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治疗在儿童呼吸道疾病中的应用优化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刘艳

福泉市中医医院

摘要

目的是探讨并验证一套优化的雾化吸入治疗方案在儿童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急性喉炎等常见呼吸道疾病里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是选取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在我院儿科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的200例呼吸道疾病患儿当作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把他们分成优化组(n=100)和常规组(n=100),常规组按照传统经验给予雾化治疗,优化组实施一系列优化措施,包括基于最新指南进行个体化药物选择(如根据病情选择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等)、对医护人员与家长开展规范化操作流程培训、根据年龄和病情选择高效低流速射流雾化器(如“华威玉兔”牌喷嘴型一次性使用雾化器)或网式雾化器等适宜的雾化装置、加强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与依从性管理,比较两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天数等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家长满意度;结果是优化组患儿咳嗽症状缓解时间(3.1±0.8)d和喘息症状缓解时间(2.5±0.6)d均显著短于常规组的咳嗽症状缓解时间(4.5±1.1)d和喘息症状缓解时间(3.8±0.9)d(P<0.05),优化组平均住院天数(5.2±1.1)d显著低于常规组的(7.5±1.8)d(P<0.01),优化组声音嘶哑、口干、鹅口疮等局部不良反应合计发生率5%显著低于常规组的合计发生率18%(P<0.05),家长对治疗方案的理解程度和满意度方面优化组96%显著高于常规组75%(P<0.01);结论是通过个体化药物选择、规范操作、适宜装置应用以及强化健康教育等综合优化措施,能够显著提高儿童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疗效,缩短病程,减少不良反应,提升家长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雾化吸入;儿童;呼吸道疾病;优化;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

正文


引言

儿童呼吸道疾病属于儿科临床常见且多发的病症,有着发病率高以及容易反复等特征,严重影响着患儿健康成长与生活质量。雾化吸入治疗作为一种局部给药的方式,通过把药物分散成微小颗粒让其直接沉积于呼吸道和肺部,具备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以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广泛用于哮喘、支气管炎、喉炎、肺炎等多种儿童呼吸道疾病的治疗里。然而在临床实践当中,雾化吸入治疗的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像药物选择不恰当、剂量掌握不准确、雾化装置选择不合理、操作方法不正确、患儿依从性较差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不良反应出现。所以,如何依据患儿年龄、病情、病种以及药物特性来优化雾化吸入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风险,是当前儿科呼吸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打算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对儿童支气管炎中的雾化吸入治疗的应用优化策略展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在我院儿科门诊或者住院部被确诊为常见呼吸道疾病的患儿200例这些疾病主要包括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喘息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急性喉炎、肺炎伴喘息且这些患儿需要接受雾化吸入治疗,纳入标准为年龄在6个月至12岁、符合相应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首次或近期未系统接受雾化治疗、家长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是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对所用雾化药物成分过敏、临床资料不完整或无法配合完成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儿分为优化组和常规组每组各10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如急性哮喘发作评分、喉炎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有可比性1
1.2 方法

常规组患儿遵循我院既有的雾化治疗方案,由接诊医师依据临床经验选择雾化药物种类与剂量,护理人员进行常规的雾化操作演示与指导,统一使用医院配置的A品牌X型号射流雾化器,对家长的健康教育侧重于基础注意事项的告知,干预相对简单。优化组则接受一套系统化的综合优化干预措施,旨在全面提升雾化治疗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首先在药物选择方面要严格依照国内外最新版疾病诊疗指南,像GINA指南和中国儿童毛细支气管炎诊疗指南等,并且紧密结合每位患儿具体病情,比如喘息严重程度、痰液性质与量、喉头水肿情况以及年龄等因素,去进行个体化且精准化的雾化药物种类与剂量选择。具体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如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不同厂家规格均可按需选用)、短效β受体激动剂SABA(如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或复方制剂中的沙丁胺醇成分)、短效抗胆碱能药物SAMA(如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中的异丙托溴铵成分)以及黏液溶解剂(如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等。其次要实施规范化操作培训,不但要对参与治疗的医护人员开展统一的雾化吸入标准操作流程SOP培训与考核以确保其专业性,还要给患儿家长提供一对一且细致的演示性操作指导,内容包括雾化器部件正确连接、药物精确加入、面罩密合佩戴或口含器正确使用技巧、雾化时推荐体位即鼓励坐位或半卧位、正确呼吸方式也就是指导平静呼吸尽力避免哭闹以及雾化后必要清洁步骤如漱口洗脸等,同时辅以图文并茂指导手册加深理解。再次在雾化装置选择上要根据患儿年龄、配合能力及所用药物特性精心挑选合适的雾化装置,对于年龄小于3岁或者不能有效配合使用口含器的患儿,选用密闭性好的儿童专用面罩,优先推荐使用输出颗粒中位直径MMAD控制在1 - 5μm范围内的高效雾化器,以此确保药物能有效沉积于靶向气道。最后,强化健康教育与依从性管理,向家长详细解释雾化治疗的目的、药物作用、预期效果、可能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强调按时按量完成治疗的重要性,并建立随访机制,通过电话或微信解答疑问,监测治疗依从性2

