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经思政教育多维路径在医学院校大学生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医学院校;医学生;抗疫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价值
正文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人类公共卫生事件对于全球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防控战中,我国人民在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上下齐心,艰苦抗疫,共同抵御疫情侵袭,在此期间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并且成功凝聚、淬炼得出“生命至上、全民一心、不畏艰险、崇尚科学、共命运”的抗疫精神[1],强调当前时期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大力弘扬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抗疫精神是我国全体人民的精神风貌体现,不仅是抗击疫情的强大核心动力,也是助力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精神指导,在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2]。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以发扬抗疫精神为中心的教育路径来积极影响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升级与行为熏陶[4]。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与民族复兴的后备国量需要在各个战线上续写青春故事与激情动力,形成全新时代中必不可少的青年战力,不惧危险,勇于担当,活力逆行。鉴于此,从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角度出发,探讨与沿袭抗疫精神在医学院学生中应用价值与相关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抗疫精神经思政教育多维路径发展及时代价值
抗疫精神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凝聚与提炼,理解抗疫精神的根本逻辑与内在核心对于领悟与学习抗疫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抗疫精神的内核理解与领悟
我国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抗击疫情战斗中,不断彰显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无私奉献、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勇往直前的优良传统品质,为形成崇高的抗疫精神提供了先天条件,使民族文化与抗疫精神有着同根同源、相承一脉的密切联系。在整个抗疫过程中,党和人民展现出坚定不移的抗疫信念,勇于承担时代赋予当下的拼搏精神,秉承“两山”重要思想的科学防疫策略总结得出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理新模式。抗疫精神不仅能够作为激励我国民众抗击新冠病毒的强大动力,更象征着新时代中国人民所推崇的不屈斗志,是中华民族世代延续奋斗精神,这种坚韧品质内核有力地指引并塑造新一代青年的良好品质,并且也是我国高等人才思政教育的现实教材,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铸魂育人中的强有力考验,思想政治教育多路创新的宝贵资源[5]。
抗疫精神所包含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五个方面,这些优秀革命思想都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同根同源,来自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和红色革命基因,诞生于中国人民在抗疫行动的伟大革命实践,是置根于中华民族情怀下的时代奋斗精神综合体现与全新发展。新冠疫情爆发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6],生命至上进一步体现在党中央对于抗击疫情的英明决策上,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不受病毒侵害,减少病亡人数,果断停工停产,秉承“不放弃每一条生命”原则全力以赴投入抗疫救援工作。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深植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使众多普通民众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将国家的安危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不分年龄、不分地域,无论是国内民众还是海外侨胞,无不积极展现举国同心、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7];而尊重科学、信赖科学,是我国抗疫行动能够成功的基础条件与决对保障,同时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与世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坚定地维护了国内外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8]。抗疫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智慧,是传统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显现。紧抓抗疫精神所蕴含的教育良机,深挖其对于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深远意义,探究抗疫精神在培育新时期的建设者中的实际应用,这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职责,同时也是培养民族振兴大业中杰出后续力量的时代要求。
(二)医学生抗疫精神的思政教育发展
医学院校生作为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主要生力军与未来后备力量,更需要积极学习与掌握抗疫精神下自身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健康的历史责任与重要价值,不断将以抗疫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现实大学生思政课堂教育当中,使思政教育不留于表面,从而有利于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医学生将自身行为准则、抗疫精神、革命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实现知行合一。实践中优秀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是不可或缺的,而大学生正好处在塑造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医学院校需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健康特点,同时考虑到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新局面,积极展开实践活动教学。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力于将其培育成愿意为国家医疗健康事业不懈努力、贡献青春的优秀人才。医学院校作为专业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结合点,是培养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实现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更应该抗疫精神引领未来医学人才共同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成为战胜大灾大疫的中坚力量,通过现代医学技术与诊疗手段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应急攻关、争分夺秒用实际行动诠释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9]。
二、抗疫精神经思政教育多维路径在医学生应用中的现实情况
(一)医学生思政教育引入抗疫精神不够深入
目前,医学院校思政教充课堂尚未将抗疫精神纳入独立教学目标,没有开设长期且专项的课堂教学要求,仅由思政教师以不现形式摄取抗疫精神内涵融入课程教学,使抗疫精神思政课堂缺乏系统化、全面化教学体系建设,不利于医学院校学生的自我理解与内在消化,无法在短时间内精准把握抗疫精神的强大核心思想,进而不能尽快形成抗疫精神在医学院校思政教学引导下的学习与讨论氛围,医学院校思政课堂载体的单一性也会使医学生更加忙于日常繁忙的学科学习当中,没有更加兴趣、实时来思考与反思抗疫精神的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医学院校会利用校园网络、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抗疫精神的宣教,但是这种发挥新媒体的广泛覆盖性与新闻传播性较为常规,其内容及形式不够吸引医学院大学生,虽然网络信息传播较为迅速但仍然缺乏有效反馈与实时参与,需要在吸引医学生心灵共鸣的同时形成更加深入的思维交流与精神互动,不断探索抗疫精神的延伸与展现。
