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安神有妙方 顽固失眠亦能治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安神,是指中医中的一种治疗方法,此外也是治疗学与养生学的术语。在《中医大辞典》中对“安神”的解释,也因为这种区别而有所差异。而用于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宁病症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则被称为安神药。一提到安神,总会让人们产生睡眠不足、精神疲惫这样的联想,西医中又没有“安神”这样的概念,只能针对失眠这类具体症状加以治疗,或者再匹配一定的心理辅导。但在中医中则有针对安神的药方,即使是顽固失眠也能有效治疗。所以此次科普就针对中医安神相关的内容加以阐述,希望能帮助公众认识到中医在治疗顽固失眠上的价值。
“安神”究竟是什么含义?
《中医大辞典》中对“安神”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治疗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的方法,适用于阳气躁动、心悸、失眠、狂妄、烦躁易怒等病症,具体分为重镇安神与养心安神两种,比如胆气虚或胆热引发的心烦失眠,就适用温胆安神或者清胆安神;二是养生术语,指的是收摄精神,使精神内守。而在《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词典》、《中医名词术语解释》、《中医常用名词简释》及现行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药学》中,对“安神”的诠释又有细节性的差异。而整合这些权威材料中的定义之后,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理解“安神”:
①即安定神志或安定心神;
②除用于治疗心神不宁导致的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等病症之外,也可用于治疗心神失灵(失常)出现的癫狂、惊痫等病证;
③常分为重镇安神及养心安神;
④解除心神不宁或心神失灵的原因,间接达到安定心神的效果,也被称为安神,譬如温胆安神、清胆安神、涤痰开窍安神等;
⑤收摄精神的养生方法,也称为安神。
中医安神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安神的可选方法很多,可以通过中药实现,也可以借助按摩实现。
1.中药安神
可用于安神的中药药方很多,这里讲解几种煎制比较容易、效果显著的药方。
桂圆莲子汤:取桂圆、莲子各二两熬煮成汤,此汤能够养心、凝神、健脾、补肾,最适用于长期失眠人群和中老年人服用。
三味安眠汤:取酸枣仁三钱,麦冬、远志各一钱,加入500ml睡煎成50ml在睡前服用。这三种药材都有宁心、安神、镇静的作用,混合起来联用则有催眠的效果。
酸枣仁汤:取三钱酸枣仁捣碎水煎,在每晚睡前一小时服用。这是因为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过度活跃,具有持久且稳定的镇静作用,对血虚导致的心烦不眠或心悸不安有奇效。
静心汤:取龙眼肉、川丹参各三钱,以两碗水煎成半碗,在睡前30分钟服用。此汤能够起到镇静的效果,对心血虚衰的失眠人群功效尤其显著。
安神汤:取生百合五钱,蒸熟,加入一个蛋黄后再加入200ml水搅匀,之后加入少许冰糖煮沸,再以50ml凉开水搅匀,在睡前一小时饮用,也能够起到理想的安神效果。
2.按摩安神
按摩一些穴位也能够起到安神的作用,主要包括这几个穴位。
太阳穴:太阳穴的位置众所周知,是在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后方的凹陷处。按摩太阳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疲劳、振奋精神,对头痛也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另外还可以保持大脑清醒和注意力集中。按摩时需要用拇指指腹分别贴在两侧的太阳穴上,力度以稍微用力、使太阳穴微感疼痛为宜,需要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揉30至50次。另外也可以用手掌根按揉相同的次数。
涌泉穴:有很多人认为涌泉穴在足底正中部位,这其实是不对的,涌泉穴的正确位置在脚掌前1/3与后2/3中间交界处的凹陷位置。按摩涌泉穴具有缓解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和倦怠感的作用,还能缓解失眠、嗜睡、焦虑烦躁和头晕等情况。按摩涌泉穴时需要以双拇指在涌泉穴做前后反复的推搓,或者是用双手掌自然轻缓拍打,直至足底有热感为宜。
内关穴:内关穴位于手掌面腕部横纹中点向上两指宽度位置,两根筋中间的凹陷位置,用力按压会产生明显的酸胀感。按摩内关穴能够缓解过度紧张导致的心慌、恶心等症状,对失眠也有理想的缓解作用。实际按摩时可以用左手拇指按摩右手内关,以右手拇指按摩左手内关,两手交替进行。在手法上可以边按边揉,用力要适中,以感到酸胀为宜。一般需要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揉30至50次。
膻中穴:在身体中线、两乳头连线位置的中点。按摩膻中穴能够缓解胸闷、心慌、心烦。按摩时可以用拇指或掌根,沿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按揉30至50次。
神门穴:神门穴的位置不是太好找,一般认为位于腕横纹肌尺侧端、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凹陷处,简单来说就是腕部第二根横纹靠掌根拇指对侧的凹陷位置。按摩神门穴对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癫狂等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作为手少阴心经,神门穴还具有凝心安神、清心调气的功效。在按摩方法上同样是双手交替进行,左手拇指点按右手神门穴,右手拇指点按左手神门穴,力度以感到酸胀为宜,同样重复30次。
中医怎么治疗顽固性失眠?
