在心绞痛急性发作的情况下,病患将会突发胸部憋闷、疼痛的情况,疼痛将会快速蔓延。在急救处理时应该以治标为主,避免病情变得更加严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取神门、内管、劳宫、膻中、后溪穴,以泻法为核心来降低冠心病的影响。冠心苏合丸1丸含服、麝香保心丸1-2丸来进行含服,同样可以降低急性冠心病带来的影响。
在心绞痛的缓解期开展治疗工作时,应该针对实际情况来加强针对性治疗。中医在治病期间,应该结合病患症状来提供专病专方,并随着病患症状的加减情况来动态调整治疗策略。
病患出现了胸闷、心前区刺痛且能够蔓延至肩背区域,病患舌头上有瘀点、舌头下方静脉青紫且脉涩的情况,可以判断为胸痹、心脉瘀阻。在治疗时需要以活血化瘀的药方帮助病患完成对身体的调理。可以按照丹参饮合冠心Ⅱ方来进行抓药,并结合病患的实际情况来酌情进行加减。在基础药方的基础上,肝郁可以加入柴胡、白芍等药材,气滞可以加入香附、枳壳,肾阴虚可以加入枸杞、淫羊藿等药材。
病患胸闷气短且心脏疼痛经常发作,肥胖痰多,纳呆脉滑可以判断为痰浊闭阻。在治疗时应该坚持以通阳宜痹、豁痰化浊为关键,必要时还可以配合活血化瘀的药方。方药为瓜萎薤白关夏汤和丹参饮,瓜萎仁15g、薤白12g、茯苓30g、丹参20g、檀香10g、制法夏15g、陈皮10g,最后放入白寇,药方可以结合病患的病情来酌情进行调整。
在中医体系中,对症下药是治病的根本,痰热结胸需要在治疗时以清热化痰为主,并辅以活血化瘀,心气虚则要以补益心气为基础并辅以活血化瘀来进行治疗,只有结合实际情况来找出更加适合的处理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对冠心病的防治。
总而言之,中医作为我国历史传承悠久的医学体系,能够在面对各类病症时通过对症下药来解决病症问题,冠心病同样如此,通过中医加强对冠心病的防治,应该坚持按照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防治原则,以此来让防治效果变得更好。相信随着中医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冠心病中医防治工作的开展将会更加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