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王东方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市 100071

摘要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口服药物组与口服药物联合胰岛素组在血糖控制及血糖波动方面的差异,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了2022年2月至2023年9月期间某医院接诊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接受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则接受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研究周期为6个月,期间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不良反应及动态血糖监测结果进行了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观察组在血糖控制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具体表现为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在停用胰岛素后,仍能维持较低的血糖水平,表明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观察组在低血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口服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该方案在血糖控制及减少血糖波动方面显示出显著优势,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口服药物;胰岛素;2型糖尿病;治疗优势

正文


中图分类号:R9

 

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正逐年增加,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更为常见,约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以上[1]。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初期,大多数患者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但单一药物治疗往往面临药效不足或耐药性等挑战。联合用药成为改善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有: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等。胰岛素疗法是一种以外源性胰岛素为基础的降血糖疗法[2]。由于2型糖尿病多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通过服用降糖药,可以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血糖。磺胺类、格列奈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都是比较常用的降糖药物。这类药物有多种降血糖的作用机理,例如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糖原输出等[3]。除了上述治疗效果外,一些口服降糖药物还具备其他益处,例如有助于减轻体重,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健康的体重管理途径;它们还能帮助医生准确评估胰腺功能受损的程度,进而制定更精确的治疗计划;对于那些因糖尿病导致皮肤瘙痒的患者来说,这些药物还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2年2月至2023年9月期间,某医院接诊并确诊了共计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配,这些患者被均等地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包含100名患者。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占54名,女性患者占46名,年龄跨度为42岁至74岁,平均年龄计算为(62.4±2.89)岁。而观察组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5名和45名,患者年龄介于40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3.14)岁。经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年龄结构等临床基础资料上未展现出显著性差异,两组之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了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的协同治疗。格列齐特的缓释片为每日1次,剂量为30 mg。患者也可以选择服用格列美脲,每日1次,2~4mg。同时口服二甲双胍,剂量控制在每天0.75~1.5 g。观察组患者则接受了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协同治疗。患者需在每日早餐之前,依据其体重调整并注射人胰岛素诺和灵30R,剂量设定在每公斤体重对应0.4单位,每日仅一次。早餐之后,患者需通过口服方式摄入二甲双胍,每次剂量在0.25克至0.5克之间,每日三次。当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指标降至6.5 mmol/L以下、餐后小时血糖维持在8 mmol/L以下以及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以下时,会对胰岛素的使用量进行精细调整与监控。经过六个月的联合治疗周期后,患者将停止使用胰岛素,但会继续保持二甲双胍的服用,剂量维持在每日0.75克至1.5克的范围内。再过六个月,患者将完全停止使用二甲双胍。

1.3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纳入标准:

经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

年龄在18岁至80岁之间,性别不限。

居住在研究社区内,且愿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具有一定的随访依从性,能够按照研究要求完成相关检查和记录[5-7]

1.3.2排除标准:

患有1型糖尿病或其他类型糖尿病的患者。

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

患有恶性肿瘤、严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影响血糖水平的疾病。

近期(如1个月内)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发生史的患者。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拒绝参与本研究或无法完成随访的患者

1.4观察指标

1.4.1.血糖波动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记录的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水平、高血糖时间百分比、低血糖时间百分比等。

1.4.2.记录患者当前使用的降糖药物种类、剂量及给药方式等。

1.4.3.其他可能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BMI)、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精神心理状态等[4]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 ±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ANOVA)。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于非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适当的非参数检验方法[8]。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或逻辑回归模型,以探讨各因素对血糖波动的独立影响。所有统计检验均设定显著性水平为α=0.05,即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胰岛素指标比较 

 

1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及胰岛素指标比较

指标

对照组(n=100)

观察组(n=100)

 

治疗前

空腹血糖 (mmol/L)

9.8±1.5

9.7±1.4

餐后2小时血糖 (mmol/L)

15.2±2.3

15.1±2.1

糖化血红蛋白 (%)

8.6±0.9

8.5±0.8

 

治疗后6个月

空腹血糖 (mmol/L)

7.5±1.2

6.2±0.8*

餐后2小时血糖 (mmol/L)

10.5±1.8

8.0±1.2*

糖化血红蛋白 (%)

7.2±0.7

6.0±0.6*

 

停用胰岛素后6个月

空腹血糖 (mmol/L)

7.8±1.3

6.5±0.9*

餐后2小时血糖 (mmol/L)

11.0±2.0

8.5±1.5*

糖化血红蛋白 (%)

7.4±0.8

6.2±0.7*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上均处于较高水平,且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说明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具有相似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的可比性。经过6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组)。这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方案在控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更为有效。在停用胰岛素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仍然保持较低水平,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这可能是因为胰岛素治疗在前期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使得在停用胰岛素后,患者仍能通过口服二甲双胍维持较好的血糖控制。

