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传染病护理;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
正文
引言:
随着传染病形势的动态变化及护理学科的发展,传染病护理课程体系改革迫在眉睫。传统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当下复杂传染病护理需求,存在内容滞后、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深入研究传染病护理课程体系改革路径与教学质量提升策略,对培养高素质传染病护理人才、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保障公众健康意义重大,这也正是本文的核心研究方向。
一、课程体系现存问题
传染病护理课程内容时效性不足是一大突出问题。传染病领域知识更新迅速,新病原体不断出现,防治手段持续迭代。然而,现行课程内容更新缓慢,如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新兴传染病的护理知识,未能及时、全面纳入课程。许多教材仍以传统传染病护理为主,对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护理要点讲解不够深入。这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脱节,在面对新型传染病护理工作时,难以迅速、准确应对。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传染病护理实践具有特殊性与高风险性,部分院校实践教学仅依赖有限的模拟病房操作,缺乏真实传染病科室实习机会。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无法真切感受传染病病房的紧张氛围与复杂护理流程。在隔离技术实践中,模拟操作难以让学生体会到真实场景下对隔离防护的严格要求,操作熟练度与应对突发情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与临床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制约课程发展。传染病护理专业性强,要求教师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丰富临床经验。但目前部分院校传染病护理教师多为护理专业出身,缺乏传染病临床一线工作经历。在教学中,难以将最新临床案例与实践经验融入教学,教学内容缺乏生动性与实用性。同时,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教师缺乏持续学习与知识更新机会,无法及时掌握传染病护理领域最新动态,影响教学质量提升。
二、课程体系改革举措
为解决课程内容时效性问题,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势在必行。院校应与传染病医疗机构构建紧密的信息互通桥梁,通过定期组织双方的交流会议、建立专门的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及时获取传染病防治最新信息。例如,每周安排专人与合作医院的感染科对接,收集本周内新出现的传染病病例特点、治疗进展以及护理经验等。同时,邀请临床专家深度参与课程设计,依据传染病流行趋势与临床实际需求,每学期对教材与教学内容进行更新。针对新型传染病,如在发现新的病毒亚型或传播特点发生变化时,迅速组织专业教师与临床专家共同编写补充讲义,详细阐述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如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全面介绍临床症状,从初期表现到严重阶段的症状变化,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隔离要求、治疗配合等,确保学生能够及时掌握前沿知识,无缝对接临床工作。
强化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要点。院校需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力度,建设符合高标准的传染病模拟病房。模拟病房应严格按照真实传染病病房的布局和设施进行配备,配备先进的模拟设备,如具有生命体征模拟功能的高仿真模拟人,可模拟传染病患者的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以及病情变化,模拟病房内的医疗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也应与临床实际使用的设备一致或高度相似,以营造真实的传染病病房环境与护理场景。增加学生在传染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感染科的实习时间,从原来的一两个月延长至至少三个月。在实习过程中,精心安排经验丰富的临床护士带教,制定详细的带教计划。带教护士首先向学生讲解病房环境、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然后在学生进行传染病患者护理操作,如静脉穿刺、标本采集时,在旁全程指导,及时纠正操作错误,对于隔离防护,从穿脱防护服的顺序、方法到如何确保防护效果等进行细致示范,切实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院校应制定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如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住房补贴以及职业发展规划等,吸引具有传染病临床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加入教师队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传染病护理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每年至少安排教师参加两次省级以上的专业培训或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到临床一线进行为期三个月以上的进修学习,深入了解最新的临床实践操作和病例特点,更新知识结构。邀请传染病领域专家为教师开展讲座,每学期至少举办三次,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机制,从教学内容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与有效性、学生评价以及临床实践经验融入教学的程度等多维度进行考核,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传染病护理师资队伍。
三、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优化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案例教学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临床思维。教师精心挑选极具代表性的传染病案例,像 2003 年非典疫情期间重症患者的护理实例。在课堂上,详细剖析案例背景,涵盖疫情大环境、患者基础病史等,生动呈现患者病情的发展轨迹,从初期症状到病情恶化的关键节点,以及护理过程中遭遇的棘手难点。组织学生分组研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传染病护理知识,对患者病情展开全面评估,精准做出护理诊断,进而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每个环节都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为提升学生参与度,引入小组竞争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奖励。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细致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切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除播放传染病护理操作视频、疫情防控纪录片外,还可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传染病病房环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吸引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布置传染病护理项目任务,如模拟设计传染病隔离病房的护理流程与应急预案,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有效锻炼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构建多元化评价模式,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 40%,着重考查学生对传染病护理基础知识、疾病原理及护理原则的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考核占 30%,严格依据临床护理标准,从操作规范性、熟练度、无菌观念等维度,评价学生在模拟病房或实习中的表现。案例分析考核占 20%,要求学生针对给定传染病案例,分析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并阐述依据,重点考查临床思维与知识应用能力。另外,增设日常表现评价,占总成绩的 10%,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等。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自评时,学生反思学习收获、不足及改进方向;互评时,学生相互评价小组合作表现、案例分析思路等。通过全面、客观的多元化评价,促进教学相长,有力提升教学质量。
结语:
传染病护理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任重道远。未来,随着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实践教学持续强化、师资队伍日益优化,以及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完善,传染病护理课程将培养出更多优秀专业人才,为传染病防控事业贡献强大力量,推动护理教育与传染病护理实践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李明。传染病护理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J]. 护理教育研究,2022,22 (4):55 - 60.
[2] 王强。提升传染病护理教学质量策略 [J]. 医学教育创新进展,2023,28 (5):70 - 75.
[3] 张悦。传染病护理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J]. 健康职业教育,2024,32 (3):80 - 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