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护理人员焦虑情绪综合分析及对策
摘要
关键词
精神科;卫生岗位;焦虑情绪;对策
正文
研究表明[1],相比其他科室,精神科护理工作具有专业性强、服务对象特殊等特点,其特殊性导致精神科面临更大的精神压力,护理人员长期处在高压的工作状态下,长期沉浸于焦虑、紧张的情绪环境,对自身心理状态造成影响,还引起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导致护理人员负性情绪加重,影响工作积极性。对于从事精神科卫生岗位的护理人员来说,因生活无规律、日夜班频繁改变及工作环境封闭等因素,对自身睡眠质量造成影响,导致护理服务质量欠佳,故综合评价护理人员的焦虑情绪、给予对症干预措施,确保其身心状态良好、提高工作质量[2]。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精神科卫生岗位的50例护理人员为主体,分析精神卫生护理人员焦虑情绪原因及对策,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精神科卫生岗位的50名护理人员,男/女=10例/40例,年龄20-45岁,均值(32.14±2.38)岁;工龄1-7年,均值(3.64±1.53)年;BMI值19-26kg/m2,均值(23.46±0.29)kg/m2;教育背景:中专/大专/本科=19例/16例/15例;护理人员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纳入标准】①均为在职、注册护士;②文化程度为中专及以上;③从事精神卫生岗位工作时间≥1年;④意识状态良好;⑤年龄20-45岁;⑥有完整资料;
【排除标准】①实习或进修护士;②吸毒史;③严重躯体疾病;④轮流转科护士;⑤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史;⑥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参照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评价护理人员的焦虑情绪,涉及项目有强迫、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总分0-4分,分值愈低愈好。采用横断面研究方式,调查员现场发放相关问卷,当场填写后回收,以不记名方式填写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
1.3 观察指标
焦虑情绪:参照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国内常模标准为对照,比较强迫、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excel表整理,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s),t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n(%)],x2检验。检验水准P=0.05。
2 结果
2.1 焦虑情绪
相比国内常模标准,护理人员的SCL-90评分更高,P<0.05,见表1。
表1 红细胞参数比较(±s)
组别 | 国内常模(n=50) | 护理人员(n=50) | t | p |
强迫 | 1.42±0.53 | 2.64±0.75 | 9.394 | P<0.05 |
躯体化 | 1.59±0.34 | 2.13±0.62 | 5.400 | P<0.05 |
人际关系 | 1.75±0.62 | 2.19±0.54 | 3.784 | P<0.05 |
焦虑 | 1.64±0.53 | 2.37±0.68 | 5.987 | P<0.05 |
抑郁 | 1.74±0.32 | 2.25±0.51 | 5.990 | P<0.05 |
敌对 | 1.39±0.18 | 2.14±0.53 | 9.475 | P<0.05 |
恐怖 | 1.69±0.34 | 2.39±0.62 | 7.000 | P<0.05 |
偏执 | 1.43±0.51 | 2.54±0.47 | 11.317 | P<0.05 |
精神病性 | 1.36±0.28 | 2.12±0.19 | 15.882 | P<0.05 |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出现负性情绪的原因
(1)睡眠状态较差
护理人员因日夜班频繁更换、导致精神极度兴奋引起失眠焦虑,面对精神科患者的突发事件、导致睡眠异常,且夜班工作对自然周期循环造成影响,间接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对护理工作顺利开展造成影响[4];
(2)心理负担过重
开展精神科工作中,护理人员因责任重、风险高及负担重,随时面对遭受患者的攻击及伤害,加重心理负担;
(3)排班不合理导致躯体不适
护理人员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状态、引起紧张性头痛,生活不规律、值夜班导致生物规律被打乱,出现反应迟钝、思想不集中等问题,导致护理人员的焦虑情绪加重,使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
3.2 护理对策
精神卫生岗位护理人员出现焦虑情绪与频繁日夜班、工作负担重导致睡眠障碍及躯体疲劳有关,因护理职业的社会地位低,工作中随时对各种突发事件面对,长期处在应激状态、深造机会少,导致心理负担加重、引起焦虑情绪,且三班倒工作虽能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提供保证,但护理人员的身体自然生物节律被打乱,对机体的内分泌功能造成影响、导致工作质量欠佳,故考虑上述因素、实行以下护理对策[5]:
(1)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将病房的安全措施增加,避免精神科患者攻击护理人员,增加编制、考虑个体差异合理安排工作,使其劳动负荷减轻,领导协助解决家庭困难、减轻护理人员的身心负担;
(2)重视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肯定其工作,避免出现重医疗、轻护理现象,给予护理人员提供舌燥机会,指导学习最新的知识,提高福利待遇及工作,使其自尊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
(3)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高度重视,长期处在高压力作用下工作,导致机体适应压力的能量被耗尽,引起机体平衡失调,故领导增加与护理人员的交流沟通次数,旁敲侧击释放不良情绪,若护理人员感到身心疲惫,指导其通过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如交流沟通、发放手册、深呼吸及冥想等,协助护理人员消除疲劳感、保持身心放松,促进心理健康发展[6];
(4)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专科培训,对其职业责任感培养,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激发护理人员对工作的兴趣,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发挥潜能、保持全身放松。
本研究示:相比国内常模标准,护理人员的SCL-90评分更高,P<0.05,分析:相比其他科室护理人员,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更差,给予更多的关注及帮助,减轻焦虑情绪、全身心投入工作进展,提高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精神科卫生岗位护理人员出现焦虑情绪与岗位工作内容有直接联系,加重工作负担则负性情绪更明显,辅助心理干预对策可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减缓心理刺激性,提高护理质量、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王雨,胡肃豫,陈妍.Belk情境理论指导下精神科护士对负性情绪产生情境感知的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23,38(07):658-662.
[2]杨勇,周文青,何许聪.精神科护士情绪智力在工作场所暴力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J].循证护理,2022,8(18):2501-2506.
[3]张凌芳,王晶花,李拴荣.临床场景再现融入人文元素在精神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22,19(05):431-436.
[4]丁文娟,袁裕波,李杨.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睡眠质量及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1):185-187.
[5]张超峰,赵丽琼,冯砚国.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调查分析及PCA指导下的团体心理干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21,19(18):2518-2522.
[6]刘宝丽.巴林特小组培训对精神科护士压力、负性情绪和幸福感的影响[J]. 中国民康医学,2021,33(10):5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