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与“赤芍”的分化与应用初探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赵宝珠

衡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河北省 衡水市 053200

摘要

“白芍”与“赤芍”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中药,而《伤寒论》与中国早期经典方剂均仅以“赤芍”命名,如何对其进行准确认识与合理使用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课题拟通过对该属植物的野生分布、栽培历史、炮制方法演变等方面的考察,探讨该属植物在植物中的分类学与使用历史,以期为“白芍”与“赤芍”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白芍;赤芍;炮制;分化

正文


白芍、赤芍均为来源于芍药属的常用中药,所含化学成分类似,但含量比例不同;药理活性相似,但作用强度不同。中医学对其功效的描述各有偏重,在中医临床应用上他们有明显的区别。探索比较白芍和赤芍药材各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对有效控制白芍、赤芍药材质量和确保药物临床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芍药野生种源与分布

芍药为中国传统名花,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引进。《山海经》中有记载:“条谷山多芍药,秀山多芍药,西之山多芍药。司之,多芍药……”,这表明,野生芍药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了很大的分布。根据大量野外考察和现代文献资料,芍药科植物中只有芍药属(Paeonia),该属又分为三个类群:芍药组、北美芍药组、牡丹组。芍药属植物共有22种,包括9种分布于国内,5种来自欧洲,13种来自中国。在我国有9种野生芍药。

1.1芍药

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四川等地,都能在海拔480-700米的山坡、草地和林下找到这种特殊植物的踪迹,它是亚洲独一无二的,目前已经被发现于朝鲜、日本、蒙古和西伯利亚。该种在中国仅有一种芍药,但在芍药属植物中种植时间最长,对世界芍药品种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白芍”长期的主导药源,其野生根茎又被称为“赤芍”。

1.2草芍药该属植物的分布范围广泛

从我国的湖南西北到四川东南,到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及远东,从四川的汶川到日本的广阔地域,都有广泛的分布。本种为中国产芍药之首,在四川东南部,湖北,河南,陕西,宁夏,并在山西,河北,辽宁,吉林等15个省份,在海拔800-2000米的坡地草原和森林边缘,均有丰富的野生资源。

1.3美丽芍药

分布于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四川中南部,甘肃南部和山西南部,在海拔1500-2700米的丘陵地带和潮湿的丘陵地带。其根茎具有祛瘀、活血、止痛等作用,在某些地方有药用价值。

1.4川赤芍

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山地森林中,海拔2650-3700米;西藏东部,青海东部,甘肃和陕西西南部,海拔1800-2800米。这种植物具有独特的美感,它的根部可以清热解毒,止血,疏通经络,《中国药典》将它列入“赤芍”,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来源。

1.5其他

另有5种为“山芍药”,原产于中国东北部和日本,别名“日本芍药”。多花芍药原产于西藏南部基隆地区,海拔2350米。还有尼泊尔,印度的北方。白花芍药(P.st er nia na fletcher)是一种分布于西藏东南山地森林中、海拔在2800-3500米之间的芍药属植物,是一种特有的药用植物。块根型芍药皮(P.anomal e L.Mant.)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尔泰地区和天山地区,海拔1000-2000米的林下带、山坡草地和潮湿的山坡上。分布于中亚东部,西伯利亚,蒙古等地。芍药是新疆特有的一种植物,在新疆阿尔泰山(约1200-1800米)的针叶森林中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

2芍药栽培历史概况

中国是芍药属物种的天然分布和分化中心,同时也是芍药属栽培品种的起源和进化中心。在秦(前221-206),芍药已经被广泛种植,但是芍药并没有区分“白芍”和“赤芍”,都被称为“赤芍”。直到东汉后期(公元25-220),人们才把草本的称为“白芍”,把木本的称为“赤芍”。这个时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不管是作为观赏的,还是作为爱情表达的,或者是作为药物的,都有特殊的作用。在魏晋时代,芍药作为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在宫廷中广泛种植。到了唐朝(公元618-907),全国已经尊为“花王”。自宋朝以来,以芍药为原产地,引种于全国各地,驯化改良日盛,良种层出不穷。因为扬州土地肥沃,最适合本草生长,所以广陵(扬州)的芍药,每年都是生机勃勃,比以前多了十倍不止,当时扬州不但是芍药的栽培中心,而且种类繁多,影响深远,扬州芍药,举世闻名,堪比当时的洛阳芍药。在之后的时间里,这份感情延续了下来,芍药以它的优雅出现在了全世界,而芍药则以它的坚韧和娇嫩,遍及了大江南北。坊间多有《芍药谱》流传,记载的花色多时可超过百种,单花,复花,叠花,千姿百态;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颜六色的。如今,既是我国特有的品种,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是我国名贵中药丹皮、赤芍、白芍的来源。

