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心理护理干预体系改善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分级心理护理干预;儿童青少年;住院;焦虑抑郁;应用效果
正文
引言
最近几年,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各方面的压力和竞争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在学习、心理、情绪和品行上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心理问题。据报告,大约20%的儿童和青少年都会产生心理疾病,而大约50%的成年人都是从童年开始的;儿童和青少年抑郁所带来的疾病负担也在逐年加重,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二大威胁。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入住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的80例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纳入条件:8~18岁;在ICD-10中,诊断出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非自杀性自伤、自杀攻击行为、注意力缺陷抽动障碍、自闭症、冲动控制障碍等精神健康疾病的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脑部器官损伤;因疾病恶化或因情绪激动而不能进行治疗的患者。该试验得到了医院医德委员会的认可。
2、干预方法
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主要是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注意病人的身体状况,并注意病人的饮食和周围的环境。而对于实验组的患者,则采用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了分层的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医生下达“心理筛查”医嘱,专科护士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量表(SCARED)对患者进行心理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将患者心理健康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DSRSC评分<7分、SCARED评分<10分为轻度;DSRSC评分在≤7~14分、SCARED评分在≤10~23分之间为中度;DSRSC评分≥14分、SCARED评分≥23分为重度。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护士对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轻度患者:①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责任护士主要采用的是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方式,主要是通过访谈的方式,挖掘出心事的原因,并做出相应的开导,同时还可以让家属帮忙观察到他们的心理变化,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以避免他们的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②放松疗法:包括生物反馈疗法和音乐疗法。生物反馈治疗是将生物反馈与松懈反应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更快更有效地对患者进行松懈反应训练,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情绪等方面的压力。(2)中度患者:该类患者接受“以具有心理治疗师资格的护士为主导的分级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具体措施包括家庭支持治疗:①要求全体家庭成员填写家庭概况,从而了解家庭结构、出现的问题和潜在的问题,并制订出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的计划;②请家属在治疗室里把他们自己的位置排好,以便理解家属的内部动力,理解家属间的相互关系,并注意家属体系会选择怎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③请家人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解他们的看法,情感和态度,并注意其他人的反应。
(3)重度患者:以专科护士按分级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包括家庭支持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包括认知干预、行为放松和效果评价3部分。①认知干预:找出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偏差。在父母的督促下,患者可以在每日1次的情况下,撰写思维日记,并将儿童青少年负性情绪出现的时间、情境及青少年当时的想法或想象情景等内容进行记录,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对思维日记的解读来对儿童青少年认知扭曲的性质进行定位。②行为放松:在父母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疾病患者的共同合作下,利用心理治疗师的反复诱导,展开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另外,还应选用小儿、少年病人喜欢的休闲方式,对病人进行情绪调节。③效果评价:在第5周,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疾病患者的负性情绪严重程度进行了再评估,目的是让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疾病患者能够对心理健康疾病相关情绪刺激事件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3、观察指标
(1)DSRSC:适用于8~18岁儿童青少年,共18个条目,采用0~2分评分法,得分在13分以上为抑郁。(2)SCARED:适用于8~18岁儿童青少年,共41个条目,5个分量表组成,分别为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惧及学校恐惧,采用0~2分评分法,得分越高焦虑情况越严重。
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使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用独立样本进行t检定;计量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取中位数(25,75);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两组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试验组患儿40例,样本有效率100%;对照组患儿39例,样本有效率97.50%。试验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试验组患儿年龄10.0(9.0,17.0)岁,对照组10.5(8.0,18.0)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22,P=0.727;Z=-1.703,P=0.089)。
2、两组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得分情况比较干预前,试验组与对照组各条目两组间各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经过干预之后,两组之间的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的各条目得分都有统计学显著(均P<0.05)。具体见表1。
表一两组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得分
项目 | 实验组(40例) | 对照组(39例) | t/Z值 | P值 |
1盼望美好事物 | 1.20±0.25 | 0.87±0.22 | 2.481 | 0.015 |
2睡得很香 | 1.08±0.29 | 0.72±0.26 | 2.710 | 0.009 |
3总是想哭 | 0.52±0.11 | 1.00±0.36 | -3.946 | <0.001 |
4喜欢出去玩 | 1.23±0.33 | 1.00±0.22 | 1.685 | 0.096 |
5想离家出走 | 0(0,1) | 1(0,1) | -2.019 | 0.044 |
6肚子痛 | 1(0,1) | 1(0,1) | -0.317 | 0.751 |
7精力充沛 | 1.18±0.39 | 0.59±0.19 | 4.748 | <0.001 |
8吃东西香 | 1.25±0.29 | 0.74±0.18 | 4.537 | <0.001 |
9对自己有信心 | 1.38±0.24 | 0.97±0.23 | 3.305 | 0.001 |
10生活没意思 | 0(0,1) | 1(0,1) | -5.461 | <0.001 |
11做事令人满意 | 0.87±0.22 | 0.55±0.13 | 2.223 | 0.032 |
12喜欢各种事物 | 1.25±0.41 | 0.73±0.33 | -5.240 | <0.001 |
13爱与家人交谈 | 1.27±0.51 | 0.62±0.31 | -6.140 | <0.001 |
14做噩梦 | 0.45±0.21 | 0.72±0.31 | -2.240 | 0.026 |
15感到孤单 | 0.50±0.19 | 1.08±0.36 | -4.348 | <0.001 |
16容易高兴起来 | 1.43±0.29 | 1.15±0.27 | 2.023 | 0.042 |
17感到悲哀 | 0.30±0.11 | 1.18±0.35 | -8.535 | <0.001 |
18感到烦恼 | 0.38±0.12 | 1.44±0.35 | -9.035 | <0.001 |
3、两组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得分情况比较
干预前,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各项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体见表2。
表二两组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得分情况比较(分,xˉ±s)
组别 | 例数 | 1躯体化惊恐 | 2广泛性焦虑 | 3分离性焦虑 | 4社交恐惧 | 5学校恐惧 | 总分 |
实验组 | 40 | 3.35±0.48 | 3.13±0.61 | 3.65±0.62 | 3.40±0.81 | 0.80±0.22 | 14.33±1.93 |
对照组 | 39 | 3.87±0.52 | 4.03±0.49 | 4.08±0.53 | 3.97±0.43 | 1.18±0.34 | 17.13±1.98 |
t值 | -4.608 | -7.268 | -3.273 | -3.953 | -2.461 | -6.384 | |
P值 | <0.001 | <0.001 | 0.002 | <0.001 | 0.016 | <0.001 |
讨论
分级护理干预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儿童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分级心理护理干预体系实施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分级心理护理干预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儿童青少年患者的抑郁情况。
参考文献
[1] 彭红,陶莉,顾静,等.分级心理护理干预体系改善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应用效果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2,28(6):773-776.
[2]陈欣.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小组心理护理应用效果观察[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8):113-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