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破壁饮片茯苓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研究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王辉

汤原县中医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700

摘要

】目的:对中药破壁饮片茯苓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 2023 年 1 月 —2025 年 1 月本院收治 60 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且中医辨证为痰浊中阻证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对其实施组别划分,其中 30 例作为对照组,另 30 例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实施手法复位治疗后为其提供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干预,采取中药破壁饮片茯苓汤对治疗组进行干预,对比 2 组眩晕指数、眩晕残疾评分、治疗有效率及发生不良反应概率。结果:研究组眩晕指数、眩晕残疾评分比对照组低,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2 组发生不良反应概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应用中药破壁饮片茯苓汤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除了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头晕症状,确保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之外,还可使整体疗效得到一定保障,且不良反应较少,可推广。


关键词

中药破壁饮片茯苓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痰浊中阻证

正文

一、引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作为最常见的眩晕原因,约占所有眩晕疾病的 20%~40%[1]。手法复位是治疗 BPPV 的主要方法,虽可使大部分患者耳石复位,解除耳石对壶腹嵴的刺激,但仍有部分患者在复位后会出现头晕、行走不稳、漂浮感等残余头晕症状,可持续数天至数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 BPPV 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法,但疗效不尽人意。

中医药在治疗眩晕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根据中医理论,BPPV 复位后残余头晕多与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等因素有关。茯苓汤出自《外台秘要》[2],具有健脾利湿、化痰降浊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饮内停所致的眩晕、心悸、咳嗽等症状。中药破壁饮片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剂型,通过打破植物细胞壁,使药物有效成分更容易释放,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破壁饮片茯苓汤治疗 BPPV 复位后残余头晕(痰浊中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3 年 1 月 —2025 年 1 月本院收治的 60 例 BPPV 复位后残余头晕且中医辨证为痰浊中阻证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30 例。对照组中,男性 12 例,女性 18 例;年龄 35~65 岁,平均(50.23±8.56)岁;病程 7~30 天,平均(15.67±5.34)天。治疗组中,男性 13 例,女性 17 例;年龄 38~68 岁,平均(52.15±9.02)岁;病程 8~35 天,平均(17.21±6.05)天。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 年,贵阳)》中的诊断标准[3]①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性眩晕,持续时间不超过 1 分钟;②伴有特征性眼震;③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后循环缺血等。

2.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第 9 版)中痰浊中阻证的诊断标准: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②年龄 18~70 岁;③BPPV 经手法复位后,仍有残余头晕症状,且持续时间超过 1 周;④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2.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②患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等;③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④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三、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治疗后,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0130),每次 6mg,每日 3 次。

治疗组:在手法复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破壁饮片茯苓汤治疗。茯苓汤组成:茯苓 15g、人参 10g、白术 10g、枳实 6g、陈皮 6g、生姜 10g。中药破壁饮片由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将上述药物用开水冲泡,搅拌均匀,温服,每日 1 剂,分早晚 2 次服用。

2 组患者均以 1 周为 1 个疗程,连续治疗 2 个疗程。

3.2 观察指标

3.2.1 眩晕指数

采用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评估患者的眩晕程度。DHI 包括功能障碍(F)、情感障碍(E)和躯体障碍(P)3 个维度,共 25 个条目,每个条目按 0(无)、1(偶尔)、2(经常)、3(总是)四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眩晕症状越严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1 个疗程后、治疗 2 个疗程后对患者进行 DHI 评分,并计算眩晕指数。眩晕指数 =(治疗后 DHI 评分 - 治疗前 DHI 评分)/ 治疗前 DHI 评分 ×100%。

3.2.2 眩晕残疾评分

采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VDS)评估患者的眩晕残疾程度。VDS 包括日常生活活动(ADL)、工作能力(WA)、社会活动(SA)3 个维度,共 12 个条目,每个条目按 0(无影响)、1(轻度影响)、2(中度影响)、3(重度影响)四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眩晕对患者生活的影响越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1 个疗程后、治疗 2 个疗程后对患者进行 VDS 评分。

3.2.3 治疗有效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治愈:头晕等症状消失,DHI 评分减少≥90%;显效:头晕等症状明显减轻,70%≤DHI 评分减少 < 90%;有效:头晕等症状有所改善,30%≤DHI 评分减少 < 70%;无效:头晕等症状无明显改善,DHI 评分减少 < 30%。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 + 显效例数 + 有效例数)/ 总例数 ×100%。

3.2.4 不良反应

观察并记录 2 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²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四、研究结果

4.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指数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眩晕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1 个疗程后、治疗 2 个疗程后,2 组患者眩晕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指数比较(x±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 1 个疗程后

治疗 2 个疗程后

对照组

30

52.36±10.54

35.67±8.45

20.34±6.78

治疗组

30

53.12±11.02

28.45±7.23

12.56±5.34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4.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残疾评分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眩晕残疾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1 个疗程后、治疗 2 个疗程后,2 组患者眩晕残疾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残疾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 1 个疗程后

治疗 2 个疗程后

对照组

30

32.45±6.78

25.67±5.43

18.56±4.56

治疗组

30

33.02±7.23

20.34±4.56

12.34±3.2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4.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3.33%,高于对照组的 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例(%)]

组别

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0

8(26.67)

10(33.33)

5(16.67)

7(23.33)

76.67

治疗组

30

12(40.00)

10(33.33)

6(20.00)

2(6.67)

93.3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4 2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 2 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1 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0.00%;治疗组有 1 例患者出现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33%。2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五、讨论

BPPV 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耳石复位后内淋巴液流动异常、前庭中枢代偿不完全、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由于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西医治疗 BPPV 复位后残余头晕缺乏特效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等药物改善内耳循环、减轻头晕症状,但疗效有限。

中医认为,BPPV 复位后残余头晕属于 “眩晕” 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提出 “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眩晕》指出 “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痰浊中阻证是 BPPV 复位后残余头晕常见的中医证型之一[4],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而致眩晕。治疗应以健脾利湿、化痰降浊为原则。

茯苓汤中,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为君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二者共为臣药,助茯苓健脾利湿之力。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生姜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三者共为佐药,增强化痰降浊、理气和胃之功。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湿、化痰降浊之效。中药破壁饮片是在传统中药饮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中药剂型,通过超微粉碎技术将中药材细胞壁打破,使药物有效成分更容易释放,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研究表明,中药破壁饮片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眩晕指数、眩晕残疾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破壁饮片茯苓汤治疗 BPPV 复位后残余头晕(痰浊中阻证)的疗效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2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破壁饮片茯苓汤治疗 BPPV 复位后残余头晕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中药破壁饮片茯苓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痰浊中阻证)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头晕症状,降低眩晕残疾程度,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其长期疗效和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小玲,刘凌鹏,周春亭.褪黑素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睡眠障碍共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25,32(1):97-98,封3-封4.

[2]谢世璇.《外台秘要》种子观探析[J].基层中医药,2024,3(2):28-33.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4]孙婉莹.茯苓饮联合小柴胡汤治疗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痰浊中阻型的临床研究[D].吉林:长春中医药大学,20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