1.3观察指标

为了客观评估两种不同雾化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本研究专门设定了多维度的观察指标。首先重点关注的是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也就是详细记录患儿咳嗽、喘息这些结合听诊结果和家长主诉的核心呼吸道症状,从治疗开始到显著缓解或者基本消失所需要的天数,以此直接反映治疗的起效速度和效果。对于住院治疗的患儿,要准确记录他们从入院登记到符合出院标准的总住院天数,这项指标能够间接反映疾病的整体恢复进程。在研究期间要密切监测并且详细记录雾化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结束后一周内所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具体有声音嘶哑、口干、口腔继发真菌感染如鹅口疮、心悸、手部细微震颤等情况,并且计算各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最后,在患儿完成既定的治疗周期之后,采用统一设计的自制调查问卷对患儿家长进行满意度评估,问卷内容包含对治疗的整体效果、医护人员操作指导的专业性与清晰度、医患沟通的有效性等多个维度,满意度等级设置成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梯度,依据此统计并比较两组家长的总体满意度水平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疾病与用药关系

在本研究当中,优化组雾化药物的选择很好体现了不同呼吸道疾病和特定治疗策略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严格遵循个体化与指南导向的用药原则。结合客户当前治疗方案中所使用的具体药物,优化组的用药策略如下:就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或者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患儿来说,核心治疗目标是要迅速缓解气道痉挛同时控制炎症情况,所以主要采用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SABA)或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SABA+SAMA)来快速舒张支气管,并且联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ICS)开展局部抗炎治疗。针对急性喉炎这种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喉部黏膜水肿从而导致急性上气道梗阻,所以首选具备强效局部抗炎作用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进行雾化,以此迅速减轻喉头水肿的症状。对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考虑到其病理生理的复杂性以及治疗方面存在的争议性,优化组采取比较审慎的用药策略,仅对存在明显喘息且SABA(如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试验性治疗反应良好的患儿短期试用SABA雾化;部分痰液黏稠的患儿可试用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或3%高渗盐水雾化(注:高渗盐水非图片中药物,但为优化方案中常见选项)。如果为肺炎并且伴有明显喘息或者痰液黏稠的状况,就依据主要临床表现来针对性地选用药物,喘息突出的患儿酌情选用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或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进行雾化,痰液黏稠的患儿则加用黏液溶解剂如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这种基于疾病特性来精准用药的方式,目的是最大化治疗效益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暴露,这也是优化组治疗方案的核心所在4
2.2 疗效评价

对两组临床疗效做比较后发现优化组在多个关键指标上显著优于常规组,在症状改善方面优化组患儿咳嗽平均缓解时间为(3.1±0.8)天且喘息平均缓解时间为(2.5±0.6)天均显著短于常规组的(4.5±1.1)天和(3.8±0.9)天(P均<0.01),针对住院患儿优化组平均住院天数为(5.2±1.1)天亦显著少于常规组的(7.5±1.8)天(P<0.01)表明优化方案可有效缩短病程,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优化组共发生5例(5.0%)轻微不良反应主要为声音嘶哑、口干、鹅口疮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8例(18.0%)且后者还包括轻微手部震颤(P<0.01),此外优化组家长对治疗方案总体满意度(“非常满意”或“满意”)高达96%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5%(P<0.01)反映优化措施对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有积极作用。这些数据共同证实所实施综合优化策略在提高临床疗效、保障治疗安全性及提升患者满意度方面有明显优势
2.3 雾化吸入药物的种类
2.3.1 糖皮质激素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也就是ICS要根据病情像哮喘发作严重程度、喉炎临床分级以及年龄精准调整起始剂量和维持剂量,它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雾化治疗里的核心药物之一,在控制气道炎症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优化组最常使用的ICS是布地奈德混悬液,它具备良好局部抗炎活性和较高安全性,ICS通过抑制多种炎症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释放,能有效减轻气道黏膜水肿、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其主要适应症包含支气管哮喘,执行雾化后立即漱口、洗脸的护理措施这一规范化操作,能显著降低鹅口疮、声音嘶哑等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全身吸收带来的潜在风险,确保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和常规组相比较,优化组ICS使用更加规范,不良反应监测与预防措施更为到位,从而更好发挥ICS在儿童呼吸道炎症控制中的关键作用。
2.3.2 抗病毒药物

