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多模式注射(皮质醇+富血小板血浆)对比单一药物在慢性腰椎小关节痛中的疗效差异: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摘要
关键词
慢性腰椎小关节痛;超声引导;多模式注射;皮质醇;富血小板血浆
正文
引言
慢性腰椎小关节痛是导致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介入治疗等,但疗效存在个体差异,且部分患者对长期药物治疗存在耐受性问题。近年来,富血小板血浆(PRP)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治疗手段,因其富含多种生长因子,能够促进组织修复和减轻炎症,在疼痛管理领域受到关注。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超声引导下多模式注射(皮质醇+PRP)与单一药物注射的疗效差异,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慢性腰椎小关节痛的临床现状
慢性腰椎小关节痛是临床常见的疼痛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机械性、炎症性及神经性因素,治疗较为困难。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介入治疗等,但疗效存在个体差异,且部分患者对长期药物治疗存在耐受性问题。近年来,随着对慢性疼痛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1.2 富血小板血浆的应用进展
富血小板血浆(PRP)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治疗手段,因其富含多种生长因子,能够促进组织修复和减轻炎症,在疼痛管理领域受到关注。近年来,PRP在治疗慢性疼痛性疾病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PRP中的生长因子能够促进局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此外,PRP的应用还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适合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多项研究表明,PRP在治疗慢性肌腱炎、关节炎等疾病中表现出色,为慢性腰椎小关节痛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1.3 超声引导技术的优势
超声引导技术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能够实时监测注射过程,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超声引导下注射能够确保药物精准到达病变部位,减少药物的扩散和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此外,超声引导技术操作简便,无需复杂的设备和高昂的费用,适合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推广应用。本研究通过超声引导技术,结合多模式注射方案,旨在进一步提高慢性腰椎小关节痛的治疗效果。超声引导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治疗的精准性,还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符合标准的慢性腰椎小关节痛患者,随机分为多模式注射组(皮质醇+PRP)和单一药物注射组(皮质醇)。两组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的注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疼痛评分、功能评估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次要终点为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设计严格遵循随机对照试验的原则,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研究,研究方案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包括:年龄18-65岁,慢性腰椎小关节痛病史超过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包括:腰椎手术史、严重内科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拒绝参与研究者。通过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确保研究对象的同质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研究共纳入120名患者,其中多模式注射组60名,单一药物注射组60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3 治疗方法
多模式注射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皮质醇与PRP的混合注射,单一药物注射组接受同等剂量的皮质醇注射。注射过程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确保注射的准确性和安全性。PRP的制备采用标准化流程,确保其质量和浓度。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以减少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对患者进行超声定位,确定注射部位;然后,将皮质醇与PRP混合后缓慢注入病变部位;最后,对注射部位进行适当压迫,以减少出血和肿胀。
三、研究结果
3.1 疗效评估
通过VAS评分、ODI及患者满意度问卷,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缓解程度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显示,多模式注射组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显著低于单一药物注射组,患者满意度更高。具体数据表明,多模式注射组的VAS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下降了3.5分,3个月下降了4.2分,而单一药物注射组的VAS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下降了2.1分,3个月下降了2.8分。ODI评分的变化趋势与VAS评分相似,多模式注射组的改善更为显著。
3.2 安全性评估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随访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多模式注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一药物注射组相当,表明多模式注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的轻微疼痛和肿胀,但均在短期内自行缓解,未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显著影响。研究期间,多模式注射组有5例患者出现轻微的注射部位疼痛,单一药物注射组有4例患者出现类似症状,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和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3 随访结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评估治疗的长期疗效。随访结果显示,多模式注射组在治疗后6个月的VAS评分和ODI评分仍显著低于单一药物注射组,表明多模式注射在长期疗效上具有优势。此外,多模式注射组的患者在随访期间的复发率也显著低于单一药物注射组,进一步证实了其在慢性腰椎小关节痛治疗中的长期效果。具体数据表明,多模式注射组在治疗后6个月的VAS评分下降了4.5分,ODI评分下降了20分,而单一药物注射组的VAS评分下降了3.2分,ODI评分下降了15分。多模式注射组的复发率为10%,显著低于单一药物注射组的25%。这表明多模式注射在长期疗效和复发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超声引导下多模式注射(皮质醇+PRP)与单一药物注射在治疗慢性腰椎小关节痛中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多模式注射在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及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安全性良好。这一研究为慢性腰椎小关节痛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多模式注射在其他慢性疼痛性疾病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量相对较小,未来需要进行更大样本量的多中心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多模式注射的疗效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马超.布比卡因脂质体应用于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腰椎术后镇痛的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24.
[2]张恺辰.超声引导下椎板后路阻滞与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腰椎术后镇痛及早期恢复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D].皖南医学院,2022.
[3]李杰.超声引导下椎板后阻滞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D].广西医科大学,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