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传承平台探讨薛莎教授治疗胃痞特色挖掘与传承研究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白苗苗,凌家艳

湖北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

摘要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探讨分析薛莎教授治疗胃痞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胃痞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薛莎教授门诊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治疗胃痞的经验处方,经筛选后选取500张中药处方资料录入系统数据库,通过使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进行临床用药的分析、总结、归纳,对用药规律及特点的数据挖掘,探索薛莎教授治疗胃痞的临床经验及用药规律。结果:其中有26为中药的使用频次超过100次,排名前十的为陈皮(478)、甘草(441)、姜半夏(415)、南沙参(316)、柴胡(314)、砂仁(305)、姜厚朴(296)、赤芍(293)、茯苓(284)、炒白术(272)。本次研究中的处方,以药物功效为着眼点,补虚和理气类药物的高频次使用为其显著特点,补益的同时又着眼于理气,同时又兼顾清热类、利水渗湿类、化湿类中药的使用。药物归经尤以脾经(3144)、肺经(3140)、胃经(2475)、心经(1569)四经为多。“四气”以温性药(1905)频次最高,其次为寒性(1504),再次为平性(1337)、凉性(150),而热性药物(94)的使用频次最低;“五味”则以甘味(2370)、苦味(2351)、辛味(2006)远高于其他。常用的药物组合为:炒白术和陈皮;甘草、南沙参和陈皮;姜半夏、南沙参和陈皮;甘草、姜半夏、砂仁和甘草。核心组合有如陈皮-甘草-姜半夏-炒白术-砂仁、陈皮-甘草-姜半夏-南沙参-姜厚朴、陈皮-甘草-姜半夏-茯苓-南沙参等。结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一阴一阳,一燥一湿,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协调为用,过程气机升降枢纽,脾胃升降有度,纳化相因,燥湿相宜,出入有序,机体方能阴阳平衡。


关键词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胃痞;名医经验

正文


   胃痞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也称否满、否塞等。此处的“否”通“痞”,痞满是常见脾胃病症状,“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1]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显示,胃部疾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其中胃痞是脾胃疾病的重要组成。历代医家不断探究其病因病机,多认为此病与外邪侵袭、情志失和、饮食失和、饮食失宜、年老体虚久病、药物所伤等因素有关。[2]现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于胃痞的病机亦有不同的发挥,其病机或为虚实夹杂,或为脏腑功能虚弱,或为气血津液失常等。

薛莎教授从事中医内科工作四十余年,在脾胃病的临床诊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薛莎教授在临床中立足于“脾肾为本,重视气机”,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脾胃为脏腑升降沉浮枢机的观点,认为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能够维系人体气机正常运转,而叶天士指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只有气的升降正常,脾胃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3]挖掘薛莎教授临床治疗胃痞的用药经验为胃痞治疗提供思路。

 

1. 研究目的

通过挖掘薛莎教授临证经验及用药特点,目的为传承学术思想,指导胃痞的临床用药,为新药新方的开发提供思路。

2.资料与方法

2.1资料来源

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1月薛莎教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中医部门诊诊断为胃痞的患者的中药处方资料共500例。

2.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张伯礼、吴勉华主编的《中医内科学》[4]、《中医诊断学》[5],结合胃痞的临床症状及临床收集到的四诊信息进行诊断,主要症状为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满闷,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可伴有纳呆、嘈杂、呃逆、嗳气等。

2.3纳入标准

首先临床症状明确,符合胃痞的临床表现且门诊中医诊断为胃痞的患者,其次具有一定周期的治疗,且治疗以中药为主,临床症状消除或减轻,医案数据记录完整。

2.4排除标准

单味中药处方;同一患者初诊与复诊相同的处方;外用处方;医案不完整,缺乏完整药物组成及剂量的处方。

2.5处方录入

参考张伯礼等人主编《中医内科学》[4]、《中医诊断学》[5]、《中药学》[6]、《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7, 8]对病名、证型、中药规范录入,例如“红参”以“人参”录入,炮制品与生品分别录入,道地药材去除其道地产区后录入,例如“川木通”录入“木通”、“川牛膝”录入“牛膝”等。

