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急救方案探讨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李世昌

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邮编311201

摘要

目的:通过对比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不同急救方案的应用效果,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将2023.2-2025.2期间接诊的64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心肺复苏急救方案的3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取心肺复苏急救优化方案的3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急救效果与主要指标。结果:从患者复苏5min后血氧饱和度、入院后24小时生存率、出院时生存率以及并发症方面评价,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采取急救优化方案,可提升血氧饱和度,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急救方案;优化措施

正文


心脏骤停是一种突发的、严重的临床状况,表现为患者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导致血液无法正常循环,进而使大脑以及其他重要器官缺氧,引发患者残疾、死亡等不良预后[1]。对此,针对心脏骤停患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以挽救患者的生命。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持续深入,更多的仪器设备、技术方法在心脏骤停急救中得到应用,并为传统心肺复苏提供了优化思路[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不同急救方案的应用资料予以分析,相关内容与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3.2-2025.2期间接诊的64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为心脏骤停,并符合心肺复苏适应症;(2)患者家属充分了解心肺复苏方案及其潜在风险,并在相关风险告知书上签字确认;(3)心肺复苏资料均有记录。排除标准:(1)有严重胸廓或胸腔损伤患者;(2)恶性肿瘤患者;(3)心肺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根据患者所用心肺复苏方案的不同完成分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32例/组。对照组:其中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25岁至78岁,平均年龄(54.80±6.45)岁,病因如下:猝死、溺水、窒息依次有10例、16例、6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范围24岁至76岁,平均年龄(54.75±6.42)岁,具体病因有:猝死11例、溺水16例、窒息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符合可比性要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为患者实施常规心肺复苏,具体操作采用人工胸外按压,要求按压深度需达到或超过5cm,每分钟按压频率应不低于100次;按压与放松的时间比例应保持1:1。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利用球囊辅助完成人工通气,主要参数为潮气量500ml,通气频率每分钟18-20次。迅速对患者的心肺复苏效果进行评估,在心肺复苏的同时结合不同患者的病因差异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干预。

观察组:本组患者采取心肺复苏急救优化方案,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使用心肺复苏机器,在开通电源后设定参数,胸外按压深度在5-6cm,按压频率>100次/min。按压与回弹的时间比例是1:1,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人工呼吸潮气量8-10ml/kg。在参数设置完成后迅速安装机器,确保按压部位能对准胸骨下半部分,快速按下启动按钮,同时参照《2020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的成人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复苏教育科学、救治系统、急救流程等要求开展心肺复苏与生命支持治疗[3]。结合不同患者的病因做加强对症与病因治疗,如使用升高血压药物、除颤治疗、静脉治疗等。

不同患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加强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记录。

1.3观察指标

(1)心肺复苏5min后的血氧饱和度;

(2)入院后24小时与出院时的生存率;

(3)心肺复苏期间的并发症情况,包括气胸、肋骨骨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肺复苏5min后的血氧饱和度

观察组心肺复苏5min后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1  不同患者心肺复苏5min后的血氧饱和度 (±s,n

组别

例数

心肺复苏5min后的血氧饱和度

观察组

32

97.31±10.28

对照组

32

84.58±9.35

t

/

5.182

P

/

0.001

2.2入院后24小时与出院时的生存率

观察组入院后24小时以及出院时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2 两组患者入院后24小时与出院时的生存率分析[n(%)]

组别

例数

入院后24小时生存

出院时生存

观察组

32

16(50.00)

14(43.75)

对照组

32

8(25.00)

6(18.75)

χ2

/

4.267

4.655

P

/

0.039

0.031

2.3心肺复苏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心肺复苏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略更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3 心肺复苏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n(%)]

组别

例数

气胸

肋骨骨折

合计

观察组

32

0(0)

1(3.12)

1(3.12)

对照组

32

3(9.37)

 

3(9.37)

 

6(18.75)

χ2

/

/

/

4.010

P

/

/

/

0.045

3讨论

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急救中具有核心作用,也是心脏骤停的常用急救手段,通过心肺复苏快速帮助患者心脏恢复正常跳动与血液循环,然而,心脏骤停患者在具体实施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并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文献报道指出[4],心肺复苏过程中不同急救人员在胸外按压深度、频率以及操作规范程度有差异,影响到急救效果。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组心脏骤停患者经过心肺复苏与急救治疗,患者心肺复苏5min后的血氧饱和度,入院后24小时以及出院时的生存率更高,并且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证实了心肺复苏急救优化方案更有利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分析是因为常规人工心肺复苏期间,人工按压很难掌控力度,部分人员可能按压深度过大或者按压频率过高而增加并发症风险,反之,按压深度不足或者按压频率过低又容易影响心肺复苏效果,进而影响患者的救治效果。观察组采用的是心肺复苏急救优化方案,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使用的心肺复苏机,能保证按压力度、频率恒定,同时降低对患者的损伤,确保胸外按压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同时在心肺复苏期间严格按照《2020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的要求,落实基础生命支持与高级生命支持,从而增强心肺复苏效果,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5]

综上所述,针对心脏骤停患者借助心肺复苏机并通过优化急救措施,能保证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心肺复苏并发症风险。

参考文献

[1]朱超国.心肺复苏后脑复苏在心脏骤停患者急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4,11(08):903-905.

[2]黄钰淇.心脏骤停院前心肺复苏中气管插管及球囊辅助呼吸方案的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02):248.

[3]姚敏学,周守志,严涛,等.基于团队实施的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2,10(06):305-308.

[4]金庸,陈刚,沈芝红,等.急救时间对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预测研究[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21,7(06):338-341.

[5]马金婷.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急救与护理措施[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10):97-9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