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联合穴位按摩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腹胀、便秘的预防效果观察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李娟,余娟,杨莉

邻水县中医医院 638500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腹胀、便秘这一常见并发症,探讨艾灸联合穴位按摩在此方面的预防效果。通过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实施艾灸联合穴位按摩干预,详细记录患者术后腹胀、便秘发生时间、持续时长及相关症状改善情况,并运用专业医学指标进行评估。研究发现,该联合干预措施能显著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腹胀、便秘的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胃肠蠕动功能,减轻腹部不适症状。由此得出结论,艾灸联合穴位按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腹胀、便秘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艾灸;穴位按摩;下肢骨折;术后腹胀;便秘预防

正文


 

前言

下肢骨折在临床骨科中较为常见,多由暴力创伤、交通事故等因素引发。患者术后因肢体活动受限、麻醉药物影响、创伤应激反应以及卧床导致胃肠蠕动减慢等多种因素,极易出现腹胀、便秘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术后康复进程,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其他健康问题,如食欲下降、睡眠质量降低等。目前,临床上针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腹胀、便秘的预防,常规采用饮食调整、腹部按摩、药物干预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药物干预可能会带来不良反应,且部分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单纯的饮食调整和普通腹部按摩效果相对有限。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预防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艾灸和穴位按摩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调理胃肠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两者联合应用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腹胀、便秘的预防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艾灸与穴位按摩的操作方法

1.1艾灸操作

选取合适的艾灸材料,如纯艾条。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需要艾灸的穴位。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上巨虚、天枢等。将艾条点燃,距离穴位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感受到温热但无灼痛感。每个穴位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从患者术后麻醉清醒后开始实施,直至患者正常排便且腹胀症状消失。在艾灸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防止烫伤等意外情况发生。

1.2穴位按摩操作

在进行穴位按摩前,护理人员应修剪指甲,保持双手清洁温暖。让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选取天枢、中脘、关元、足三里、内关等穴位。以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在穴位上施加适当压力,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按摩。按摩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个穴位按摩2-3分钟,每日2-3次。按摩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反应,询问患者的感受,避免因力度不当引起患者不适。

2.艾灸联合穴位按摩的作用机制

2.1艾灸的作用

从中医理论角度来看,艾灸具有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功效。通过对特定穴位的艾灸,可激发经络之气,促进气血运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艾灸足三里可调节胃肠功能,增强胃肠蠕动;天枢穴为大肠之募穴,艾灸天枢穴能调理大肠气机,促进排便。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艾灸可刺激穴位处的神经末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影响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和分泌功能,从而改善胃肠功能。

2.2穴位按摩的作用

穴位按摩是通过手法对穴位的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的目的。按摩天枢穴可直接作用于大肠,促进大肠蠕动;中脘穴位于胃脘部,按摩中脘穴能增强胃的消化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关元穴为人体元气之所在,按摩关元穴可培补元气,增强机体的整体功能。此外,穴位按摩还可通过反射作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肠功能的调节,缓解胃肠平滑肌的痉挛,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从而改善腹胀、便秘症状。

2.3联合作用

艾灸和穴位按摩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艾灸的温热效应和穴位按摩的机械刺激相结合,能更有效地激发经络之气,增强气血运行,从而更显著地调节胃肠功能。两者相互补充,共同起到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腹胀、便秘的作用。

3.艾灸联合穴位按摩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腹胀、便秘预防中的应用

3.1应用时机

如前所述,从患者术后麻醉清醒后,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艾灸和穴位按摩的禁忌症,即可开始实施该联合干预措施。及时的干预有助于尽早调节患者的胃肠功能,预防腹胀、便秘的发生。

3.2应用效果评估

通过观察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胀程度(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便秘症状评分(如Bristol粪便量表评分)等指标来评估应用效果。同时,记录患者在干预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以确保该方法的安全性。

3.3临床应用优势

与常规预防方法相比,艾灸联合穴位按摩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它是一种非药物疗法,避免了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其次,操作相对简单,可在临床护理中广泛应用;再者,该方法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最后,它不仅能预防腹胀、便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和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4.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腹胀、便秘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问题,常规预防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表明,艾灸联合穴位按摩作为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腹胀、便秘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该方法通过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功能等作用机制,能有效降低腹胀、便秘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和临床症状。且该方法安全、有效、无副作用,操作简便,易于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长期随访,深入研究该联合疗法的作用机制和长期效果,为下肢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袁金艳.择时吴茱萸穴位贴敷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影响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23.

[2]傅青,李巧平,郑佳蕾,等.穴位按摩联合艾灸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腹胀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3,55(10):163-166.

[3]高银玉,范东英,高雪华,等.穴位疗法在骨折术后疼痛的应用现状及其选穴规律[J].循证护理,2023,9(10):1792-1797.

[4]陈瑞霞,吴祝华,黄漫华,等.艾灸联合按摩特定穴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患肢肿胀的疗效[J].慢性病学杂志,2023,24(05):748-75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