3赤芍与白芍功效的区别

治疗疼痛的药物有赤芍、白芍等。不过,白芍的长处,是于柔肝止痛,尤其是对于肝气郁结所致的胸口、腹部、四肢,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赤芍主要用于治疗肝郁血滞引起的胁痛、血滞痛经、腹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等,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白芍具有补血、调理经络、降肝阳气、收阴止汗的功效。用于肝血气不足,脸色苍白,头晕心悸,或者月经不调,崩中漏下,肝阳上亢,头疼头晕,外感风寒,营卫失调,阴虚盗汗。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热毒壅盛、血热吐衄、痈肿疮疡、肝火目赤等症。赤芍和白芍的药效,是因为药材的不同。白芍具有补血、调理经络、降肝阳气、收阴止汗的功效。

赤芍的成分:芍药苷、丹皮酚类、胡萝卜苷、苯甲酸、β一谷甾醇、鞣质、挥发油等组份均可作为芍药的组成部分,而《ChP》更加重视芍药苷的检测,明确规定,每种芍药的芍药苷的检测结果必须符合《ChP》的标准,同时也加强了芍药苷的品种选择与质量管理。研究发现,赤芍中富含多种成分,包括没食子酸、芍药酸、新生物素、酚类物质和氧化物。丹皮酚:含有芍药酚,芍药酚,芍药酚原苷。丹皮酚类的主要成分是抗炎、促进消化等。

4白芍与赤芍功用之异同

芍药根可分为白芍和赤芍两种。通常认为,野生芍药的根茎干制为赤芍,人工种植的根茎去皮、水煮制为白芍。赤芍属于清热凉血的药物,属于肝经的药物。其功效主要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可用于治疗热入营血,斑疹、吐衄,跌打损伤,月经闭塞,痈肿疮毒,目赤翳障等疾病。赤芍具有改善心肺功能的功效,能够舒张冠状动脉,使其血流速度加快,因此,还具有抗AS的功效。

而白芍是毛莨科芍药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去皮后形成的。在临床上,对于阴虚发热、自汗盗汗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于头晕、头痛、胸胁疼痛、痢疾腹痛、阑尾炎腹痛、腓肠肌痉挛、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症状也有一定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芍药对肝脏中的巨噬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提高腹腔中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也证明了炒的白芍具有补血的功效,而生的白芍具有平肝的功效。

5白芍和赤芍的作用及禁忌

白芍别名:白芍药,白花芍药等等。禁忌症:虚寒不能单独服用。适合于:月经紊乱,痛经的女性。这是一种苦涩的味道。这是一种归属感。具有补血、聚阴、柔肝、平肝阳的功效。对于患者来说,白芍不仅是一种滋补肝肾的中草药,而且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也十分重要。它的主要成分包括当归、熟地、川芎,而且如果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会更加有效,特别是在患者患有外感风寒、表虚自汗、恶风的情况下,更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对于阴虚阳浮所导致的自汗、盗汗,采取有效的补益措施,如服用牡蛎、浮小麦,或者采取调理肝脾的方法,如缓解腹痛,或者缓解肢体的痉挛痛苦。

白芍具有补血、调理经络、降肝阳气、收阴止汗的功效。用于肝血气不足,脸色苍白,头晕心悸,或者月经不调,崩中漏下,肝阳上亢,头疼头晕,外感风寒,营卫失调,阴虚盗汗。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热毒壅盛、血热吐衄、痈肿疮疡、肝火目赤等症。

赤芍可以治疗经络瘀滞、疝气积聚、腹痛、胁痛、吐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主治风寒,热入营血,发热,舌红,全身发红,血热妄行。与生地,芍药皮等搭配使用。适用于经络闭塞、跌伤、疮疡、毒疮、血瘀等。再配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药物,都能起到治疗痛经和跌扑的作用;与当归、金银花、甘草等同用,能治疮疡之毒。具有祛瘀、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用于经络瘀滞、疝气积聚、腹痛、胁痛、吐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红、痈肿。有镇痛、利尿、补气之功效。白芍、赤芍不可与藜芦同服。