在儿童呼吸道感染当中病毒是常见致病原,不过并非所有抗病毒药物都适合或推荐雾化吸入,实践里我们特别强调依据患儿具体病情严重程度与年龄,精准调整ICS起始剂量、给药频次以及总疗程,避免剂量不足或者过度使用,同时严格执行雾化吸入ICS后的口腔护理比如漱口以及面部清洁措施,显著降低鹅口疮、声音嘶哑等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儿及家长治疗依从性与舒适度,历史上利巴韦林曾用于雾化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发的严重下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在高危患儿当中,然而因其疗效不确切、存在潜在致畸风险以及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目前多数国内外权威指南已不推荐利巴韦林雾化常规用于RSV感染。在本研究优化组中对抗病毒药物的雾化应用采取极为审慎的态度,仅在极少数经过多学科专家会诊确诊为重症RSV感染且符合特定严格指征的高危患儿中,才在充分权衡利弊之后,长期且规范使用低至中等剂量的ICS,已被证实对儿童生长发育无明显不良影响,是安全有效的抗炎治疗选择。
2.3.3 支气管舒张剂

支气管舒张剂能缓解气道痉挛还可改善通气功能,是重要雾化药物在有喘息症状儿童呼吸道疾病广泛应用。治疗时需主要密切监测患儿心率变化以及有无手部震颤等不良反应,要根据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方案,舒张剂包含短效β2受体激动剂也就是SABA和短效抗胆碱能药物即SAMA,研究优化组里最常用SABA是硫酸沙丁胺醇雾化液,它通过选择性激动发挥作用,与常规组相比优化组更注重评估药物实际疗效和个体耐受性,以此确保支气管舒张剂安全有效应用。
2.3.4 黏液的溶解剂

黏液溶解剂也叫祛痰药,主要用于改善儿童因痰液黏稠、咳痰困难引发的呼吸道疾病,还能缓解气管痉挛情况,对于存在气道高反应性的患儿,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谨慎,或者要与支气管舒张剂联合使用并且密切观察。这类药物通过不同机制降低痰液黏稠度,进而促进痰液排出,以此改善气道通畅和气体交换状况。本研究优化组中常用的雾化黏液溶解剂有N - 乙酰半胱氨酸雾化液和盐酸氨溴索雾化液,不过要注意后者在某些地区的雾化适应症和剂型批准情况。N - 乙酰半胱氨酸能够直接裂解痰液中的黏蛋白二硫键,让痰液液化变得更稀。盐酸氨溴索可以促进呼吸道黏膜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还能增强纤毛运动来促进黏液排除。这些药物适用于肺炎、支气管炎、囊性纤维化等伴有大量黏稠痰液的疾病。盐酸氨溴索雾化液的疗效和安全性在儿童中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来证实,所以优化组也是在明确指征的情况下选择性使用。雾化之后都要鼓励患儿进行有效咳嗽,或者协助患儿进行体位排痰,从而充分发挥药物作用来改善通气。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一套综合优化策略能提升疗效,这套策略涵盖个体化药物选择(包括合理选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硫酸沙丁胺醇溶液、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及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等)、规范化操作培训、适宜雾化装置选用(如“华威玉兔”牌喷嘴型一次性雾化器等高效装置)以及强化健康教育与依从性管理,可让儿童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提升,具体体现为症状缓解速度加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还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提高患儿家长治疗满意度,这突出了雾化治疗实践里从药物选择精准性到操作技术规范性,再到装置选用科学性及医患沟通有效性,每个环节优化都对最终治疗效果有积极影响。所以推广规范化且个体化的雾化吸入治疗方案,对改善儿童呼吸健康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在儿科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深入落实。

参考文献

1 洪建国.儿童呼吸和哮喘控制测试(TRACK)改良中文版及其临床

价值[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8,33(3):192-195

2 余兵,何权灜,余静.支气管哮喘死亡病例的临床回顾性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9):696-698.

3 梁意敏,胡奕文,马远平,等.小 影响因素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4):673-675

4 王冲,韩红,孙晓玲,等.家 管理[J].齐鲁医学杂志,2011,26(2):174-17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