2.2两组治疗前后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比较

2两组治疗前后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比较

时间点

监测指标

对照组(n=100)

观察组(n=100)

治疗前

空腹血糖 (mmol/L)

9.8±1.5

9.7±1.4

餐后2小时血糖 (mmol/L)

15.2±2.3

15.1±2.1

治疗后3个月

空腹血糖 (mmol/L)

8.5±1.3

7.0±0.9*

餐后2小时血糖 (mmol/L)

12.0±1.9

9.5±1.4*

治疗后6个月

空腹血糖 (mmol/L)

7.5±1.2

6.2±0.8*

餐后2小时血糖 (mmol/L)

10.5±1.8

8.0±1.2*

停用胰岛素后3个月

空腹血糖 (mmol/L)

7.8±1.3

6.7±1.0*

餐后2小时血糖 (mmol/L)

11.0±2.0

8.8±1.6*

停用胰岛素后6个月

空腹血糖 (mmol/L)

8.0±1.4

6.5±0.9*

餐后2小时血糖 (mmol/L)

11.5±2.2

8.5±1.5*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相近,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具有相似的血糖状况,为后续比较提供了良好的基线数据。无论是对照组还是观察组,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呈现下降趋势,这反映了两种治疗方案均具有一定的降糖效果。从治疗后3个月开始,观察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就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这种差异在后续的时间点中持续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表明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方案在降低血糖方面更为有效。在停用胰岛素后,观察组的血糖水平虽有所回升,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胰岛素在前期治疗中对患者的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得患者在停用胰岛素后仍能维持较好的血糖控制。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低血糖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并发症总发生率

观察组

100    

6(6)

31(31)      

8(8)

5(5)     

50(50)

对照组

100

13(13)

64(64)      

9(9)

6(6)    

92(92)

x²

                                                     42.83                           

P

<0.05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在低血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低血糖的发生率为6%,远低于对照组的13%,这可能与观察组使用了胰岛素并进行了精细的剂量调整有关。胰岛素作为强效降糖药物,其使用需要严格监测血糖变化,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而观察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血糖水平适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从而有效降低了低血糖的风险。在糖尿病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上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观察组的治疗方案更为全面、有效有关。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方案不仅能够迅速降低血糖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3讨论

通过6个月的治疗周期,观察组(即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在血糖控制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仅接受口服药物(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的对照组,且这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一结果表明,胰岛素作为外源性补充,其迅速且有效的降糖能力在联合治疗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与二甲双胍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降糖效果。在治疗后的不同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均能保持较低且稳定的状态,表明联合治疗不仅能有效降低血糖,还能显著减少血糖波动。这对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具有重要意义[10-11]。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在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联合治疗在改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停用胰岛素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仍然能够维持在较低范围内,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发现表明,胰岛素在前期治疗中对患者的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得患者在停用胰岛素后,仅通过口服二甲双胍也能保持较好的血糖控制。这一结果不仅验证了联合治疗的长期效果,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12-14]。口服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且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该方案在血糖控制、减少血糖波动及预防并发症方面均显示出显著优势,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药物组合、剂量调整及治疗周期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15]

参考文献

[1] 吕金凤,刘梅.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效果评价[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11):84-87.

[2] 李晓琳,柏松,杜春蕾.探析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2021,27(36):149-150.    

[3] 毕建华,周俊.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1,24(09):96-99.    

[4] 杨晓燕.口服药物二甲双胍肠溶片联合格列吡嗪控释片与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05):81-82.    

[5] 杨珺.口服药物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27):165-167.

[6] 应丹丹,李楠,王文光.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20,26(02):91-93.

[7] 吴凤娟.甘精胰岛素治疗口服药物血糖控制不良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21):71-72.

[8] 杜少斐,郜惠平,刘爽,李继业,宋丹,曹邓晗,左秀玲,王志宏.地特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与门冬胰岛素50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1):1969-1971.

[9] 刘洪.地特胰岛素或甘精胰岛素联合使用口服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对体重的影响分析[J].医学信息,2018,31(09):135-137.

[10] 陆亚文.甘精胰岛素与口服药物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8):16-17.

[11] 谢登喜.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08):143-144.

[12] 何荣芬.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08):20-21.

[13] 李敬华,刘丽楠,王素莉,关树梅,候雯莉.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08):1504-1505.

[14] 于学静,于萍,史为伍,陈丽霞.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临床观察[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6(04):51-52.

[15] 柴东林.睡前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02):153-154.

作者简介:王东方(1987.10—),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级,研究全科方向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