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现状调查及干预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大学生;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心肺复苏
正文
各类突发意外事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产生了威胁,要想预防突发事故带来的不良影响,就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从而挽救生命,降低人员伤亡[1]。大学校园中袭击、伤害等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强,热爱户外运动与体育活动,但在此期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伤害身体的意外事件。但许多大学生对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知识掌握不充分,急救技能了解不透彻,所以在发生意外事件时,无法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急救操作,对学生造成严重损伤。因此,务必要加大对大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力度,丰富相关急救知识内容,使其在发生意外事件的第一时间,可做出正确的应急处理手段,以此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2]。故本次调查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了解情况,探讨落实教育干预后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应急急救能力,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7例大学生,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3月-2023年3月。其中男115例(55.56%),女92例(44.44%);年龄19-24岁,均值(21.28±0.46)岁。所有学生均为在校人员,依从性良好,知晓研究内容且愿意主动参与到实验研究中。
1.2 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日常知识与技能的获取途径,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学习需求.本次研究共发放207份问卷,回收207份问卷,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
问卷调查完毕后,对所有大学生展开急救知识宣传教育,例如可积极开设急救知识技能选修课程,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班和专题讲座;借助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推送相关急救知识,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此外,可组织开展现场急救学习演习活动,鼓励大学生通过实践的形式,强化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组织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向社会宣传急救知识,提高其应急抢救能力。干预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1.3 指标观察
1.3.1 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大学生对急救电话、心肺复苏流程、人工呼吸、黄金抢救时间、生命体征(意识、呼吸、心跳)丧失判断、中暑急救、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的掌握情况。对比干预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掌握学生急救能力提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5.0版本软件处理数据,变量资料以“t”计算,定性数据用x2核实,分别以(±s)与(%)表示,P<0.05为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大学生除了急救电话以外,对其他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充分;经过教育干预指导后,急救知识与技能熟悉度明显提升,对比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对比(n,%)
问卷内容 | 例数 | 干预前 | 干预后 | X2 | P |
急救电话 | 207 | 205(99.03) | 207(100.00) | 2.010 | 0.156 |
心肺复苏流程 | 207 | 116(56.04) | 175(84.54) | 40.263 | 0.000 |
人工呼吸 | 207 | 102(49.28) | 161(77.78) | 36.289 | 0.000 |
黄金抢救时间 | 207 | 110(53.14) | 179(86.47) | 54.562 | 0.000 |
生命体征丧失判断 | 207 | 112(54.11) | 164(79.22) | 29.391 | 0.000 |
中暑急救 | 207 | 170(82.13) | 184(88.89) | 14.762 | 0.000 |
止血包扎 | 207 | 135(65.22) | 177(85.51) | 22.948 | 0.000 |
骨折固定 | 207 | 105(50.72) | 163(78.74) | 35.593 | 0.000 |
3 讨论
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结果发现大学生除了急救电话以外,对其他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不充分,应急抢救能力较为薄弱。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发现,大学生并未经过专业化的现场急救教学,对急救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化,导致发生意外事故以后,无法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急救操作。而且目前高校缺乏针对性的急救培训课程,大学生对现场急救知识的掌握度不够扎实,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无法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操作方法,致使当前大学在发生意外事件以后,难以将伤害控制到最低[3-4]。
本研究针对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薄弱之处,采取了多元化的教育指导,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经过教育干预指导后,急救知识与技能熟悉度明显提升(P<0.05)。可见,加大急救知识教育力度,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应急抢救能力,丰富其急救知识。高校要意识到急救救护医学的重要性,多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应急救护讲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应急抢救能力。在开展讲座活动时,可邀请具有资格的救护师到校开展急救讲座,为学生讲解更为专业的急救技能,强化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并不断提高学生的依从性与主动性,使其愿意主动学应急抢救技能[5]。另外,高校也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设立急救课堂,以更为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在经过急救培训后,能够显著提高自身的抢救能力。除了校园内的培训以外,也要将急救知识与技能教学深入到社会各界中,一方面,通过电视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方式,加大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掌握急救知识;另一方面,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比如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向社会公众讲解应急急救知识与技能,在知识宣讲过程中强化对应急救护知识的掌握[6]。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相对较为薄弱,高校要积极重视,加大急救知识教育力度,结合大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现状,采取多元化的方法,深入渗透急救知识技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应急抢救能力,保障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将不良事件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谢琪,黄钊慰,陈惠达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22,39(6):897-901.
[2]刘承尧,李艳艳,丁红.某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8):140-142.
[3]范思槟,潘秋予.在校医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知晓现状及需求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4):120-123.
[4]佘君,高琨,彭卓.西安某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沙龙模式培训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22,35(1):10-12.
[5]王康.高校大学生意外急救知识、技能掌握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安徽体育科技,2021,42(4):70-73+92.
[6]童玲,李静,杜彦瑶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模式研究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8):1255-1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