2.6数据分析

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进行数据管理与挖掘,对于中药处方中的药物的特性、组方特色、用药规律通过相关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3.结果

3.1用药频次

本组500例处方资料共用药246味,其中有26为中药的使用频次超过100次,排名前十的为陈皮(478)、甘草(441)、姜半夏(415)、南沙参(316)、柴胡(314)、砂仁(305)、姜厚朴(296)、赤芍(293)、茯苓(284)、炒白术(272)等(见表1)。

 

中药频次分布表

序号

中药

频次

1

陈皮

478

2

甘草

441

3

姜半夏

415

4

南沙参

316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砂仁

姜厚朴

赤芍

茯苓

炒白术

炒麦芽

佛手

炒枳壳

炒鸡内金

北柴胡

炒枳实

生白术

煅瓦楞子

柴胡

炒六神曲

太子参

醋延胡索

茯神

建曲

黄连

郁金

焦山楂

北沙参

酒黄芩

白芷

当归

305

296

293

284

272

255

242

195

188

172

153

145

144

142

124

119

115

113

112

112

100

100

98

94

88

87

 

1

3.2药物功效分类

以《中药学》[6]中的功效分类为标准,立足于中药功效,按主要功效分类,研究的处方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补虚类(1503)、理气类(895)、清热类(746)、利水渗湿类(426)、化湿类(413)(见表2)。

 

药物功效分布表

序号

功效类别

频次

1

补虚类

1503

2

理气类

895

3

理气类

746

4

利水渗湿类

426

5

化湿类

413

 

2

 

3.3药物归经

研究处方中涉及了许多经络,通过软件分析后研究的中药处方中涉及的经络按照使用频次,由高到低分别是:脾经(3144)、肺经(3140)、胃经(2475)、心经(1569)四经为多,肝经(1441)和肾经(943)次之,大肠经(479)、胆经(380)、膀胱经(93)、小肠经(80)三焦经(56)再次之(见表3、图1)。

药物归经分布表

归经

频次

脾经

3144

肺经

3140

胃经

2475

心经

1569

肝经

1441

肾经

943

大肠经

479

胆经

380

膀胱经

93

小肠经

80

三焦经

56

 

3

 

 

1

 

3.4药物四气五味

本次研究的中药处方以温性药物为中心,寒性药物、平性药物、凉性药物为辅,涉及的热性药物最少,其组方具有寒温并用,个药物之间具体的使用频次及所占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如下所示:温性药(1905,38%)频次最高,其次为寒性(1504,30%),再次为平性(1337,27%)、凉性(150,3%),而热性药物(94,2%)的使用频次最低;在五味中甘苦合用,调和阴阳。“五味”则以甘味(2370,33%)、苦味(2351,33%)、辛味(2006,28%)远高于其他(见表4、5)。

药物四气分布表

四气

频次

温性

1905

寒性

1504

平性

1337

凉性

150

热性

94

 

4

 

 

 

药物五味分布表

药味

频次

百分比

甘味

2370

33%

苦味

2351

33%

辛味

2006

28%

酸味

361

5%

咸味

54

1%

5

 

3.5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

应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使用软件根据样本量将支持度设置为249,置信度为0.9,本次研究的中药处方中较为常用的药物组合为:炒白术和陈皮;甘草、南沙参和陈皮;姜半夏、南沙参和陈皮;甘草、姜半夏、砂仁和甘草等。

3.6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基于软件根据样本量演化出3-5味中药的核心组合有:陈皮-甘草(425)、陈皮-姜半夏(397)、甘草-姜半夏(377)、陈皮-南沙参(307)、陈皮-砂仁(295)、甘草-砂仁(294)、陈皮-甘草-砂仁(286)、甘草-南沙参(283)、陈皮-姜厚朴(281)、姜半夏-砂仁(279)、陈皮-甘草-南沙参(276)、陈皮-赤芍276)、陈皮-茯苓(275)、姜半夏-南沙参(274)、甘草-茯苓(271)、陈皮-姜半夏-砂仁(270)等。

