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心肌梗死,该如何急救?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李凤梅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113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心肌梗死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冠状动脉急性阻塞而导致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最终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造成心肌细胞坏死。该疾病在临床上具有典型性特征,其发病具有突发性,病情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心肌梗死是医院急救的重要对象之一,做好心肌梗死的急救工作对确保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以及进一步治疗均具有重要作用。如心肌梗死后发生后未能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发生,并且心肌缺血、缺氧时间与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临床上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目的为尽早恢复冠状动脉血供,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细胞,避免心肌梗死范围扩大。当然,除临床救治以外,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也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1. 做好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在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明显降低该疾病的死亡率。

出诊:在急救中心接到心肌梗死的急救电话后,迅速给院前急救发布任务,在最短的时间内按照流程携带急救药品、心电监护、心电图机、除颤仪、氧气等急救物品出诊。在到达急救现场的过程中根据急救电话信息了解患者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症状、既往史等,做好初步急救计划。

病情评估:到达现场后,充分了解患者发病前做过的活动以及情绪是否稳定,了解发病时间、症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如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应该在短时间判断是否存在生命威胁。查看患者气道,是否处于通畅状态。使用多功能心电监护,实施心电图检查,检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动态情况。对于存在心室颤动或心搏骤停的患者,给予除颤、心肺复苏等抢救。

一般护理:为患者佩戴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氧量为3-5L/min。如患者伴有左心衰竭,应在湿化瓶内加入20%-30%乙醇,实施高流量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使用强心利尿、纠正心律失常药物,控制药物滴注速度,并且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控制出入量,避免血压突发性降低。胸痛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5min后未得到缓解。胸痛剧烈则使用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或吗啡缓解疼痛。

院前急救药物溶栓:在短时间内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溶栓禁忌症,患者存在剧烈胸闷,显著性心电图ST段变化,无内脏出血,近期未接受手术治疗,无外伤史,可实施溶栓治疗。给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或替格瑞诺180mg)嚼服。静脉可使用阿替普酶溶栓。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溶栓过程中患者是否出现皮疹、寒战等不良反应,了解患者症状是否到改善,心电图ST段是否下降。

快速转运:正确评估患者情况,符合转运要求后,转运患者。过程中给予保温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及时与急诊科以及相关科室人员沟通,说明患者情况,医院相关科室做好准备工作。到院后,与科室人员进行交接,告知对患者采取的措施以及目前病情,填写院前急救病历。
2.院内救治

院内急诊手术治疗:到院后结合院前急救信息开展全面病情评估,在短时间内开展介入手术治疗。患者局麻后于桡动脉进行穿刺,置入导丝和动脉鞘,狭隘位置>70%,则需要行球囊扩张及置入支架,支架数量根据患者狭隘情况确定,进行再疏通。治疗后监测血流情况,无异常情况后结束手术,转至监护病房。

生命体征监护:到院后72h内给予密切的生命体征监护,每4小时测量1次体温,每1h测量1次脉搏、心率、呼吸、血压,每24h记录1次心电图。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室早、心率缓慢等心律异常,引起高度重视,预防猝死的发生。

输液:尽量选择上肢大静脉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开放两条静脉通道。输液速度需要根据患者病情控制情况决定24h输液量为1500ml。心功能较差的患者,需要限制补液量。针对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及时补充血容量,达到2000-3000ml。

休息:在心肌梗死发生3-5d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活动,降低组织代谢以及心肌耗氧量。可床上活动肢体。1周后逐渐下床活动,病情较重的患者卧床时间需要相应延长。

预防便秘:注意食用新鲜蔬菜,富含粗纤维食物,保持每日至少排便1次,针对连续两次大便不畅的情况,需使用番泻叶茶饮或腹部按摩,加速肠蠕动,促进排便。注意在排便的过程中避免过度用力,预防意外的发生。

并发症:存在休克的患者需要将头部和下肢抬高30°,保持高流量吸氧。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预防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室壁瘤、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