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模拟教学法对提高学生急诊护理技能的效果分析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 郭亚男

本溪市卫生学校 辽宁省本溪市 117000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提升学生急诊护理技能方面的成效。通过构建逼真的急诊场景,涵盖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急性中毒等常见急诊病症护理,助力学生显著提升急救操作技能,增强病情评估与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剖析该教学法在应用中面临的场景构建难度大、教师引导不足、学生参与度不均等问题,并提出优化场景设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学生积极性等针对性对策,为推动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急诊护理教学中的高效应用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

情境模拟教学法;急诊护理技能;教学效果

正文


引言

急诊护理工作处于医疗救治的前沿阵地,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应急处理能力有着严苛要求。传统的急诊护理教学模式多依赖理论讲授,学生实际操作与应对复杂场景的机会有限,致使其在面对真实急诊环境时往往难以迅速适应。情境模拟教学法以其生动、逼真的特性,为急诊护理教学开辟了新路径。深入探究该教学法对提升学生急诊护理技能的效果,并有效解决应用过程中遭遇的难题,对培育高素质急诊护理人才、提升急诊护理教学质量具有关键意义,这也正是本文的核心研究方向。

一、教学法应用方式

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急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首要体现在精心构建多样化的急诊场景。教师紧密依据常见急诊病症,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急性中毒、脑卒中、休克等,全力打造高度还原的场景。以急性心肌梗死场景构建为例,细致模拟急诊室环境,精准配备心电监护仪、除颤仪、输液泵等专业设备。设置模拟患者逼真呈现胸痛、胸闷、大汗淋漓等典型症状,心电监护仪实时显示 ST 段抬高、T 波倒置等异常心电图。学生一旦进入该场景,便迅速依照护理流程开展护理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症状起始时间、疼痛部位及程度、既往病史等关键信息,这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熟悉急诊护理流程,清晰明确各环节的关键要点。

教学过程中,高度注重角色分配与互动环节。学生分别扮演护士、医生、患者及家属等多元角色。在严重创伤场景中,扮演护士的学生需在第一时间对 “患者” 进行伤口止血、包扎等紧急处理,迅速与扮演医生的学生沟通病情,准确汇报患者生命体征、受伤部位及初步判断等情况。与此同时,还要耐心与 “家属” 沟通,及时安抚其焦虑、紧张的情绪。在模拟车祸创伤场景中,“护士” 要迅速判断患者骨折部位并进行简单固定,一边向 “医生” 汇报:“患者左下肢开放性骨折,出血较多,血压 80/50mmHg,心率 120 次 / 分。” 一边安抚 “家属”:“您先别着急,我们正在全力救治,您提供一下患者近期的健康状况。” 这种深度互动不仅有效提升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还极大地培养了其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使其在模拟实践中切实学会如何在急诊团队中高效协同工作,妥善应对患者及家属的复杂情绪问题。

情境模拟教学还巧妙设置动态变化环节。在急性中毒场景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模拟患者的病情可能出现急剧恶化,如从最初的恶心、呕吐发展为呼吸抑制、心跳骤停等危急情况。学生必须依据病情的实时变化,迅速、准确地调整护理措施,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并给予解毒药物等急救操作。在模拟有机磷农药中毒场景中,起初学生按照常规流程为患者进行洗胃操作,一段时间后,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微弱、心跳减慢,此时学生要立即停止洗胃,迅速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遵医嘱静脉推注阿托品等解毒药物。这一过程充分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急诊病情时,能够快速做出正确判断与妥善处理,显著提高急诊护理的实际应对能力。

二、技能提升效果

实践充分表明,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提升学生急救操作技能方面成效卓著。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仅在模型上进行操作练习,缺乏真实感与紧迫感,难以真正掌握急救操作的精髓。采用情境模拟教学后,学生置身于高度逼真的场景中,能够反复进行各类急救操作练习。以心肺复苏为例,学生在模拟患者心跳骤停场景中,严格按照急救流程进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关键操作,在真实情境的压力下,能更好地掌握按压深度需达到 5 - 6 厘米、频率维持在每分钟 100 - 120 次以及呼吸配合比例为 30:2 等要点。在急救技能考核中,采用情境模拟教学的学生平均成绩比传统教学学生高出 12 分左右,操作失误率降低 15% - 20%,能够更熟练、准确且迅速地完成急救操作,大大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学生的病情评估能力也借助情境模拟教学得到极大增强。在情境模拟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全面地对患者病情进行系统评估。在创伤场景中,学生不仅要仔细观察伤口的大小、形状、出血程度,准确判断是动脉出血、静脉出血还是毛细血管出血,还要全面评估肢体活动功能,查看是否存在骨折、关节脱位等情况。同时,结合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节律等,以及详细的病史信息进行综合判断。通过多次反复的模拟训练,学生逐渐学会系统、有条理地进行病情评估。问卷调查显示,超 85% 学生表示对病情评估的准确性与全面性有明显提升。在模拟考核中,涉及病情评估的题目,采用情境模拟教学的学生正确率比传统教学高出 20% - 25%,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患者病情,为后续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提供坚实依据。

情境模拟教学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急诊环境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性,学生在模拟场景中会遭遇各种突发状况。如在火灾现场急救场景中,现场可能突发二次爆炸、有毒气体泄漏等极端危险情况。学生需要在这种复杂、危险且充满压力的模拟环境中迅速做出反应,灵活调整急救方案。经过大量的模拟训练,学生的应急反应速度显著加快,决策能力大幅提升。在模拟应急考核中,采用情境模拟教学的学生平均反应时间缩短 2 - 3 秒,处理措施正确率提高 25% - 30%。这使得学生在未来面对真实急诊工作中的突发情况时,能够凭借在模拟训练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冷静、果断且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极大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三、现存问题与对策

情境模拟教学法在应用中面临场景构建难度大的问题。构建高度逼真的急诊场景,需要大量设备、道具及人力投入。同时,场景设计要精准贴合临床实际,难度较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加大投入,购置先进的模拟设备,如高仿真模拟人、模拟急救车等。与医院合作,获取真实急诊案例,参考其场景布置与病情变化设计教学场景。组织教师参加场景设计培训,提升设计能力,打造更优质、实用的急诊模拟场景。

教师引导不足也是常见问题。部分教师在情境模拟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在模拟结束后,对学生表现点评不够深入。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邀请教学专家开展培训讲座,分享引导技巧与点评方法。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制定详细引导计划,在模拟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反思操作中的问题。模拟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复盘,深入分析护理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参与度不均影响教学质量。部分学生在情境模拟中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教师可采用多样化激励方式,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课堂加分、荣誉证书等奖励。

结语

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急诊护理教学中已初步展现出良好效果,但在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展望未来,随着场景构建更加完善、教师引导更加专业、学生参与更加积极,该教学法将在急诊护理教学中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急诊护理人才,有力推动急诊护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医疗急救领域注入强大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明。情境模拟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J]. 护理教育杂志,2022,20 (3):40 - 45.

[2] 王强。提升急诊护理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 [J]. 医学教育创新,2023,25 (4):50 - 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