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应用于前列腺癌诊断的有效性探讨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曾灵芳

于都县人民医院 342300

摘要

目的:就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应用于前列腺癌诊断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1年10月至202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共50例,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各25例,分别实施多层螺旋CT、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结果:B组前列腺癌患者经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后,参照病理结果,诊断符合率较高,相比之下A组则较低,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相较于多层螺旋CT,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应用有效性更明显,如有必要可联合应用,旨在促进诊断准确性的提高。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磁共振功能成像;前列腺癌;诊断

正文


前列腺癌是威胁男性身心健康及生命的常见恶性肿瘤疾病,老年人为高发群体,随着病情的发展,可累及邻近组织及器官,进而引发尿频、骨痛、贫血等一系列症状,降低生存质量。在此病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磁共振功能成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均具备非侵入性特点,前者主要是基于X射线原理下横向切片扫描患者的身体,可清晰的显示出病灶情况,后者主要是通过对血氧水平变化的检测来反映出大脑各区域功能活动,具备实时、三维测量等优势。本文主要就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应用于前列腺癌诊断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21年10月至202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共50例,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各25例。A组年龄区间为48-73岁,平均年龄为(52.46±2.98)岁;B组年龄区间为47-75岁,平均年龄为(53.61±2.47)岁。将患者的年龄等资料予以对比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1)纳入标准:经手术病理确诊;资料齐全;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免疫性疾病或免疫功能异常;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先天性缺陷;认知障碍;听力障碍;语言沟通障碍;精神疾病史;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A组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将管电流、管电压分别设定为250mAs、120-140kV,层厚、重建层厚、层间距分别设定为5mm、1.0mm、0.8mm,检查时患者取平卧位,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速率为每秒3.0ml,以患者体重为前提合理控制造影剂用量,获取图像后由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阅片。

B组实施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检查前指导患者适量摄入清水,充分充盈膀胱,取仰卧位,于腹壁缠绕表面线圈,并在耻骨2cm位置进行固定,对前列腺进行平扫,包括横轴面T1WI、T2WI、矢状面等,选择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借助快速容积技术展开动态增强扫描,将TR、TE、FOV分别设定为3.74ms、1.23ms、400×352mm,层厚、层间距、矩阵分别设定为3.0mm、0.6mm、256×256,扫描后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速率为每秒2.0ml,5分钟内完成36期扫描,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处理,由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阅片。

1.3观察指标

在膀胱癌诊断中分别应用多层螺旋CT、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后,将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观察诊断符合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计量、技术资料的检验分别由t、X2实现,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B组前列腺癌患者经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后,参照病理结果,诊断符合率较高,相比之下A组则较低,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1两组诊断符合率对比

组别

n

检出例数

检出率(n/%)

B

25

23

92.0

A

25

19

76.0

3、讨论

前列腺癌发生率较高,受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症状也有所不同,早期症状不明显或缺乏典型,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肿瘤体积增大,患者可能会有尿频、尿急等症状出现,如若病情较为严重,或是发生转移,则会出现血尿、骨痛等症状[1]。此病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多层螺旋CT、磁共振功能成像等,多层螺旋CT在筛查前列腺癌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能够将前列腺形态、密度变化等清晰反映出来,从而为病情的评估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多层螺旋CT应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凭借高分辨率优势,可获取清晰图像,快速、准确的明确病灶情况,包括位置、大小、浸润范围等,这就进一步促进了诊断准确性的提高[2]

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的实施,能够详细获取前列腺解剖结构信息,从而实现前列腺肿瘤大小等的准确评估。基于多参数特性下,如代谢、弥散等,能够进一步明确前列腺肿瘤生物学特征。以DWI为例,借助水分子扩散成像方法,能够对组织细胞内外水分子运动情况进行了解。基于前列腺的前提下来说,包含的腺体组织较多,相较于正常前列腺组织,病变组织扩散能力明显较低,通过对其扩散特性差别的明确,能够准确鉴别疾病。此方法也具备了操作简单、快速等优势,与CT等方法的联合应用,则可进一步促进诊断准确性的提高。DCE-MRI也是磁共振功能成像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准确地显示出肿瘤血供特定,通过采集毛细血管通透性、血流等参数,能够掌握肿瘤血管分布密度,相较于良性组织,病变组织的血管分布密度明显较高,主要以高信号为表现,这就为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3]。基于MRS的前提下,可对活体生化变化、组织代谢等进行分析,且不会对机体造成创伤,安全性较高[4]。针对前列腺癌患者而言,肿瘤组织结构会影响机体代谢物变化,主要以浓度明显下降为体现。从本质上来讲,前列腺癌属高度血管化肿瘤,癌组织中会有新增较多血管,主要以血容量、血流量异常提高为体现,增加了血管壁通透性。将多层螺旋CT应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可观察到RBV、RBF及PS值明显提高,而磁共振功能成像则主要以峰值及强化率明显较高为体现[5]。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的实施,均可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前者的结构图像信息更为详细,涵盖了组织密度、形态等,后者则患者脑部功能活动反映出来,各有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单项检查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仍然存在漏诊或误诊风险,故临床一般联合应用,总结分析不同信息,从而实现病情的全面评估,促进诊断准确性的提高。

本研究显示,B组前列腺癌患者经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后,参照病理结果,诊断符合率较高,相比之下A组则较低,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说明,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相较于多层螺旋CT,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应用有效性更明显,如有必要可联合应用,旨在促进诊断准确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文杰,王欣,刘玲,等.3.0T磁共振多参数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22,20(1):138-141.

[2]王玉丽,刘宸溪,付文利,等.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在肢体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22,19(8):43-47.

[3]夏云,王日玮.多层螺旋CT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微创医学,2022,17(5):564-568.

[4]吴文瑶,张谨,郑华,等.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医学研究伦理原则[J].中华疼痛学杂志,2020,16(2):92-95.

[5]崔文,牛磊,朱春霞,等.多参数3.0T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7):25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