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清洁与散居儿童手足口病综合护理策略的效果评估
摘要
关键词
家庭环境清洁与散居儿童手足口病综合护理;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分析;治疗方案
正文
引言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主要影响婴幼儿及低龄儿童的传染性疾病,其传播速度快,感染后可引起发热、口腔疱疹及手足皮疹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1]。该病的流行季节性强,通常在春夏之交及初秋时节高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手足口病的地理分布更为广泛,防控难度增大。由于儿童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家庭和社区环境对其健康影响巨大,因此,环境因素与疾病的关联性日益受到重视[2]。在传染病防控中,除了直接的医疗干预,环境干预同样重要。家庭环境清洁能有效减少病原体的存活与传播,是保护儿童免受手足口病侵害的有效手段之一[3]。针对散居儿童而言,由于地理、交通、医疗资源分配等多方面的限制,使得这部分儿童在疾病防治上面临更多挑战[4]。传统的护理模式可能难以完全满足其需求,因此,研究并开发针对性的综合护理策略显得尤为关键。综合护理策略不仅包括疾病的常规医治,更融入了预防、心理、营养以及后续跟进等多方面的考量,旨在提升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5]。通过系统地分析这些策略的效果,可以为制定更科学、更人性化的疾病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这对于提高儿童健康水平、降低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1方法与材料
1.材料
本次研究,将2022年1月至2024年5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内转入我辖区管理的48名小儿手足口病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将所有儿童基本资料进行随机分组后,记录为对照组(n=24)与实验组(n=24)。本次研究对照组包含男性患者13名和女性患者11名患者,年龄区间值为1~6岁,患者的年龄均值为3.2±1.2岁;实验组包含男性患者14名和女性患者10名患者,年龄区间值为1~6岁,患者的年龄均值为3.4±0.8岁;
纳入标准: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诊断依据临床症状(如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年龄在1至6岁之间,包括男女儿童;家长或法定监护人同意参与本研究,并能够遵守研究过程中的所有要求,包括定期的回访和数据记录;无其他免疫缺陷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
排除标准:同时患有其他严重传染性疾病或慢性疾病(如严重心脏病、肾病等)影响研究结果的患儿;过去一个月内使用过抗病毒药物或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的儿童;对研究中使用的任何药物或消毒产品有已知过敏史的患儿;在研究开始前已经接受过其他专门针对手足口病的治疗或护理措施的患儿;无法保证家庭环境清洁或监管条件不满足研究要求的情况。
本次研究中两组儿童资料相比具有良好可比性,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
2.方法
首先,针对对照组内的患儿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在了解了儿童的个体状况后,引导儿童家属了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优化,进而使儿童的护理质量得到提升。
实验组内患儿在接受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从消毒隔离、皮肤护理等多个角度进行优化,选择家庭环境清洁与散居儿童手足口病综合护理策略。
2.1 环境消毒与定期清洁
护理人员需对患儿所居住的环境进行周密的消毒工作,确保所有高频接触表面如玩具、床铺、门把手及开关都得到适当处理。工作人员使用医用级别的消毒剂,对这类物件表面进行每日至少两次的彻底消毒;尤其是在患儿接触过后,更需注意消毒。在进行日常清洁工作时,护理人员应使用合适的消毒产品和清洁工具,比如无菌抹布和专用喷雾器,以达到消毒效果的最优化。维持室内空气流通极为重要,应定期开窗通风,或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室内空气中病毒的浓度。如在空气质量较差或无法开窗的室内环境中,建议使用HEPA滤网的空气净化设备,减少空气中的病毒颗粒,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2.2 居家隔离管理
(1)护理人员需指导家庭成员创建并维持有效的隔离环境,确保患儿与家庭中的其他健康成员之间的物理隔离。比如在家中设定一个专用的护理区域,此区域应远离家庭的公共活动区域,以减少患儿与其他人员的直接接触。在此护理区域内,所有必需的护理活动均应在此进行,包括但不限于进食、用药和日常的个人卫生处理,护理人员及家庭成员在进入护理区时,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和手套,并在每次接触后进行彻底的手部卫生操作。护理人员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所有参与护理的人员,均了解和遵循隔离和个人防护的正确方法。
(2)护理人员需为家庭成员提供足够的个人防护用品,并定期检查其使用情况,确保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和更换频率。在护理区域内,需设置专门的垃圾处理装置,用于收集和处理可能被污染的废弃物,如纸巾、口罩和手套等,避免二次污染。护理人员应教育家庭成员关于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废弃物,并确保所有垃圾在处理前经过适当的消毒处理。在整个隔离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定期对家庭成员进行随访和指导,确保隔离措施的有效执行,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为患儿提供一个安全的康复环境。
2.3 营养和水分补给
护理人员应注意患儿的饮食情况,确保其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和水分,支持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身体的康复。比如制定个性化的餐单,根据患儿的具体年龄、健康状况和病情变化调整食物种类和分量。可推荐的食物包括:富含蛋白质的瘦肉粥、易消化的蔬菜泥以及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汁。这些食物不仅能提供必要的营养,还能促进患儿的消化吸收。
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应定时检查患儿的水分摄入状况,以防出现脱水状况,尤其是在患儿有发热等消耗体液较多的情况下,应避免使用高糖分、高脂肪和刺激性食物,以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帮助患儿更好地恢复健康。在患儿的饮食管理中,护理人员应与家长密切配合,定期了解和评估患儿的饮食状况,并根据病情和恢复情况及时调整饮食方案。此外,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家长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健康食谱和烹饪方法,帮助家长在家中也能为患儿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从而进一步促进患儿的康复和健康成长。
2.4 皮肤护理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患儿的皮疹部位,特别注意观察任何感染迹象,如红肿、疼痛或分泌物增多。应使用温和的抗敏感皂和清水轻柔清洁患处,避免使用可能刺激皮肤的化学成分。清洁后,立即涂抹医用抗炎或抗病毒药膏,这些药膏能有效减轻炎症,缓解痛感,并加速皮肤愈合过程。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教育家长如何正确处理患儿的衣物和床品,推荐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洗涤剂,并确保所有物品都进行高温消毒。
2.5 心理健康支持
患儿可能会因为皮肤的不适、隔离措施以及病情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或恐惧。护理人员应定期与患儿及其家庭进行沟通,了解患儿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及时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可以采用儿童友好的语言和活动,帮助患儿理解治疗过程和疾病信息,减轻其心理负担。此外,护理人员应指导家庭成员如何在家中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鼓励正面的互动和沟通,帮助患儿建立积极的应对机制。提供如绘画、阅读和简单游戏等活动,可以有效地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减轻病痛带来的压力。