 

 

3.7药物网络分析

在本次研究的薛莎教授的中药处方运用相关软件计算,得出薛莎教授治疗胃痞的核心处方姜半夏、姜厚朴、柴胡、陈皮、茯苓、砂仁、白术、赤芍、南沙参。

4讨论

4.1中药频次分析

本组500例处方资料共用中药246味,其中陈皮、甘草、姜半夏、南沙参、柴胡、砂仁、姜厚朴、赤芍、茯苓、炒白术、黄连、黄芩、炒麦芽使用较多。半夏和黄连配伍来源于《伤寒杂病论》中的半夏泻心汤,金元时期,李东垣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化裁为枳实消痞丸,该方能够治疗脾胃虚弱,升降失司所致的去痞满。[9]薛莎教授治疗胃痞对于中药使用经验丰富,且在临床中疗效确切。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主四肢,在体合肉。先天温养激发后天,后天补充培育先天,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且胃痞患者中老年患者居多,故薛莎教授在临床遣方用药中重视补虚药的使用,调补先天与后天,使两者相辅相成。脾胃一阴一阳,一燥一湿,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协调为用,过程气机升降枢纽,脾胃升降有度,纳化相因,燥湿相宜,出入有序,机体方能阴阳平衡。辨脏腑、辨虚实、辨寒热、辨正邪是疾病治疗的辨证要点,首辨在脏在腑,次辨虚实、寒热。脾胃病患者其病在脾、属虚、属寒者,薛莎教授主张“以健为补,以温为运”,多补益;在胃、属实、属热者常以清泻之法为主;寒热错杂之证则以“和”法,补虚泻实、寒热平调,总以脏腑通达、阴阳平衡为要。

4.2药物关联及核心组合分析

炒白术健脾燥湿,防脾生湿配陈皮以达健脾利湿与理气和胃之功;南沙参益气养阴,陈皮健脾利湿和胃再合甘草以调和;姜半夏配陈皮以降逆止呕、理气消痞,再合南沙参益气养阴。砂仁化湿开胃、温中行气、理气止呕。用药特点侧重于调畅脾胃气机,疏肝理脾,顾护胃气。

4.3复杂网络分析

根据复杂网络分析可知薛莎教授治疗胃痞的核心处方为姜半夏、姜厚朴、柴胡、茯苓、炒白术、砂仁、赤芍、南沙参、陈皮、甘草,本方调理脾胃气机、疏肝理脾,补益正气。姜半夏燥湿化痰散结消痞,姜厚朴行气除满消痞,茯苓、甘草与炒白术共用以顾护胃气,“柴胡之能本在开郁畅气,通利六腑,调节气机升降出入”[10],南沙参的使用承袭温病大家叶天士“滋养胃阴”的学术思想,太子参、石斛、麦冬等药物的使用也有其意。砂仁理气和胃止呕,赤芍凉血和血,两味药合用寒热平调,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得以恢复,脾胃为中焦气机升降枢纽,重视调畅脾胃气机,治疗胃痞的痞塞不通。方证合拍,即取显效。

5 结语

脾虚失运,则水谷不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互为因果,故湿邪内阻、气血生化不足,气机升降失调,发为胃痞。薛莎教授治疗胃痞以健脾为要,临床用药多补脾以助健运,补脾不碍脾,妄用补脾药以致于滋腻碍脾则会加重临床症状,所谓过犹不及,故薛莎教授在补脾健脾的同时注重配伍理气药,“一则理气健脾以增强补益之效,二则理气助运以防滋腻碍脾,三则理气通腑以除胃肠积滞,四则理气化湿以解脾之所困。”[11]此用药思路在本次数据挖掘中也得以印证,本次研究所使用的处方资料按主要功效分类,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补虚类(1503)、理气类(895),主要的中药包括陈皮、甘草、姜半夏、南沙参、砂仁、姜厚朴、赤芍、茯苓、炒白术、炒麦芽等。