6“白芍”与“赤芍”的分化与应用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113个方子(206),其中30多个方子配伍以芍药,用于阴阳、表里、寒证、热证、虚证等多个领域。同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对芍药的描述是:“味苦,平顺。”主治恶风下腹痛,祛除血痹、破坚积、风寒、疝气、止痛、利尿、益气。生山谷和山丘。”尽管这本书仅仅提供了关于芍药的基础信息,如它的性状、用途、制作过程以及品质的评估,却未提及它的确切出处。然而,考虑到当时的栽培状态,可以推断出它的主要原料可以追溯到野外的芍药,也可以追溯到拥有类似特点的家族品种。"刮去皮"和“赤芍”在《金匮玉函经》和《注解伤寒论》中都被提及,但“赤芍”的内容与现在的"刮去皮"相比,显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公元502)中,根据根和花的颜色,将芍药分为红白两种:“芍药,花洁白,大而美,根也洁白,所以得名。”“芍药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这就是“赤芍”和“白芍”之分,虽然也有一定的差别,但在使用上,却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根白为好”,就是在那个时代,人们一般都是用芍药,用的是根茎粗壮的芍药,因此,这个时代的“赤芍”,其实和现在的“白芍”是一样的。

“白芍”是雷公炮炙论、熬令黄、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和《经效产宝》中最早被提及的“白芍”,它不仅延续了"洗、烘烤""慢炒"“炒焦黄"中的去皮、煎、炒、炒等方法,而且还增添了锉、涮、洗、烘烤、慢炒、烘烤、炒焦黄、焙干、炒至通红、红烧等十多种烹饪技术,使得“白芍”和“赤芍”的烹饪技术更加丰富多彩。在元、明、清三代,人们还发明了"蜜拌蒸制"、“酒焙制”、"姜炒""酒洗炒"等新的烹饪方法。在不同的炮制方式下,“赤芍”中的化学成分和比例都会有显著的变化,其差异性得到了凸显和增强,在不同的药效组合下,或有活血、健脾、疏肝、止泻等作用,极大地丰富了芍药的功效,甚至可以弥补前人的不足。此外,由于芍药栽培过程中的杂交、人为改造等因素,也会对不同生长阶段的药材成分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不同地区“白芍”的化学成分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赤芍”因加工方式的变化、种植、驯化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同的药效成分。作者以为“赤芍”是从“药”中分离而出、自成体系的一个典型事例。

“赤芍”是宋朝王怀隐所著的《太平圣惠方》中首次出现的一种草药,他把芍药分为两种,分别列出了两种不同的代表方子。其后的《本草纲目》对白芍与赤芍的功效、治疗、加工、栽培、分布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区分。比如苏颂的《图经本草》中就记载:“芍药有两种,一者金芍,一者为木芍。金芍药治病,多脂多脂;“芍药,紫而瘦弱,脉象多。”其实,“白芍”与“赤芍”只是在颜色和颜色上的不同,在种源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它们都是以芍药的根部为原料,前者是以人工种植的根茎为原料,经过不同的处理,而后者则是以野生植物的干根为原料,没有皮毛,另外,还有两个药材,即川芍药,也可以用来代替赤芍,但是品质很差,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都是前者。因此,“白芍”和“赤芍”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处理方式的不同,在这个时代,同样的“白芍”,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而且已经有了许多经典的药方,可以根据不同的成分来选择不同的药方。

因此,我们提出,《伤寒论》和中国早期大部分传统方剂中所使用的“赤芍”,应与现代常用的“白芍”同源,而“赤芍”只是“赤芍”在长期使用中,通过不同的处理和炮制而产生的差异性,是“白芍”在临床上的延伸。同时,作为一种传统的花木,经过长期的培养,也对“赤芍”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惠晨阳,李晓东,李恒飞,.芍药甘草汤的古籍文献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2,32(5):21-22.

 [2]赵佳琛,翁倩倩,张悦,.经典名方中芍药类药材的本草考证[J].中国中药杂志.2019,(24):110-111.

[3]杨祎辰,张枭将,王二欢,.中药赤芍的历史沿革[J].中国现代中药.2019,(6):45-46.

[4]陈道华.浅析根据不同贮藏条件判定对白芍品质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2,(4):166-16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