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应用于前列腺癌诊断的有效性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前列腺癌
正文
前列腺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多见于>55岁男性,病因复杂,认为与不良性生活、饮食、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严重威胁着男性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在此病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磁共振功能成像等成像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有特点,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本文主要以我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为中心,研究、分析了多层螺旋CT、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的应用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围绕我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40例)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3年9月止于2024年9月,基于数字法的前提下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对照组年龄区间为53-77岁,平均年龄为(61.38±3.01)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为(3.05±0.49)岁;观察组年龄区间为52-77岁,平均年龄为(60.89±2.96)岁;病程1.5-5年,平均病程为(3.43±0.55)岁。对比分析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1)纳入标准:经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资料齐全;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认知障碍;意识障碍;精神障碍;语言交流障碍;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检查前2h让患者适量饮水,约为2000mL,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将电压、电流分别设定为120kV、140mA,螺距、层厚分别设定为1mm、3-5mm,先试试平扫,之后展开增强扫描,即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之后实施多层面、曲面重建,由2名影像学医师阅片。
观察组实施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检查前让患者适量饮水,控制在500-1000mL范围内,旨在达到充盈膀胱的目的,并让患者取下肾上的金属物品,检查时取平卧位,予以轴位扫描,必要情况下展开矢状位扫描,之后实施自旋回波序列T1WI扫描,重复时间控制在500-600ms范围内,回波时间设定为14ms;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重复时间设定为3500~4000ms,回波时间、轴位层厚度分别设定为90ms、8mm。动态增强扫描实施前展开T1WI扫描,将15020mL生理盐水经肘静脉注入,连续扫描,扫描间隔设定为15s。展开弥散加权及磁共振波谱成像检查,实现多平面重建处理,由2名影像学医师阅片。
1.3观察指标
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应用不同检查后,以病理检查为参照,明确检出率,做好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涉数据的统计、分析由SPSS21.0软件完成,t、X2分别应用于计量、计数资料的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实施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后,参照病理结果,检出率较高,反观对照组则相对较低,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检出率对比
组别 | n | 检出例数 | 检出率(n/%) |
观察组 | 25 | 24 | 96.0 |
对照组 | 25 | 20 | 80.0 |
3、讨论
前列腺癌发生率较高,是威胁男性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且缺乏性典型,极易被忽视。所以,建议>55岁男性定期开展相关检测,旨在对癌变风险进行筛查。一般情况下,早期前列腺癌经手术切除后,可获取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针对前列腺癌患者而言,随着病情的发展,癌细胞体积逐渐增大,侵袭周围器官组织,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包括排尿障碍、疼痛等[1]。同时,如若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仅会增加治疗难度,且病死风险也随之提高。早期发病阶段,因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大部分都是在体检时发现,往往已处于晚期阶段,故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早期展开前列腺癌分期,或是明确具体病情,有利于医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限。
在前列腺癌的诊断的中,多层螺旋CT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是一种先进的成像技术,基于多方向上连续拍摄X射线图从而实现三维图像的生成。多层螺旋CT主要依靠计算机处理及重建技术完成检查,通过合并多个二维切片,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图像[2]。通过重建多个切片图像,能够为医生提供更加详细的解剖信息,这就为诊断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将多层螺旋CT应用于前列腺癌诊断中,主要以低密度结节突起为主要表现,强化后可观察到低密度病灶,或是包含低密度的混合病灶。同时,凭借高分辨率图像优势,能够准确评估前列腺肿瘤情况,包括位置、大小等,从而为诊疗提供可靠依据[3]。
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主要是基于原子核自旋特性从而实现影像的生成,此方法无需应用射线,主要依靠磁场及无害无线电波。在实际的检查中,向身体发送无线电波,并接收反馈信号,此时计算机就能实现图像的创建,此类图像具备了高分辨率的特点。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应用于前列腺癌诊断中,能够了解、掌握前列腺包膜的完整性,明确肿瘤有无侵犯周围组织。有研究指出,磁共振波谱检查的落实,可通过对波谱线的观察,从而展开准确的诊断[4]。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能够对肿瘤情况进行明确,包括位置、大小等,借助测量代谢、弥散等参数,进一步掌握肿瘤的生物学特征[5]。此外,在术后随访、复发监测中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以对比术前、术后图像为前提,对治疗效果及监测情况进行评估,预测有无复发可能。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经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后,参照病理结果,检出率较高,反观对照组则相对较低,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多层螺旋CT、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均具备一定应用价值,尤其是后者,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综上,针对前列腺癌患者而言,多层螺旋CT、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在其诊断中均发挥着明显的作用,前者更适用于前列腺癌扩散范围及疗效监测的评估,后者在明确前列腺包膜完整性、肿瘤侵犯情况、临床分期方面则更具应用优势。因此,在实际诊断中就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为促进检出率的提高,建议联合应用,优势互补,获取更加全面的诊断信息,为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孙文杰,王欣,刘玲,等.3.0T磁共振多参数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22,20(1):138-141.
[2]崔文,牛磊,朱春霞,等.多参数3.0T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7):251.
[3]贺倩,宋亭,邓雅梅,等.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波谱成像鉴别老年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2):2509-2512.
[4]李友芳,杨小杰,张栋,等.良性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肿瘤MSCT征象及鉴别诊断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2):112-113,143.
[5]陆健美,葛建钢,王静,等.联合应用3.0T磁共振T2WI、DWI及DCE-MRI成像诊断前列腺癌[J].实用肿瘤杂志,2020,35(4):355-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