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导联在心律失常检测中的准确性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心律失常;单导联;常规12导联心电图
正文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电活动出现异常,导致心跳的频率、节律或心脏的传导方式发生改变。心律失常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潜在危险的,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脏停搏或其他并发症。常见类型包括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窦性心律失常等,常见症状包括心悸或心跳不规律、 头晕或晕厥、呼吸急促、疲劳感等。及早诊断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可避免病情恶化,减少相关并发症[1]。因此,需要重视并加强心律失常检测,提高检测效率,为患者治疗提供重要参考[2]。文中进行了单导联在心律失常检测中的准确性分析,希望可以为心律失常检测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3.01-12时间段中于院内接受诊疗的心律失常患者为分析对象,共计147例。年龄范围方面,两组年龄:50岁≤年龄≤84岁,均值(67.43±4.33)岁,男性占比58例、女性占比37例,其中包括房颤36例、窦性心动过速34例、窦性心动过缓29例、房性早搏25例、室性早搏23例。经统计学系统处理各个患者基础资料相关数据信息后证实可比性高(P>0.05)。此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审批。择取要求:临床综合诊断为心律失常;资料齐全。剔除要求:中途退出。
1.2 方法
分别对各个患者开展单导联检测工作、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测工作。
1.2.1单导联检测
准备好相应的单导联心电记录装置,将电极通过导线连接到心电图机或监测设备上,操作中将双拇指按压在电极位置(持续30s),启动心电图机,设置合适的打印速度(通常为25mm/s),记录心电图,并观察心电图波形,注意心率、节律及可能的异常波形。
1.2.2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测
利用相应型号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记录装置,按照标准将电极放置好,将导联线连接到电极和心电图机上,确保连接牢固,避免信号干扰。启动心电图机,进行心电图记录。通常记录时间为10秒钟。观察心电图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等,评估心率、节律及其他异常情况。
1.3 判断标准
(1)统计两种检测方式的房颤检出率、窦性心动过速检出率、窦性心动过缓检出率、房性早搏检出率、室性早搏检出率。(2)统计两组检测方式的检查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3.0软件分析数据,t和`x±s为连续性变量中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卡方和%为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或价值。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分析
房颤检出率、窦性心动过速检出率、窦性心动过缓检出率、房性早搏检出率、室性早搏检出率方面,两种检测方式相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如表1所示。
表1比对两种检测方式检出情况(n,%)
方式 | 例数 | 房颤 | 窦性心动过速 | 窦性心动过缓 | 房性早搏 | 室性早搏 |
常规12导联心电图 | 147 | 36(24.48) | 34(23.12) | 29(19.72) | 25(17.01) | 23(15.65) |
单导联 | 147 | 35(23.81) | 33(22.45) | 28(19.05) | 24(16.32) | 22(14.96) |
X2 | 0.012 | 0.012 | 0.014 | 0.017 | 0.018 | |
P | 0.911 | 0.910 | 0.904 | 0.895 | 0.892 |
2.2检查时间分析
检查时间方面,两种检测方式相比,单导联时间更短(P<0.05)。如表2所示。
表2比对两种检测方式检查时间(`x±s)(s)
方式 | 例数 | 检查时间 |
常规12导联心电图 | 147 | 7.19±0.87 |
单导联 | 147 | 3.41±0.45 |
X2 | 50.894 | |
P | 0.001 |
3 讨论
心电图为心律失常常用检测方法,通过在皮肤上放置电极,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可以捕捉到心脏的节律和任何异常。单导联心电图检测方法,是指通过一个导联(通常是两个电极)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这种方法简单、便携,适用于快速筛查和监测心律。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相比,单导联设备通常较小,易于携带,患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监测心电图,增强了自我管理和监测的能力;设备通常成本较低,更适合大规模筛查和初步诊断;能够进行连续监测,实时记录心率和心律变化,有助于捕捉偶发性心律失常[3]。尽管12导联心电图在心律失常的诊断中是金标准,但单导联心电图通过其便携性、经济性和实时监测的优势,能够为心律失常的早期发现和管理提供有效的补充,提升了心脏健康监测的整体效率。结合文中研究结果,房颤检出率、窦性心动过速检出率、窦性心动过缓检出率、房性早搏检出率、室性早搏检出率方面,两种检测方式相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单导联心电图能够记录心脏的电活动,识别心电图波形的变化,例如P波、QRS波和T波的形状和间隔,以判断心律失常。心率的不规律性通常是心律失常的重要指征,单导联快速识别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不规则心律等情况。在单导联心电图中,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特征性波形表现存在区别。比如,房颤P波消失,呈现不规则的RR间期,说明心房的电活动无序,导致心室的搏动也不规则;窦性心动过速,窦性P波存在,心率超过100次/分钟,RR间期相对均匀,说明窦房结发出频率增高,通常是对身体需求(如运动、焦虑或发热)的正常反应;窦性心动过缓,窦性P波存在,心率低于60次/分钟,RR间期相对均匀,说明窦房结放电频率降低,可能由生理因素(如运动员心脏)或病理因素(如迷走神经兴奋)引起;房性早搏,在正常心律中出现的额外的P波,通常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后面紧跟着的QRS波形正常,说明心房发生早期放电,导致额外的心跳;室性早搏,在正常心律中出现的额外的QRS波,通常宽大且形态异常,前面没有P波,说明心室发生早期放电,导致额外的心跳。检查时间方面,两种检测方式相比,单导联时间更短(P<0.05)。这可能是由于,单导联心电图只需在身体的一个位置放置一个电极,操作相对简单,耗时较少。而12导联心电图需要在多个位置(通常是10个电极)放置电极,操作复杂,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布置和记录。单导联设备通常是便携式的,可以在急救或临床现场快速进行检测,适合快速筛查和即时监测心律状态,这种即时性使得单导联心电图在紧急情况下非常有效。但是文中研究例数较少,存在局限,需要对应用价值进一步分析。
综上所述,在心率失常检测中应用单导联,可有效检测出房颤、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检测准确性较高,且检查时间较短,这对提高心率失常检测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玲,陈侃,李晨奕,等.单导联在心律失常检测中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21,35(3):253-255.
[2]唐春平,韩笑,王俊宏,等.单导联智能心电检测用于心律失常筛查的效果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0(12):1800-1803,1808.
[3]李全池,黄鑫,罗成思,等.融合单导联心电图传统与深度特征的常见心律失常识别方法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22,41(1):3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