中医治疗顽固性失眠同样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
肝火扰心证的治法是疏肝泄热、镇心安神,所用方药为龙胆泻肝汤,也可取行(hang)间、侠溪、大陵、合谷、太冲、中院、丰隆、内关等穴位,以泻为主行针灸治疗;
痰热扰心证的治法为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所用方药为温胆汤,还可取太冲、内庭、丰隆以泻法针灸治疗,或取照海、申脉、本神、神门、印堂、三阴交以平补平泻法行针灸治疗;
心脾两虚证的治法为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所用方药为归脾汤,还可取太冲、太白、中院、足三里、神门、印堂、神庭、照海等穴位以平补平泻法行针灸治疗;
心肾不交证的治法为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所用方药为黄连阿胶汤,也可使用朱砂安神丸,还可取太溪、照海、印堂、神庭、四神聪、安眠、本神、神门等穴位以平补平泻法行针灸治疗;
心胆气虚证的治法为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所用方药为安神定志丸,还可取印堂、神庭、四神聪、安眠、本神、神门、三阴交申脉等穴位,以平补平泻法行针灸治疗。
除了辩证行中药治疗或针灸治疗之外,中医治疗顽固性失眠还有耳穴疗法、放松疗法等其他疗法。
耳穴疗法需要取穴神门、心、脾、肝、肾、皮质下,配穴取脑、枕、交感、内分泌、神经衰弱点位,单次一般选用6-8个穴位,主穴配穴合用,随证加减治疗。具体治疗前需要先用耳穴探测棒在耳穴上寻找阳性点,以75%酒精消毒耳廓后,用耳针或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对准选定的耳穴贴紧并加压,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痛或发热感。如果是失眠伴有头晕头痛、急躁易怒的患者需要用重手法,年老体弱、倦怠纳差的患者用轻手法。之后嘱咐患者每天自行按压2-3次,每次每穴30s。治疗隔日进行一次,五次一疗程。
放松疗法包括三线放松法、分段放松法和局部加强放松法等。以分段放松法为例,需分段进行头部放松、颈部放松、肩与上肢放松、胸背放松、腰腹放松、大腿放松、小腿放松与足放松,一般需要反复做3-5遍。在此基础上还可加入局部加强放松法,在整体放松之后,以意念调节有侧重地控制身体某一局部放松,譬如过度紧张、痛感明显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就可尝试局部加强放松数分钟乃至数小时。而三线放松法则是针对身体前后及两侧进行的放松,都由头顶百会穴开始,一线自人体正面分布而下,延伸至双脚脚背和脚趾;二线自人体背面分布而下,延伸至双脚脚跟及涌泉;三线自人体两侧分布而下,延伸至双手指尖,需要重复进行一定次数。
以上对中医安神及顽固性失眠的应对、治疗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讲解,相比西医,中医的优势是几无副作用,但也不能自行随意尝试,而是要寻求具有行医资格的中医帮助治疗,进而在安神的同时能够摆脱顽固性失眠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