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院门诊药房不合理处方统计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门诊药房;不合理处方;处方分析
正文
门诊处方是医疗机构中重要的医疗文书,具有双重功能:其一,作为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开具的治疗方案凭证,体现了医师对疾病的诊断思路和治疗决策;其二,作为药师开展药品调剂工作的法定依据,确保药品调剂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处方合理性管理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1]。开展处方点评与分析工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首先,通过系统化的处方点评,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有效提升临床医师的合理用药水平;其次,规范的处方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维护患者健康权益。为提升医院门诊处方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系统收集并分析了医院门诊处方数据。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处方进行合理性评估和适宜性分析,系统梳理不合理处方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基于此,本文对某医院门诊药房不合理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的研究成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这项研究中,选取了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间的10000张处方,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各临床科室的处方量为分层依据,按比例随机抽取处方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充分考虑了不同科室的处方特征差异,确保了样本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1.2 方法
依据国家《处方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法规标准,参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具体要求,构建了系统的处方评价指标体系[2]。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统计获得的不合理处方进行多维度分析,包括处方规范性、用药适宜性、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确保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后续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2 观察指标
2.0.1 不合理处方率
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处方合理性的评估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对10000张处方进行统计分析,我们能够识别出其中的不合理处方,并计算出不合理处方率,以此来衡量医疗机构在药物使用方面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不合理处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用法用量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以及重复用药。用法用量不适宜指的是指药品选用溶剂、单次剂量、给药频次、输注浓度与速率、使用疗程、特殊人群用药调整等使用不当情况;联合用药不适宜则是指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疗效降低或不良反应增加;重复用药是指相同或相似药理作用的药物被不必要地同时开具给患者。为了量化这一现象,我们采用以下公式来计算不合理处方率:不合理处方率=(用法用量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处方数+重复用药处方数)/总处方数×100%
3 结果
3.1 不合理处方率
在医疗机构日常运营中,处方审核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对10000张处方进行系统性统计分析,发现其中存在320张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率为3.2%(320/10000×100%)。(见表1)
表 1 不合理处方率
用法用量不适宜 | 联合用药不适宜 | 重复用药 | 不合理处方率 | |
例数 | 80 | 100 | 140 | 3.2% |
4 讨论
4.1 临床诊断信息不完整
在门诊药品调剂实践中,经常发现处方诊断与用药适应证不符的典型案例。例如,部分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处方中却开具了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缓释片,这种用药方案明显不符合药物适应证原则。这类不合理处方反映出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的诊断与治疗脱节问题,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增加用药风险,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规范。导致此类处方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同时患有冠心病和糖尿病,而医师在开具处方时遗漏了糖尿病的诊断信息。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患者往返于诊室和药房的时间成本,也影响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医院正在积极推进处方前置审核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可实现处方实时审核和智能提醒功能,能够有效减少诊断遗漏和用药不当等问题,提高处方质量,优化就医流程,同时降低因处方问题引发的医疗纠纷风险。
4.2 联合用药不适宜
同时患有冠心病和胃炎的患者,若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硫酸氢氯吡格雷(波立维)的同时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或艾司奥美拉唑),则属于不适宜的联合用药方案。这种用药组合可能影响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临床医师在制定用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选择适宜的胃黏膜保护药物,以确保用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硫酸氢氯吡格雷作为一种前体药物,其药理活性依赖于体内酶的代谢转化。研究表明,当奥美拉唑(80mg,每日一次)与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使用时,无论是同时服用还是间隔12小时服用,都会显著影响氯吡格雷的代谢活化过程。具体表现为:在负荷剂量下,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的血药浓度下降45%;在维持剂量下,血药浓度下降40%。这种药物相互作用可能降低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增加血栓事件风险,因此在临床用药中需要特别注意[3]。艾司奥美拉唑作为奥美拉唑的左旋异构体,其代谢途径和作用机制与奥美拉唑相似,因此同样可能影响氯吡格雷的活化代谢过程。基于药物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建议避免将硫酸氢氯吡格雷与奥美拉唑或艾司奥美拉唑联合使用。临床可考虑选用影响较小的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或泮托拉唑等替代药物,这些药物与氯吡格雷的相互作用较弱,能够在保护胃黏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持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4.3 重复用药