脾胃或因饮食不当,或因感受天地邪气,易寒热错杂,气机失于调畅,气机升降失调发为胃痞。治疗当以寒热平调,理气消痞。薛莎教授认为在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当辨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胃气喜降,而火性炎上,妨碍胃降之功能,上犯为呕;寒凉泻下之品易伤脾阳,脾气喜升,而寒性下行,胃热脾寒,升降失常,气机逆乱,中交不通,痞闷堵塞。[12]在临床诊疗中往往有寒热错杂证者或因过用寒凉药物以致于中寒伤脾发为腹痛、腹泻、呕吐等症,或因过用辛温药物耗伤津液以致于肠燥津亏发为便秘等症,故薛莎教授主张用药当以寒热平调,不可偏安一隅。利用药物性气之偏,调整人体气机升降的偏倚,恢复阴阳平衡。[13]在本次数据挖掘中也得以直观反映,本次研究所使用的处方资料按四气五味分类,使用频次最高的为甘温药和苦寒药,甘味(2370,33%)、温性药(1905,38%)、苦味(2351,33%)、寒性(1504,30%),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包括柴胡、赤芍、黄连、黄芩等。黄连、黄芩同属于苦寒类药物,相辅相成,两者合用清泄中焦之热,又可以除去中焦的痞满,使浊阴得降,从而消除内邪。[14]

清代钱松《辨证奇闻·卷八-内伤门》云:“脾胃居于中而运化精微......脾胃病四脏病矣” [15],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凡药者,依赖脾胃运化,增加脾胃负担,故无论是治疗脾胃疾病还是其他疾病,临床用药重视顾护脾胃。健脾益气之目的在于纠正脾虚失衡,使“中焦如衡”也。[16]薛莎教授常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临床用药中加陈皮、砂仁、焦三仙,在临床辨证论治中重视顾护脾胃。在本次数据挖掘过程中表现为高频次使用:陈皮(478)、砂仁(305)、炒麦芽(255)、炒鸡内金(188)、六神曲(124)、焦山楂(100)。

薛莎教授认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一阴一阳,一燥一湿,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协调为用,过程气机升降枢纽,脾胃升降有度,纳化相因,燥湿相宜,出入有序。患者其病在脾、属虚、属寒者,薛莎教授主张“以健为补,以温为运”,多补益;在胃、属实、属热者常以清泻之法为主;寒热错杂之证则以“和”法,补虚泻实、寒热平调,总以脏腑通达、阴阳平衡为要。

 

 

 

 

 


参考文献

 [1] 代建忠等. 中医内科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2.

 [2] 刘明, 刘震. 健脾益胃、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37(22): 3361-3364.

 [3] 张雪萍, 白兴华. 《黄帝内经》清浊理论对脾胃病诊疗的指导意义[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42(01): 15-18.

 [4] 张伯礼等. 中医内科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9.

 [5] 李灿东等. 中医诊断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6] 钟赣生等. 中药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

 [7]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8]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9] 宋健, 韦永红, 孟凯强, . 沈舒文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17(08): 1539-1543.

[10] 孟庆岩, 常兴, 张庆祥. “百病生于气”论柴平汤治疗胃脘痛[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51(02): 64-66.

[11] 翟天宋, 朱微微. 浅述薛莎教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6(82): 71.

[12] 张楚楚, 刘莹, 李海燕, . 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古今临床应用衍变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29(03): 452-456.

[13] 彭幽幽, 王振.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浅谈脾胃系病证[J]. 光明中医, 2024,39(12): 2353-2356.

[14] 李琳莉, 刘富林, 夏旭婷, . 吴润秋基于“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治疗胃痞病经验[J]. 中医药导报, 2024,30(09): 139-142.

[15] 陈士铎等清. 《辨证奇闻》评注[M].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9.

[16] 钱舒萍, 黄钰萍, 严展鹏, . 朱方石基于“治中焦如衡”思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英[J]. 辽宁中医杂志, 2022,49(01): 50-5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