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摘要
关键词
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突出症;
正文
腰椎间盘突出,是常见的骨科疾病,常见的症状有腰疼、腿疼、腿麻等,通常情况下,病人的病情会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加重,因此,会对病人的生活质量产生很不利的影响。现在,在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是最常见是治疗措施,通常情况下,在保守治疗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才选择手术治疗,在以往的临床治疗实践中,一般选择开放手术的治疗方法,尽管疗效不错,但是手术会对肌肉、韧带产生很大的损伤,手术之后,极易导致脊柱失稳等状况,这对于手术之后的恢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最近几年,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时,使用这一技术,能够发挥出它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这对于病人手术之后的恢复,是很有帮助的。最近几年,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我院采用了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法,效果较好,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采用开放式手术疗法,试验组16例采用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疗法。对照组中,病人年龄平均为42.2±5.2岁,8例男,8例女。试验组中,病人年龄平均为42.7±5.1岁,9例男,7例女。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医护人员将治疗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治疗目标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详细告知,等他们充分了解了上述问题以后,让他们做好知情同意书的签订,并且,等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以后才可继续实施研究。
1.2方法
使用内镜技术进行手术的病人,行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手术,让病人俯卧,然后在腹部下,加上拱桥垫,让患者屈膝屈髋,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增加椎板间隙高度,借助于C型臂X线机透视,看清椎板间隙并做体表标记,然后采用局部浸润麻醉(麻醉剂选用1%利多卡因)的方式,在症状侧椎板间隙外侧1厘米处,标记穿刺点,将穿刺针插入,一直到小关节突上,再用C型臂X线机透视,观察位置是否满意,最后切开穿刺点周边1厘米的皮肤,把软组织扩张管插入,确保工作通道舌形瓣顺着关节突的内侧进入。在进入时,要确保舌形瓣置于外侧,把扩张管撤出,然后放入内镜,最后把注水通道连接好。如果在手术视野中存在软组织,要用双极电频电极及时清理干净,把黄韧带咬除,并在外侧和尾侧,把一部分黄韧带咬除,务必要让神经根、硬脊膜充分露出来,把工作通道移至椎管内,继续保持斜面朝上,把神经根、硬脊膜保护放置在通道内侧,然后对通道进行及时调整,等待突出髓核,进到手术视野以后,再把它摘除,用双极射频电极,进行椎间盘消融,然后在内镜下止血,将刀口缝合,并进行加压包扎,至此,整个手术过程结束。
对照组进行开放手术。病人全麻,病人俯卧,在手术过程中,腹部要悬空,屈膝屈髋,腰部尽量前屈,这样椎板间隙将会增大,手术切口,要选在腰骶部的中间位置,切口的长度大约在5厘米左右,等椎板、黄韧带、突出髓核全部显露出来以后再切除,至此,整个髓核摘除手术完成。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版本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分析为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分析为卡方检验,P<0.05,存在明显差异。
2.结果
2.1围术期指标对比
治疗后,就手术时间而言,试验组为(55.59±1.67)分钟,对照组为(81.14±2.3)分钟,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手术出血量而言,试验组为(16.73±1.1)毫升,对照组为(58.56±1.9)毫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切口长度而言,试验组为(0.75±0.2)厘米,对照组为(5.59±0.7)厘米;就下地时间而言,试验组为(1.19±0.62)天,对照组为(3.14±0.67)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住院时间而言,试验组为(4.29±1.6)d,对照组为(6.7±2.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疗效对比
治疗后,试验组中,有8例获得了治愈成效,有3例患者获得了显效成效,4例患者获得了有效成效,1例患者获得了无效成效,治疗有效率93.75%,对照组中,有6例患者获得了治愈成效,有4例患者获得了显效成效,3例患者获得了有效成效,3例患者获得了治疗无效,治疗有效率为81.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所有的外科疾病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最常见的一类,在治疗过程中,如果保守治疗疗效不好,就要考虑使用手术切实髓核的治疗方法。最近几年,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上升,且患者平均年龄越来越小,多数病人都有腿疼、腿麻、腰疼等症状,同时,这些症状经常反复,严重者,会影响日常起居和生活。
以往在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大都使用的是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等方式,尽管这些手术措施,视野很开阔,能够更加清楚地观察发生病变的部位,同时,整个手术过程很简单,减压效果也比较好,但是,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恢复时间很长,再就是会破坏病人脊柱张力结构,造成结构损伤,导致腰椎稳定性减弱,这些状况均会让病人的生活受到很严重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和对照相比,试验组手术用时更短,手术出血量更少,刀口长度更小,住院时间更短,疗效更明显。这说明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借助于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手术,可以让病人的损伤明显减少,这对腰椎功能恢复是很有利的。分析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过程中,经皮脊柱内镜技术这一手术方式,采用微创操作,可以让病人的脊柱创伤降至最低,这对于提升脊柱结构的稳定性是很有利的;再就是,这一手术方式,使用的是经椎板间入路的方式,麻醉方式是局部浸润麻醉,使用这种麻醉方式,病人会就腰部的疼痛状况进行及时地反馈,这样,可结合具体的疼痛表现,及时调节手术操作,以免损伤神经根,因此,手术的安全性会明显提升很多。
4.总结
和开放手术相比较而言,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时,使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手术,会取得更好的疗效,这一手术方式创伤小、且可明显缓解手术引发的疼痛,这对于促进病情康复是很有利的,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积极推广应用这一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郭团茂,行艳丽,曹伟宁,等.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期疗效比较[J].疑难病杂志,2019,18(2):175-178.
[2]梁杰,郑军凡,陈述荣,等.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9,(11):5.
[3]杨新国,姜海,孙罡.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智慧健康,2018,(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