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胆源性胰腺炎治疗效果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田洪伟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 山东省 济南市 250000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对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4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例。对照组:传统开腹手术,实验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收集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指标更低,术后恢复所需时间更短,治疗后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更高,白细胞计数更低(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以有效促进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恢复,促进生化指标恢复,改善预后,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

胆源性胰腺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正文


胆源性胰腺炎一般与胆汁反流有关,胆道寄生虫、感染等也可导致发病风险增加,属于急性炎症,多发于成年人[1]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由胆道疾病引发,胆胰管通道异常,胰腺及周围组织出现急性炎症性损伤,起病急、进展较为迅速,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临床一般通过手术进行治疗,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腹腔镜在临床中应用逐渐广泛[2]本研究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225月至20235内就诊的34胆源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12±5.33岁)和实验组(47.11±5.26岁)。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后人数均为17。前者存在的男女人数各为107;后者存在的男女人数各为98

1.2 方法

对照组传统开腹手术):完善术前检查,采取面罩吸氧、全身麻醉,上腹部切口剥离腹膜实施开腹手术。促使病灶充分暴露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术式对胆囊进行切除。留置引流管,缝合。

实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完善术前检查,确保患者生理机能满足手术所需要求。采取面罩吸氧、全身麻醉。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通过心电图进行心率等观察,在患者进入麻醉状态之后协助采取仰卧位,注意保暖,保护个人隐私,避免非手术部位的暴露。选择患者,脐下1厘米建立三个穿刺孔并建立气腹。将腹腔镜置入患者体内进行观察,确认胆囊动脉的位置并夹闭,准确对病灶进行切除,观察残留情况。留置引流管止血缝合。

1.3 疗效标准

记录两组的手术指标和恢复情况,记录白细胞计数、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23.0中进行比较分析,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恢复情况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切口长度(1.14±0.197.12±1.13cm、手术时间(67.59±4.2274.45±4.89min、术中出血量(31.47±6.4138.10±7.52ml、留置引流管时间(2.23±0.633.41±0.68d、住院时间(6.22±1.347.45±1.64d、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0.34±4.1227.59±5.23h患者结果对比(t切口长度=21.517P1=0.001t手术时间=4.377P2=0.001t术中出血量=2.766P3=0.009t留置引流管时间 =5.211P4=0.001t住院时间=2.387P5=0.001t首次下床活动时间=4.486P6=0.001)。实验组手术指标更低,术后恢复所需时间更短(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情况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白细胞计数12.10±4.1212.01±4.08×109/L血淀粉酶301.22±91.23314.56±89.24IU/L、尿淀粉酶3352.26±1120.343379.51±1118.47IU/L患者结果对比(t白细胞计数 =0.060P1=0.952t血淀粉酶=0.431P2=0.669t尿淀粉酶=0.100P3=0.9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白细胞计数16.01±1.9812.10±2.23×109/L血淀粉酶199.67±38.22138.58±43.59IU/L、尿淀粉酶1620.35±489.251211.26±456.36IU/L患者结果对比(t白细胞计数 =5.405P1=0.001t血淀粉酶=4.344P2=0.001t尿淀粉酶=2.521P3=0.001)。实验组治疗后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更高,白细胞计数更低(P0.05)。

3. 讨论

胆源性胰腺炎主要由胆汁异常反流引发,属于急性胰腺炎的一种。胰腺位于上腹部,对消化酶和激素进行生产,胰腺消化酶异常激活导致胰腺自身消化,逆流的胆汁中含有胆酸等溶解脂肪的化学物质,从而发病。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胰腺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多发于肥胖、缺乏运动的中老年群体。早期没有显著症状,较为轻微,病情加重可出现疼痛、呕吐等症状,胰腺功能受损,治疗难度较大。临床一般通过手术进行治疗,通过手术协助胆管进行修复或重建,从而促进胆汁流动正常,控制病情。有助于降低胆道压力,缓解胰腺损伤。

传统开腹手术有着较为清晰的视野,可对患者的病灶情况进行全面观察,从而避免误伤,更加全面彻底地清除病灶。操作空间大,应用范围更广,对于较为病情复杂的患者也具有实用性。但手术切口长,创伤较大,腹腔会在较长时间内处于暴露状态,易对脏器造成一定程度的刺激。术后创伤疼痛程度较高,术后具有较长的恢复期,预后不佳,影响恢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性相对较小,可以有效降低对患者机体的刺激,减轻创伤,降低疼痛程度。切口较小,术后所需恢复时间较短。对外观的影响较小,有助于提升整体美观度,疤痕对整体外观的影响程度不大,有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提升依从性和配合度,更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获得患者认可[3]。在通过腹腔镜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手术视野不会受到切口影响显得狭窄,通过腹腔镜可以有效对患者体内的病灶情况进行观察,对病灶的位置、大小等进行判断,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提升手术效率。有助于避免对患者病灶周围脏器产生刺激或影响,术中出血量更低,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病风险,提升安全性。术后恢复所需时间更短,恢复效果良好,患者疼痛程度相对较低[4]实验组手术指标更低,术后恢复所需时间更短,治疗后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更高,白细胞计数更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以有效促进恢复,有较高应用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医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较高,并且需要根据患者体内病灶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如存在严重的炎症反应和粘连,需要停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转开腹手术,避免手术风险过大,损伤患者胆道等。另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价格更为昂贵,在手术的选择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准。

综上所述,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良好。有一定现实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长伟.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4,18(3):21-25

[2] 杨宇,宋浩文,刘宇开,刘亮.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3):52-54

[3] 林先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时机选择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效果[J].吉林医学,2023,44(1):101-103

[4] 林森海,钟俊伟,何洪兴.早期与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23,35(7):139-14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