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带线锚钉固定技术与传统疗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对比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带线锚钉;髌骨下极骨折;传统疗法;固定技术;疗效比较
正文
髌骨下极骨折发生率约占髌骨骨折总数的10%至15%,其与膝关节的伸肌腱紧密相连,一旦发生骨折,极易引发膝关节伸肌机制的功能障碍[1]。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涵盖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例如张力带固定术、部分髌骨切除术等,不过这些方法大都创伤较大。近年来带线锚钉技术被引入到髌骨下极骨折的治疗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该技术最初是应用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修复,具有其固定稳固且创口小等优势。在此背景下,本次研究对比了两种技术的成效,希望可以为相关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了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50名髌骨下极骨折病患,将其分为两个组别,每组各含25名。
纳入标准:(1)经影像检查确诊为髌骨下极骨折;(2)年龄18~70岁;(3)新近骨折,未超2周;(4)患者同意资料使用。
排除标准:(1)开放性或粉碎性骨折;(2)有严重内科疾病;(3)精神疾病史;(4)膝关节手术史。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项目 | 研究组(n=25) | 对照组(n=25) | t/χ2值 | P值 |
性别(男/女) | 14/11 | 13/12 | 0.081 | 0.776 |
年龄(岁) | 42.6±8.3 | 43.2±7.9 | 0.272 | 0.787 |
受伤至手术时间(d) | 3.5±1.2 | 3.7±1.3 | 0.569 | 0.572 |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张力带内固定术。患者仰卧,膝关节微屈,常规消毒后,沿髌骨正中切8~10cm切口,显露并清理骨折部位。用克氏针和钢丝固定。术后用膝关节制动支具固定,3~4周后开始功能锻炼。
研究组:用改良带线锚钉技术。患者仰卧,膝关节微屈,常规消毒后,沿髌骨下极做3~4cm弧形切口,显露并清理骨折部位。在髌骨中下部钻孔,植入两枚带缝线的锚钉,30°角植入增加抗拔力。用穿线器将缝线穿过髌韧带并缝合,使骨折紧密对合。术后膝关节制动支具固定,2周后开始功能锻炼。
1.3观察指标
(1)手术指标;(2)骨折愈合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23.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2]。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由表2可知,研究组患者在手术时长、骨折恢复所需时间以及住院天数上均表现出相对优势,且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也相对较少(P<0.05)。
表2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组别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出血量(ml) | 住院时间(d) | 骨折愈合时间(周) |
研究组 | 56.3±8.7 | 35.2±6.8 | 7.3±1.5 | 8.2±1.3 |
对照组 | 85.4±12.5 | 75.6±10.3 | 12.5±2.3 | 12.7±2.1 |
t值 | 9.745 | 16.752 | 9.563 | 9.207 |
P值 | 0.002 | 0.001 | 0.003 | 0.005 |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改良带线锚钉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效果显著。该技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牢靠,研究组在手术时长、出血量、住院及骨折恢复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改良技术通过小切口减少软组织损伤,优化锚钉植入角度(30°植入)提高抗拔力,再加上采用改良缝合方式增强髌韧带缝合强度,促进骨折愈合。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改良带线锚钉固定技术的微创特点和稳定的固定效果有关。传统张力带内固定术需要较大切口,增加了术后感染风险;同时,钢丝容易松动、断裂或刺激软组织,导致各种并发症。而改良带线锚钉固定技术通过小切口操作,减少了感染风险;锚钉和缝线不会突出于骨表面,避免了对周围软组织的刺激,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改良带线锚钉固定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具有多种优势,建议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宏庆,李宁凯,刘猛,林家婷,王强,张银昌.带线锚钉三维立体捆扎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25,39(01):26-31.
[2]吕炳.改良带线锚钉固定术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对髌骨下极骨折术后恢复的影响[J].浙江创伤外科,2023,28(06):1063-1066.
基金项目:邢台市科技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改良带线锚钉固定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临床研究,项目编号:2024ZC185。
作者简介:张方青(1970—)男,汉族,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骨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