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院前急救的应用体会
摘要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应用
正文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指冠状动脉急性及持续性缺氧、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作为临床常见急危重症,其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针对该类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接诊、诊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调查显示,许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院前急救能予以患者紧急医疗处理,降低病死率,但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存在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对院前急救的效果造成影响,例如急救准备不足、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准备时间较长或人力资源分配混乱等都会降低急救效率、影响患者预后。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的流程化管理和体位护理是提高急救效果、促进患者预后改善的关键。本研究探究院前急救联合体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心肌耗氧量(D-P)及心脏电生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我们急救中心接收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58~72岁,平均(61.22±5.07)岁;发病时间1~6h,平均(2.60±0.31)h。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59~73岁,平均(61.65±5.23)岁;发病时间1~6h,平均(2.69±0.34)h。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7]中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②发病时间≤6h;③病发前感知功能正常、自主意识清晰;④临床资料齐全;⑤病发前沟通能力正常。排除标准:①内分泌功能障碍;②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③严重的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④合并感染性疾病;⑤处于手术、外伤恢复期;⑥严重心源性休克;⑦中途死亡或转院。
1.2方法
照组接受常规急救,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院前急救,具体如下:
(1)院前急救。成立小组:由医生,担架员和司机组成院前急救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均接受专业的院前急救护理培训,直至考核合格,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制定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包括应急反应流程、现场评估急救流程、安全转运流程及入院交接流程。①应急反应流程:护理人员提前准备好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急救用品,每日检查仪器、设备运行情况和急救用品、药品是否充足,定期组织急诊急救模拟训练,在接到急救电话后2min内安排医护人员出诊,途中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根据家属描述了解患者病情,指导家属避免轻易挪动患者,并进行简单的院前急救,将口腔异物清理干净,使患者保持呼吸通畅。②现场评估急救流程:到达现场后初步检查患者情况,快速判断病情,抬高其头部20°,予以吸氧,吸氧量2~8L/min,常规建立静脉通路,同时监测患者心电图及其他各项生命体征,若出现并发症积极对症处理。③安全转运流程: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相关风险,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进行转运,若患者具备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指征,应提前通知医院做好手术准备,转运途中及时为患者提供心肺复苏、除颤等急救措施,同时尽量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若患者情绪变化过大必要时可予以镇静药物。④入院交接流程:到达医院后与接诊人员做好交接手续,详细告知患者个人基础资料、病史、目前情况、途中采取的治疗措施等。(2)体位护理。患者入院后实施体位护理,采用30°、45°、60°阶梯式半卧位护理,即入院12h内患者由平卧位调整为30°半卧位,12~18h调整体位为45°半卧位,18~24h调整体位为60°半卧位。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相关指标。由同一医护人员对两组患者预检评估时间、医生接诊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病情控制时间、手术室转运时间进行详细统计记录,并予以比较。(2)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肌损伤指标。干预前、后,采集两组的空腹静脉血液5mL,以3000r/min的转速离心10min,采用美国贝克曼UniCelDxl80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水平;采用迈瑞BS-2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合速率法检测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3)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局。由同一医护人员详细记录统计两组患者急救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室性心律失常、心排血量减少、心动过速等)发生率、急救成功率、ICU入住率,并予以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的预检评估时间、医生接诊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病情控制时间、手术室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相关指标比较(n=46,x±s,min)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肌损伤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cTnI、MYO以及CK-M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cTnI、MYO、CK-MB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cTnI、MYO、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肌损伤指标比较(n=46,x±s)
2.3两组患者的预后结局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ICU入住率低于对照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两组患者的预后结局比较(n=46,n/%)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为严重、危害最大的类型之一,其主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伴有斑块破裂、血栓等因素引起的管腔闭塞,吸烟、饮酒、暴饮暴食、过劳、便秘等是常见诱因。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心肌梗死发病率呈增长趋势。急性心肌梗死为一种身心疾病,对患者身心都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在躯体方面,急性心肌梗死带来的持续性剧烈疼痛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另外由于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造成的威胁、惧怕死亡以及担心再次发病的心理导致运动受限;在心理方面,窒息性疼痛、濒死感以及监护病房的陌生环境、严肃紧张的氛围以及各种仪器等因素造成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当恢复期患者想到病情难料和疾病严重程度,都会导致情绪受影响、注意力不集中等,使病情复发,患者生命受到威胁。因此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和护理干预在临床中极其重要。相关研究显示,在急诊救护中对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可提升救治率并促进预后,有效促进临床结局改善。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AMI患者采取院前急救,整个护理中具有程序化优势,能够针对常规AMI急诊急救护理中的不足,改变原有护理中盲目性、无序性、连贯性不足问题。针对AMI患者在救治过程中的关键性时间点,做出明确要求,如救护车出车时间、接诊后患者病情评估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等,并借助现代技术尽早将患者相关信息传递到院内,保证患者急救准备工作到位。院前急救中可对各项流程予以优化,压缩关键时间点,保障患者在更短时间内得到救治。院前急救在AMI患者应用中,可得到预期救治目的,而在实际护理中还需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持续完善流程,便于对可控时间加以优化。院前急救是一种新型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其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基础上,强调在护理管理中将护理内容流程化,以达到减小误差、提高护理效率等目的。院前急救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通过制定应急反应流程、现场评估急救流程、安全转运流程及入院交接流程,医护人员按照流程实施相应护理内容,能够保证医院接到急救电话到患者转运入院整个过程紧密连接,从而缩短出诊反应时间、院前急救时间及急诊入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促进病情康复。体位突然变化会使患者体液快速向下移动,导致回心血量及心排血量减少,而机体通过增强交感神经兴奋,促使心率增加来提高回心血量,最终导致心率变异性改变,D-P增加,QTd、QTcd升高,且长时间平卧位引起的腰酸背痛、腹胀、便秘等不良情况也可通过影响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加快、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释放,影响D-P和心脏电生理。本研究中采用的阶梯式体位护理能避免长时间平卧位带来的不适症状,还能防止体液突然大量流向下体引起的一系列反应,最终有效改善D-P和心脏电生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联合体位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助于提高急救效率,改善D-P、心脏电生理,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红英.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24):113-114+117.
[2]王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33):6327-6329.
[3]赵国艳.程序式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35(11):82-83.
[4]高新.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1):221-222.
[5]王慧娟,许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应用急救医疗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0,6(10):477-480.
[6]马红英,杨晓瑜.个性化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2):268+270.
[7]柳晓琴,王水娟.针对心理弹性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01):136-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