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症;心理护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正文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抑郁症逐渐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抑郁症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且发病率逐年上升。青少年处于生理与心理发展关键时期,面对学业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等多重困扰,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反应,进而诱发或加重抑郁症状。青少年抑郁症不仅影响其学业与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治疗手段,通过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调整认知模式、改善情绪调节等方式,能够有效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困扰,改善其情绪和行为问题。针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能为其提供情感支持,还能促进其心理恢复,提升其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因此,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青少年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依据,推动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及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概述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心理护理干预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索其对抑郁症状、情绪调节、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改善作用,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干预策略。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通过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分析其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行为及情感方面的影响,为青少年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心理护理干预方法的选择与实施:研究将探讨不同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放松训练、家庭支持等,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具体应用,分析每种方法的实施步骤和效果。
干预效果的评估指标:本研究将通过量表评定(如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临床观察和自评报告等方式,综合评估心理护理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缓解效果、情绪状态的改善、社交功能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等方面的作用。
影响因素的分析:除了评估干预效果外,本研究还将分析个体差异(如性别、年龄、病程)及外部因素(如家庭支持、学校环境)对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的影响,从而为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心理护理干预的实践应用:研究将在实际临床中应用这些心理护理干预方法,观察其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和患者反馈,进而总结出适合青少年群体的干预模式,为心理护理在青少年抑郁症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经验和理论依据。
2. 青少年抑郁症与心理护理干预
2.1 青少年抑郁症的特点与危害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表现形式较为复杂且具有隐蔽性。与成人抑郁症相比,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往往更难以察觉,且表现出多样性。抑郁症患者通常会出现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持续疲劳感和自我评价低等情绪症状。然而,青少年的抑郁症状并不总是表现为传统的悲伤或沮丧,更多时候表现为易怒、焦虑或情绪波动较大。这些情绪变化可能被误认为是青春期的正常反应,导致抑郁症的早期症状未能及时识别和干预。
此外,青少年抑郁症往往伴随着行为问题,如学业成绩下降、逃学、冲动行为以及与家人、同学关系的疏远等。这些行为问题通常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容易被误解为青春期的叛逆行为,从而导致症状加重和治疗延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还可能表现出自我伤害的倾向,这不仅对患者自身健康构成威胁,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青少年抑郁症还可能通过生理症状表现出来,例如失眠、食欲变化、头痛和胃痛等。这些身体不适症状有时掩盖了抑郁症的心理根源,使得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心理干预,病情可能因此进一步恶化,影响生活质量。抑郁症的危害不仅限于当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还可能对个体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未能得到有效治疗,抑郁症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辍学现象。
2.2 心理护理干预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心理护理干预是基于心理学和护理学的理论框架,通过多种护理手段帮助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缓解情绪困扰,恢复心理健康。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心理护理干预的核心理论之一。CBT强调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往往源于不合理的认知模式,通过识别并改变这些负性思维,可以有效改善情绪和行为。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们识别自我批评的思维,并通过认知重构技术来纠正消极思维模式,进而缓解抑郁症状。
情绪调节理论也是心理护理干预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个体如何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对于其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通过情绪调节训练,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能够学会识别负面情绪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如放松训练、冥想等,从而降低焦虑和抑郁症状的严重性。此外,人际关系治疗(IPT)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理论,认为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往往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改善患者的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尤其是家庭和同伴关系,有助于减轻抑郁症状,提升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
3.1 干预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针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CBT)、情绪调节训练、社会支持强化和自我效能感提升等心理护理干预方法,过程分为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干预的起始阶段是建立信任关系。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建立开放、非评判性的沟通,帮助患者放松警惕,愿意表达内心情感和困扰。接着,使用抑郁自评量表等工具对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初步评估,为后续干预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根据评估结果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训练、社会支持强化等内容。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并调整负面思维,改善情绪反应;情绪调节训练则帮助患者学习放松技巧和压力管理方法,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
社会支持强化方面,护理人员鼓励患者与家庭、朋友建立积极的社会联系,增强情感支持网络,定期与家长沟通,提供支持与建议。此外,通过设定小目标并逐步实现,帮助患者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提升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
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会定期评估患者的情绪变化和治疗效果,通常每两周进行一次评估,并根据需要调整干预策略。干预结束时,护理人员总结患者的改善情况,与患者共同回顾并提供进一步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2 干预的主要内容与步骤