(二)思政教育中医学生对抗疫精神理解不足
医学生抗疫精神理解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师思政教学水平受限,其对于抗疫精神在思政课堂的把握与融入十分重要。现阶段,抗疫精神在思政教学中的展现与使用较为浅显,部分学生未能在教学课堂及知识汲取中收获满意效果,而思政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与人格魅力又会对于医学生学习思政教学中的抗疫精神有着一定影响,如何将奥义颇深的理论研究与当前抗疫实践相结合,是解决医学生对于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真正认可、充分理解的关键。此外,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自身自我驱动式学习能力不足也是影响当代医学生抗疫精神理解的另一原因。以自我驱动式学作为抗疫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助力点,能够改善医学生普遍对于思政理论学习的不足。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医学生需要真正地将伟大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理解与全面领悟抗疫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圆满完成当代青年人的社会负责与思想提升。此外,被动式学习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学生学习抗疫精神思政教育的效率与成果,加之医学生课业繁重与学习氛围等因素,导致医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自我践行与抗疫精神的主动学习意识逐渐减弱,使医学生相关思政教育学习不够充分,出现更多盲从与表面现象。
(三)受到社会负面因素及相关信息不利影响
自新冠疫情蔓延开来,一些社会负面因素及互联网上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又因其质量参差不齐、内容不责任,为医学院校等高校学府学生带来不利影响与偏面引导,虽然我国官方媒体不断更新实时报道,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但中仍无法全面影响与把握信息洪流,广受大学生喜爱的一些较为亲民的自媒体却极易引发学生群体的盲目相信,使其认知混乱,相关虚假信息四处横行,未经验证不实谣言在网络上毫无顾忌地快速传播,而其中掺杂着大量误导性负面内容更是加剧谣言所引发的公众恐慌和不安。这些因素都会对于我国抗疫精神的弘扬与发展造成更多实质性的影响,使我国医学生等大学生群体对于防疫精神产生偏差理解,进而影响其学习与传承抗疫精神。
三、抗疫精神经思政教育多维路径在医学生应用中的应用探索
(一)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肩负着团结民众、凝聚人心的重大使命,作为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培育并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围绕着确立何种价值观念、塑造怎样的时代新人的核心议题。在这场抗疫斗争中,中国人民对价值的追求得到了集中体现,抗疫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显著表达。面对多元文化思想的激荡与影响,医学生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取向难免受到影响,为了使医学生在纷繁复杂思想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仰,确保抗疫精神能够有效植入其内心深处,积极寻找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培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路径,打造助力抗疫精神广泛传播的正能量文化氛围[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抗疫精神具有价值取向上的内在一致性,蕴含深刻寓意,使青年学子更便捷地领悟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这一精神不仅有助于他们在价值观和思维观念上树立正确的导向,辅助他们探寻人生航线与努力方向,同时也对深化抗疫精神在思政教育领域的细致实施与实效性起到推动作用。
(二)增强医学生抗疫精神价值认同与行为实践
当前时期,抗疫精神更需要医学生给予充足的价值认同与行为实践,通过思政育衣多维路径指引使医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过程中逐渐化被动为主动,从接受精神到传承精神再到延续精神的全过程发展,要求医学生在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等思政基础上,结合行为实践分析自我分析、自我反思,依托抗疫精神根本内核与文化逻辑,主动参与学习、讨论、研究,总结抗疫精神对于个人及社会发展的应用价值,使医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中加深对于抗疫精神的价值认同,而对高等医学人才其学习精神不如去实践行为,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与经验,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大学生自身践行抗疫精神延伸。在医学工作中坚守“生命至上”原则,以“舍生忘死”精神塑造自身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面临逆境和挑战时,坚守“举国同心”“尊重科学”理念,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思想定力,以脚踏实地的医学准则探寻战胜疫情的行动指南;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坚持休戚与共的“命运与共”意识,致力构建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与交流环境。
(三)维护抗疫精神思政教育良性社会舆论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向社会大众需要从处理好社会舆论导向与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入手。充分优化社会舆论工作,旨在减轻或降低消极言论影响,同时确保积极、正向的舆论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在重大灾难和疫情之后,社会舆论的交锋与争议尤为剧烈,这是无法回避的社会主义思想博弈照战场,因此提升抗疫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社会舆论氛围,不仅是当下的实际需求,也是一种客观上的必然选择。即使在疫情防控措施放宽之后,依旧需要根据形势变化来调整和优化社会舆论环境,特别是要牢牢掌控网络舆论的主导权。
挖掘信息传递的交汇点,把抗疫精神的宝贵财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提升抗疫精神的引导作用来塑造清朗的网络文化氛围,鼓励不同媒体增强抗疫精神的感召力和传播力度,提高公众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中的文明安全意识,形成学习抗疫精神的共识合力。积极对阵网络负面言论,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抗疫精神的社会氛围。利用大数据检索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精细化管理,高效剔除海量有害信息,维持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与正面舆论环境,不断提升抗疫精神在社会层面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02).
[2]徐艳玲.“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J].人民论坛,2020(Z2):44-47.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2).
[4]赵丽,王泽坤.论红医精神的内涵、价值与传承路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34(11):1423-1427.3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6]王蕊,王宇豪.伟大抗疫精神在后疫情时代青年教育中的价值意蕴和弘扬路径探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20):91-95.
[7]陈燕红.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26(2):82-85.
[8]曹小文.伟大抗疫精神的价值底蕴、理论品格和世界情怀[N].光明日报,2023-04-14(11).
[9]马学思,苏果云,金姬.抗疫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林区教学,2023,4(313):21-24.
[10]韩晓娟,应婉娟.抗疫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路径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42):54-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