重复给药是指在同一张处方中开具了两种或多种具有相同或相似药理作用、成分相近的药物。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患者摄入过量的有效成分,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并降低治疗效果。假设有一位男性患者,在初次就医时前往耳鼻喉科就诊,经医生诊断患有中耳炎并被开具了罗红霉素胶囊进行治疗。随后,这位患者因其他症状又到泌尿外科求诊,这次被确诊为前列腺炎,泌尿外科医生为其开具阿奇霉素。然而,当这名患者最终前往医院门诊药房领取所开药物时,药师注意到这两款药品都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类别下的产品,它们的作用机制非常接近甚至完全一致,因此构成了所谓的“重复用药”。当前,中成药领域是重复用药现象的高发区,尤其在慢性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尤为突出。许多患者因为需要长期服药,容易出现同时服用多种功能相似的药物,增加了不必要的用药风险。以冠心病患者为例,这类病人常常会面临同时使用多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成药的情况。比如,有的医生可能会在同一时间开具以下几种药物: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这些药物虽然名称不同,但在药理作用上都非常相似,都是为了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供血。这种做法不仅可能导致药物剂量过大,还可能引发不良反应或其他健康隐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建议医师在开处方时更加谨慎,充分了解每种药物的具体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尽量简化用药方案,确保安全有效的同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资源浪费[4]。此外,医疗机构也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合理用药意识和技术水平;同时也鼓励患者主动向医生汇报已使用的药物信息,共同维护合理的用药环境。
4.4 用法用量不适宜
在处方审核中,此类用药不规范的处方占相当比例,主要表现为超剂量或剂量不足等情况。针对剂量超出说明书范围的处方,药房严格执行退费更正制度,要求医师重新开具处方;对于少数因特殊病情需要超说明书剂量使用的处方,则要求医师提供书面说明并签字确认。同时,对用药方法不适宜的处方,药师会及时与医师沟通,调整为正确的给药方式。例如,某医师开具利多卡因注射液处方,一次用量1g(10支),经药师审核发现明显超出常规用量,立即与医师沟通,最终将用量调整为1支(0.1g),既保证了用药安全,又避免了药品浪费。这类用药干预不仅体现了药师的职业价值,也有效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5 改进措施
规范书写处方是医师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针对处方书写不规范现象,医院医务管理部门应当深入分析问题根源,建立处方质量评价机制。对于高频出现的不规范处方类型,应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将处方质量与绩效考核挂钩。同时,医院应建立健全处方管理培训体系,通过组织药剂科等多部门协作,强化处方审核与质控管理,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定期开展处方质量分析,持续提升医师的处方书写能力和合理用药水平。为提升临床用药合理性,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系统的医师药学知识培训体系。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定期邀请三级医院药学专家开展专题学术讲座,重点讲解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个体化用药方案;其次,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专业优势,建立药师与医师协作机制,通过参与临床查房、会诊等方式,为医师提供实时用药指导;再次,建立药物信息共享平台,由临床药师负责收集、整理最新药物研究数据和用药指南,及时向临床科室推送,促进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此外,建议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对不合理用药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持续改进临床用药质量。
针对超常处方现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多学科协作的用药管理机制。建议定期组织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及护理人员开展药物治疗案例讨论会,重点分析特殊用药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建立完善的用药随访制度,对特殊用药患者进行系统追踪,收集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数据。在临床决策过程中,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参考最新临床指南和药物研究证据,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此外,建议建立超常处方预警系统,对异常用药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干预,切实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药物治疗效果[5]。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德医风建设长效机制,定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强化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树立先进典型、组织医德考评等方式,引导医务人员恪守职业操守,始终坚持患者利益至上,杜绝因个人利益影响合理用药原则的行为。同时,医院应当建立处方质量评价体系,对高频错误处方进行个案分析,通过业务学习会等形式开展警示教育。对于屡次出现严重用药错误的医务人员,应当依据医院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的绩效处罚措施,并将处方质量纳入个人年度考核指标,以此促进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6 总结
本次针对某医院处方质量的统计与分析,系统梳理了不合理处方的类型及成因,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方案。通过实施处方质量提升计划,随着处方点评制度的常态化运行、药师参与临床用药指导机制的完善,以及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的持续强化,某医院处方质量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合理用药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处方实时监控,进一步优化临床用药结构,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7 参考文献
[1]吕艳亭,吕鹏,谢林虎.某三甲医院门诊药房不合理处方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4,30(08):1415-1418.
[2]孔洁,赵婷,李惠英.我院门诊药房不合理处方统计分析[J].海峡药学,2022,34(08):127-129.
[3]刘瑞.医院门诊药房不合理处方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22):129-131.
[4]李林芳,房德敏,戴滨,等.某医院门诊药房不合理用药处方探究与分析[J].天津药学,2019,31(05):60-62.
[5]刘芳.药学管理服务对门诊药房处方用药不合理情况的影响[J].智慧健康,2024,10(15):127-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