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评价
摘要
关键词
临床实践;全科护理;负面情绪;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
正文
全科护理模式,是相较于专科护理而言的一种优质、新兴护理模式,措施实施过程中,以患者健康为核心、以患者个体为主体,集预防、治疗、康复、护理等于一身,提高住院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使其尽快康复并出院。目前,我国基层医院的医疗资源普遍缺乏,尤其是临床护理人员的数量,远不能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故而导致医疗服务水平不高且患者满意度较低[1]。基于此,在基层医院推行全科护理模式,可为广大住院患者提供积极且有效的护理服务,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现况:回顾性方式选取医院2023年4-5月100例住院患者,依据患者基础资料匹配性原则行分组处理(每组5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女=23/27例,患者年龄及住院时间均值,经 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计算后以(53.36±5.22)岁、(6.22±1.03)d表示。观察组:男/女=28/22例,患者年龄及病程均值,经 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计算后以(53.47±5.14)岁、(6.66±1.44)d表示。组间信息对比、均衡性较高,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可,患者入院后由护理人员引导其完善临床各项检查,同时告知患者务必遵医嘱治疗,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将疾病发病原因详细讲解,与其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关心和安慰患者。
观察组实施全科护理模式:(1)病情掌握:准确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实际病情,全面掌握患者创伤具体位置及伤情严重程度,尊重患者个体差异,制定科学护理计划并实施。(2)病房护理:保证病房硬件设施的齐全,合理控制温湿度,使用空气交换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为患者创设合理、舒适的住院环境。定期对病房环境进行消毒,避免患者遭受交叉感染。(3)心理疏导:对患者的各项基本信息全面掌握,详细剖析其性格类型后开展差异化的沟通工作,借助诱导方式来鼓励患者进行倾诉,帮助患者充分宣泄内心的烦恼,积极排解其负面情绪后给予合理指导,继而将患者内心的负面情绪积极改善,提升其对临床治疗工作的依从性。(4)阶段性护理:患者入院早期阶段,要求护理人员从生活起居各个方面进行护理,住院期间适度按摩患者局部;饮食则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尽量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进食量。住院中期阶段,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适当训练,饮食则可适量补充钙、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住院晚期阶段,护理工作需以功能恢复为主,制定全面康复训练计划并实施。
1.3观察指标
护理措施实施前后患者心理状态[2]:需要分别借助贝克抑郁量表评分(BDI)、贝克焦虑量表评分(BAI)进行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效果的评价工作。BAI评分(21 项内容)标准中,15-25分为轻度焦虑范畴,26-35分判定为中度焦虑,超过36分证明其焦虑情绪重度。BDI评分有21 项内容,其中轻度抑郁分值10-15分,15-25分属于中度抑郁范畴,超过25分证明其抑郁情绪严重。
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需要科室自制分值0-100分的满意度量表展开本研究中的评价工作,总分明显超过90分属于“非常满意”,70-90分可以记录“基本满意”,总分不超过70分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该研究两组数值可采用 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可借助“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组间均数需借助“t”展开检验;比较组间计数资料需借助χ2检验;以“P<0.05”视为数据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2.1护理措施实施前后患者心理状态
开展护理工作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均变化明显,与对照组负面情绪观测数值相比,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较好(P<0.05)。见表1。
表1:护理措施实施前后患者心理状态
组别 | BDI(分) | BAI(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n=50) | 17.36±2.23 | 6.33±0.45 | 25.23±2.33 | 11.02±0.45 |
对照组(n=50) | 17.56±2.25 | 10.33±1.14 | 25.11±2.10 | 13.36±1.14 |
t | 0.446 | 23.077 | 0.270 | 13.500 |
P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2.2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观察组共纳入50例患者,予以干预工作后,非常满意高达34例,15例患儿以“基本满意”呈现,经与86.00%的对照组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见表2。
表2: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n(%)]
组别 | 非常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度 |
观察组(n=50) | 34(68.00) | 15(30.00) | 1(2.00) | 49(98.00) |
对照组(n=50) | 23(46.00) | 20(40.00) | 7(14.00) | 43(86.00) |
x2 | -- | -- | -- | 4.891 |
P | -- | -- | -- | P<0.05 |
3、讨论
从现阶段我国基层医院长远发展来看,其承担的责任,在本质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且医疗和护理的占比也出现了明显改变。医疗服务改革后,临床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尤其对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更是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出院的根本[3]。多因素的联合作用下,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基层医院的临床护理实际需求,而随着护理模式的逐渐改革和完善,全科护理模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并被临床广泛应用。
与传统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全科护理优势众多,其中护理措施涉及范围更广、措施更加全面,可针对患者详细病情完善评估,继而尊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实施,从患者入院直至出院,均对其给予护理服务。与专科护理人员相比,全科护理人员知识面丰富,措施实施过程中,除了基础的病情护理外,还对其进行心理上的护理和干预,缓解患者内心压力的同时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4]。故,与对照组负面情绪观测数值相比,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较好,且与86.00%的对照组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提示,对疾病复杂、住院治疗患者,取全科护理并实施,可要求护理人员转变服务思想,与患者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强化护理质量为基准,提高患者满意度,促使其尽快出院。
综上所述,全科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邢雪梅,宁梅,周兴园,等. 全科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评价[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7):163-164.
[2] 钟士銮. 全科护理在社区护理中推广应用的意义[J]. 中国保健营养,2016(2):31-32.
[3] 宁艳娇,李馨,王吉.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新入职护士临床实践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 全科护理,2023,21(9):1255-1258.
[4] 朱瑞芳,高锦萍,韩世范,等. 临床护理理论指导护理实践有效性的系统评价[J]. 全科护理,2021,19(29):4038-40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