本研究的心理护理干预主要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情绪调节训练、社会支持增强和自我效能感提升等方法,帮助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改善心理健康。在干预过程中,首先,护理人员对每位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使用抑郁自评量表等工具来评估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情绪状态,确保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干预开始后,建立信任关系是首要任务。护理人员通过真诚的沟通和理解,帮助患者放松并表达内心的困扰,消除他们的防备心理,为接下来的治疗奠定基础。
干预的核心是认知行为疗法(CBT),护理人员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并调整负性思维,运用认知重构技术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让患者学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从而缓解抑郁情绪。在此基础上,情绪调节训练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护理人员教授深呼吸、冥想和放松技巧等,帮助患者有效管理负面情绪,减轻焦虑和紧张。
此外,干预过程中强调社会支持的重要性,护理人员鼓励患者与家人和朋友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增强情感支持。护理人员还定期与患者的家长进行沟通,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议,帮助家庭更好地支持患者的恢复。通过设定小目标并逐步实现,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增强自信心,培养自我效能感,提升面对挑战的能力。这些小成功的积累,能够增强患者的控制感和应对能力,减轻无力感。
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会定期评估患者的情绪变化和症状改善情况,通常每两周进行一次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干预策略,以确保干预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通过这些方法,干预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患者逐步减轻抑郁症状,恢复心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4. 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评估
4.1 临床效果分析与数据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收集了干预前后患者的症状变化数据,分析干预效果。数据的收集主要通过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等工具进行。所有参与者在干预前后均进行了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干预前的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估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
在干预前,所有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评分均处于中度或重度范围。具体而言,抑郁自评量表的平均得分为35分(满分为60分),其中大部分患者(约80%)的得分超过30分,表明其存在较为严重的抑郁症状。焦虑自评量表的平均得分为50分(满分为80分),同样显示出较为显著的焦虑症状。
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明显减轻。抑郁自评量表的平均得分降至23分,焦虑自评量表的平均得分降至35分。通过统计分析,干预前后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干预对患者的情绪改善具有显著效果。
在临床观察中,患者的情绪状态、社交功能以及日常活动的参与度也有明显改善。多数患者报告称,在干预过程中,情绪波动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
4.2 干预前后患者变化的评估方法
本研究通过量表评估、临床观察和家属反馈三种方式,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了全面评估。首先,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是评估患者情绪变化的主要工具。患者在干预前后分别填写这两项量表,通过对比得分变化,量化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改善程度。这些量表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的情绪波动及症状严重程度。
临床观察为评估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数据支持。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面谈,并观察其日常行为,如情绪稳定性、社交互动情况以及日常生活参与度等。通过这些临床观察,能够评估患者在实际生活中情绪和行为的变化,进而判断干预效果。
家属反馈也是评估的重要来源。家属能够提供患者在家庭环境中的情绪表现、社交行为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家属反馈有助于补充量表评估和临床观察的不足,全面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情况。
综上所述,量表评估、临床观察和家属反馈三者结合,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估干预前后患者的情绪、社交和生活功能的变化,为本研究的干预效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显著改善了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功能。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干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明显缓解。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在干预后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观察和家属反馈进一步表明,患者在情绪稳定性、社交互动和日常活动参与度等方面均有所改善。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训练、社会支持增强等综合干预措施,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总体而言,心理护理干预不仅有效缓解了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还帮助他们恢复了正常的社交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陆晓莉,王洁,王怡君.探究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介入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负面情绪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4,19(13):133-135.DOI:10.19738/j.cnki.psy.2024.13.040.
[2]杨灿灿,张海侠,訾晨晨,等.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结合心理护理对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病耻感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4,51(03):951-955.DOI:10.13479/j.cnki.jip.2024.03.047.
[3]赵洪美,田小玉,王俊娜.分级心理护理改善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应用效果评价[J].心理月刊,2023,18(12):171-173.DOI:10.19738/j.cnki.psy.2023.12.053.
[4]胡俊,鲍丽萍,李业平,等.以“萨提亚冰山理论”为核心的心理护理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J].皖南医学院学报,2023,42(03):296-299.
[5]杨婧.曼陀罗绘画疗法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尊水平、反刍思维的干预研究[D].大理大学,2023.DOI:10.27811/d.cnki.gdixy.2023.000507.
[6]陈婷婷,李龙倜.叙事护理对青少年抑郁障碍主要照顾者心理状态的影响[C]//上海市护理学会.第五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下).湖北医药学院;,2022:1.DOI:10.26914/c.cnkihy.2022.029257.
[7]鲍丽萍,沈棫华,李业平,等.萨提亚模式心理护理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负性情绪和自尊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2,39(03):66-69.
[8]贾艳丽,袁艳宵,刘雪婷.心理护理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心理月刊,2021,16(20):139-141.DOI:10.19738/j.cnki.psy.2021.20.047.
[9]陈欣.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小组心理护理应用效果观察[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08):113-115.
[10]冯娟.青少年抑郁症住院患者的心理教育性家庭干预方法及效果研究[D].青岛大学,2009.
作者简介:尚艳艳(1988-),女,汉族,山西吕梁人,护师,研究方向:精神科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