2.6 教育和培训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需要了解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疾病的传播方式、典型症状、预防措施以及日常护理的重要性。护理人员应提供详细的疾病信息和护理指导,包括如何进行家庭环境的清洁消毒、患儿的个人卫生管理、饮食和营养的调整等方面。通过举办教育研讨会或提供教育手册,确保家庭成员掌握正确的护理技巧,如何观察患儿病情的变化,并知道何时寻求专业帮助。此外,培训还应包括应对患儿情绪问题的策略,教会家庭成员如何支持患儿的心理健康,以及如何与患儿进行有效的沟通,共同构建一个支持患儿恢复的家庭环境。
3.观察指标
在治疗完成后,由医务人员对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记录。生活质量评分主要包含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以及心理状态三个选项,单项评分值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对应生活质量项目越优。在治疗完成后的第七天,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前,医务人员会向患者的家长或监护人详细解释评分的目的和方法,确保其配合。同时,为避免评分的主观偏差,评分工作由两名独立的医务人员分别进行,最后取两者评分的平均值作为最终得分。评分完成后,所有数据被记录在专门设计的电子数据采集表格中。每名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心理状态得分被分别记录,并计算总评分。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所有记录均由负责数据管理的研究人员进行复核。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完成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患儿的手足口病症状终止发作。儿童接受两个月随访未见病情复发的情况;有效:在治疗完成后,儿童的手足口病症状有明显好转,在随访两个月的时段内,患儿未见手足口病复发的情况;无效:患儿在接受治疗后手足口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4.统计学分析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均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对于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炎性因子评分对比
在本次研究治疗完成后,两组儿童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数据经对比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在实验结果中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后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评分对比(x±s,分)
组别 | 心理状态 | 社会功能 | 生活质量 |
对照组(n=24) | 65.65±5.12 | 68.62±6.85 | 73.24±4.65 |
实验组(n=24) | 48.58±3.58 | 92.55±4.65 | 93.58±5.14 |
T | 11.6374 | 10.9663 | 8.5941 |
P | 0.0000 | 0.0000 | 0.0000 |
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n=24) | 10 | 8 | 6 | 18(75.00%) |
实验组(n=24) | 12 | 11 | 1 | 23(95.83%) |
X2 | - | - | - | 8.1654 |
P | - | - | - | 0.0000 |
3分析与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这一疾病治疗难度较大,同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需要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以保障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接受了综合护理策略后,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及心理状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这些数据不仅显示了护理策略的有效性,也反映了护理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在改善患儿健康状况中的重要作用。环境的彻底清洁降低了病毒在家庭中的存活概率,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对居家隔离的严格管理保证了病毒不易通过家庭成员传播至社区,对患儿进行的营养和心理支持,有助于加速身体恢复,同时提高患儿及其家庭对疾病的整体应对能力。传统的护理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但是在防控手足口病的传播和提升患儿生活质量方面,综合护理策略更为有效。
总之,家庭环境清洁与散居儿童手足口病的综合护理策略对于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防控工作时,应更加注重这些策略的广泛应用和实施效果的持续监测,以优化现有的护理和治疗方案,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爱仙, 关春香, 杜春燕. 皮肤护理多元改良模式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 2020, 18 (14): 1704-1706.
[2]魏芳, 蔡春维. 护理干预结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的应用[J]. 人人健康, 2019, (24): 144.
[3]张玫, 陈燕银, 覃萍, 陈甦. 中医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干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J]. 内科, 2019, 14 (05): 596-597+622.
[4]张静. 应用奥瑞姆自我护理模式指导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护理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 17 (18): 199-200.
[5]薛焕芹. 观察小儿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预检分诊护理管理措施与护理效果[J]. 中国卫生产业, 2019, 16 (25): 105-106+109.
[6]支岩. 舒适护理模式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辽宁医学杂志, 2019, 33 (04): 88-90.
[7]王建宏. 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进展[J]. 中国实用医药, 2019, 14 (18): 167-168.
[8]韩伟丽. 精细化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的应用[J]. 双足与保健, 2019, 28 (12): 57-58.
[9]丁可, 王乐, 郑秋炯. 精细化护理干预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校医, 2023, 37 (02): 134-136+140.
[10]杨光, 宋乐乐, 陈志博, 周川川. 奥瑞姆自理理论下的延伸护理对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遵医行为及家长疾病认知的影响[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3, 40 (01): 53-56.
[11]魏倩云. 家长参与治疗前情景模拟游戏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3, 30 (02): 82-84.
[12]袁志玲, 钟晓红, 汤玲俐. 综合性护理联合健康宣教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 2023, 24 (02): 12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