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康复期心理护理中心理测验的应用探究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乔元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目的探究心理测验对精神病患者康复期心理护理的辅助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最近五年来收治的精神病病人中,一共选取了120名,每个组都有60名,作为对照的病人,他们采取了传统的护理方式,而观察组的病人则是以康复期间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的测试结果为依据,对他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两组病人进行了护理,并对其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焦虑和抑郁自评值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观察组的降低更显著(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精神病人的恢复期,根据测试的结果做好精神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对于病人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康复期;心理护理;心理测验

正文

引言

根据WHO的数据,精神疾病是导致人类致残的第五大原因,它所导致的致残率比各类癌症还要高。然而,大部分的精神病患者,即使在康复期间,仍然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认知功能损害,他们的一些症状就是焦虑和抑郁,这对他们的日常社交活动、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让精神疾病的病人早日康复,改善他们的治疗结果,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在康复期间,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措施。本文对本院过去五年来收治的120例精神疾病病人的案例进行了回顾性的研究,并对心理测试,也就是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了探索,并对其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及参考价值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5月~2021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精神性疾病患者,排除心、肝、肾有严重疾病的患者。将此12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41.3±16.2)岁,男性25例,女性35例,分别有躁狂抑郁症患者25例、分裂样精神障碍性疾病20例、精神分裂症15例;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45.3±11.2)岁,有男性31例、女性29例,躁狂抑郁症27例、分裂样精神障碍性疾病18例、精神分裂症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和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康复期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注意患者的卫生状况、睡眠治疗和饮食习惯。护理人员与病人积极沟通,通过谈话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并通过播放音乐,指导病人合理安排身体锻炼等方法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在进行康复期护理之前,观察组患者使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每一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科学的判断。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焦虑、抑郁的原因进行了解,并采取认知干预、行为放松、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帮助患者恢复。

1认知干预:在第一个星期里,心理治疗师会和病人和他的家人见面,告诉病人和他的家人,通过与他的家人进行有效的交流来缓解病人的忧郁心情,从而建立起一种信任的关系,减少陌生人的感觉;通过设立「认知行为治疗之家」的群组,并邀请病人的家属加入,以便在第一时间解答问题。第2周,分析病人的心理日记,找出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偏差。在父母的督促下,患者可以在每日1次的情况下,撰写思维日记,并将儿童青少年负性情绪出现的时间、情境及青少年当时的想法或想象情景等内容进行记录,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对思维日记的解读来对儿童青少年认知扭曲的性质进行定位。第3周,认知重塑,在此阶段,心理医生按照认知扭曲的种类,对孩子们进行针对性的认知培训,以纠正孩子们对事物的某些不理性认识,从而使孩子们做出积极的行为改变;理清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新的观点去看待眼前的问题及内外作用关系,得到新的感悟,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第4个星期:通过行为和角色模拟两种方法来加强认知培训的有效性。

2行为放松:在认知干预的过程中,还要给予行为放松,在父母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疾病患者的共同合作下,利用心理治疗师的反复诱导,展开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首先,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疾病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侧肌群中,保持10s的紧绷状态,30s的放松,并嘱咐其仔细体会紧绷与放松的感觉另外,还应选用小儿、少年病人喜欢的休闲方式,对病人进行情绪调节。

3)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在心理健康方面,可以从改变和强化病人自身的行为来降低病人对外界环境的抵触,进而消除病人的负面情绪;面对病人对药物不良反应、疾病复发等状况产生的恐慌与焦虑,医护人员应该向病人解释药物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要对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密切的关注,让病人平静下来,还要指导病人坚持服药,并对病人在康复之后的自我护理进行指导。其他患者采用同样的护理措施。

1.3疗效判定标准

对病人进行护理,使其精神状态恢复到正常水平,并能适应日常工作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可认为病人已经康复;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并且通过对其心理状态的评价,对其治疗结果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则被认为是有效;如果病人的精神状况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或者有向严重焦虑和抑郁倾向,则被认为是无效的。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统计所得数据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标准a=0.05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人在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在护理后的抑郁、焦虑自评值都有明显的降低,但是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自评值的降低程度要比对照组更大,经过t检验,P<0.05,所以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具体结果见表1

1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情况(分,x±s


组别


例数

抑郁自评值

焦虑自评值

观察组

护理前


60

48.5±5.9

48.6±3.2


护理后


60

39.2±4.3

37.0±2.8

对照组

护理前


60

49.1±6.3

48.5±3.1


护理后


60

43.4±3.1

44.1±5.5

 

3.讨论

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后天刺激,一种是先天因素。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等神经疾病都会导致后天刺激的发生。可以在后期进行康复治疗。近年来,伴随着社会与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改变,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病人会慢慢地丧失自己的思维、行为、心理的自控能力,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行为过激,最后丧失了对事物的正常判断能力。心理疾病患者在心理上会出现情绪、认知、意志的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所以,对于在恢复期的病人来说,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于病人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提高病人在恢复期的心理护理的质量,已经成为了临床护理的一个努力方向。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于提高心理护理质量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通过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的科学判断,指导医护人员有针对性的关注患者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疏导和护理措施。在进行了护理之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自评值都有所下降,观察组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要大。上述数据经统计学检验,二者差异均显著(P<0.05)。这说明,与普通护理相比,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对心理护理进行科学指导,对精神性疾病患者在康复期的心理健康的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促使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通过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精神病病人的心理状态,从而对病人的心理健康进行正确的指导,在精神科康复治疗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尚简,陈智媛.心理测验在精神病患者康复期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5(34):279-280.

[2]彭小平,刘春桃.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10):175-176.

[3]董英.住院精神病患者危机状态预测分析及心理干预[C].//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198-203.

[4]张述杰.早晚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和神经心理特征比较观察[J].当代医学,2017,23(8):68-7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