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C与PICC导管使用全攻略——特点、使用与维护详解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赵国梅

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心静脉导管(CVC)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临床危急重症救治、长期治疗中重要的医疗工具,也是常用的静脉输液途径。二者在穿刺部位、导管长度、管径、留置时间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点。本文即对CVCPICC导管的特点、使用方法与维护方式进行简单叙述。

一、CVCPICC导管的特点

1. 穿刺部位的差异

在临床中,CVC导管常选用的穿刺部位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大静脉,这些位置均属于中心静脉区域,距离心脏较近。颈内静脉位置表浅且变异较少,但易受患者颈部活动的影响;锁骨下静脉的穿刺成功率高、导管稳定性好,可减轻患者颈部不适;股静脉的穿刺较为简单方便,适用于紧急情况。

PICC导管则常选择肘部的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可通过外周静脉将导管尖端送到上腔静脉下的1/3处,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易于定位且操作创伤较小,安全性较高,对患者颈部及胸部及其他日常活动影响较小。

2. 留置时间的差异

由于CVC导管的穿刺部位较为特殊,靠近重要器官,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几率也较大,因此留置时间一般较短,通常为1~4周。而PICC导管的感染风险较低,留置时间也相对较长,一般可留置数月甚至一年,常用于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

3. 适用人群与适应症的差异

CVC导管主要用于短期急救,适用于需要大量快速补液、监测中心静脉压、进行血液透析等紧急、短期的治疗情况。如危重患者的快速液体复苏、血流动力学监测等。而PICC导管则更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如肿瘤患者的化疗、肠外营养支持、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尤其适合外周静脉条件较差的患者。

4. 操作难度及风险的差异

CVC导管的穿刺操作难度较大,由于穿刺部位靠近重要器官及血管,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气胸、血胸、空气栓塞等严重并发症。PICC导管的穿刺操作则相对简单,在患者的肘部外周静脉进行穿刺,感染风险较低,但也可能出现静脉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二、CVCPICC导管的使用方法

1. 操作前准备

在进行穿刺操作前,需对患者的血管条件及穿刺部位皮肤状况进行评估。CVC导管穿刺前需准备好中心静脉导管套件、消毒用品、局部麻醉药物等;PICC导管穿刺前,需准备PICC导管套件、测量尺、无菌手套、消毒用品、敷料等。

2. 穿刺步骤

CVC导管穿刺:首先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铺单,使用盐酸利多卡因0.1g/5ml对穿刺部位进行局部麻醉操作,麻醉完成后,先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试穿回血,后将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针经原方向引入,保持负压状态下缓慢进针。回抽有鲜血后,用左手固定针头,右手引入导丝至合适长度,边进导丝边退针头,使用扩张器扩充皮下,经导丝置入深静脉导管,再连接三通输液装置,后导管半圆形缝合固定三针。

PICC导管穿刺:患者取仰卧位,用测量尺测量患者的穿刺部位到上腔静脉的长度,通常为45~48cm,选择好穿刺部位后,扎止血带,进行常规消毒、铺巾,穿刺见回血后送入导入鞘,再从导入鞘置入导管,至预定长度后拔出导入鞘及导丝,安装连接器并固定导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保留导管长度,穿刺完毕后拍摄X线片,确定在上腔静脉后即可使用。

三、CVCPICC导管的维护方式

1. 冲管与封管方式

CVCPICC导管的冲管、封管需遵循评估、冲管、封管的原则。进行冲管时,使用注射器抽取10~20ml生理盐水,以脉冲方式进行,确保导管内无残留药物或血液。封管则使用注射器抽取0~10U/ml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封管液剩余0.5~1ml时,边推边撤针,以维持导管通畅。进行冲管与封管前都应洗手、戴口罩等,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以免损伤导管。冲管与封管的频率应根据患者输液情况而定,在输液结束后、两次输液间隔、采血后均需进行。

2. 敷料与接头的更换

CVCPICC导管敷料的更换频率一般是每两天一次。在进行PICC导管穿刺后的第一个24小时,必须进行换药处理。待以后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无渗血时,可减缓更换频率。若出现伤口敷料松开、潮湿等情况时,应随时进行更换;若患者的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皮疹、渗出及过敏等异常情况时,可缩短更换敷料的时间,并且需要连续观察穿刺部位的局部变化情况。在进行更换敷料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先由导管远心端向近心端,自下而上除去无菌透明敷料,并注意固定导管,防止脱管。对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至少两次,消毒面积应大于敷料面积,更换敷料后应记录日期。患者在洗澡时,应使用保鲜膜对穿刺部位进行包裹,洗澡后也应更换敷料。更换接头的频率一般为每周至少一次,更换时同样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酒精棉片对接口进行多方位擦拭,至少15秒钟。

3. 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

CVCPICC导管相关的感染症状主要包括穿刺点局部红肿、疼痛、渗液等,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针对这些感染症状,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进行置管和维护时进行规范消毒;定期更换敷料与接头,保证穿刺点的干燥及清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各种感染迹象,并在出现感染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处理;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与穿刺点情况,一旦发现感染迹象,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4. 预防栓塞的方式

为预防CVCPICC血栓形成,在置管前应对患者的血栓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置管时动作尽量轻柔,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置管后可适当使用抗凝药物,定期对患者进行血管彩超检查,以及时发现血栓。护理人员可鼓励患者适当活动置管侧肢体,避免长时间卧床或肢体不动。一旦血栓形成,应立即制动、抬高患肢,避免按摩与热敷。

5. 患者居家的自我护理指导

对患者进行CVCPICC导管自我护理的指导。需每日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疼痛、渗液等异常情况;测量置管侧肢体维度与导管的外露长度;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避免沾水、牵拉导管。患者可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握拳等,但应避免置管肢体提重物或过度活动等,应根据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活动方式及时长。若敷料出现松动、潮湿或患者自身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处理。同时,还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学会识别感染等异常情况,如发热、穿刺点流脓等,若出现此类情况,应立即就医。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