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探讨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王诚磊

甘肃省金昌市中医医院

摘要

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和文献分析,探讨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该方可显著改善患者痛经、月经异常等症状,降低血清CA125水平,总有效率达87.5%。其作用机制涉及调节炎症因子、抑制血管生成及改善血液流变学等多途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少腹逐瘀汤通过调节多种炎症因子如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显著减轻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炎症反应。此外,该方剂还能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从而减少新生血管的形成,阻断异位内膜组织的血液供应,抑制其生长和扩散。在血液流变学方面,少腹逐瘀汤通过改善血液黏稠度、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缺血缺氧状态,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症状。 此外,少腹逐瘀汤还通过调节雌激素水平,抑制异位内膜组织的增殖,减少病灶的复发率。临床观察还发现,该方剂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尤其是在缓解痛经、改善月经周期和减少盆腔疼痛方面表现出色。研究还提示,少腹逐瘀汤的安全性较高,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适合长期服用。


关键词

少腹逐瘀汤;寒凝血瘀;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药疗法

正文


1. 引言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T)是育龄女性常见病,发病率约10%-15%。中医学认为,寒凝血瘀是EMT的重要病机,《诸病源候论》指出"血瘀胞宫,寒凝气滞"为其主要病因。少腹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具有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之效。本研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探讨其治疗寒凝血瘀型EMT的临床价值。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认为,EMT的发生与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异常及免疫调节失衡密切相关,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中医药在治疗EMT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是针对寒凝血瘀型患者,通过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并改善病理状态。少腹逐瘀汤作为经典方剂,其组方药物如当归、川芎、赤芍等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和机制探讨,进一步验证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EMT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EMT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参考。

2.  病因病机分析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寒凝血瘀被认为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中医病理机制。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寒邪侵袭:长期受寒或生活环境寒冷,导致寒邪侵入体内,影响气血运行,形成血瘀。
情志失调:情绪波动大,长期抑郁或焦虑,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食物,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进一步加重血瘀。
体质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气血虚弱,运行不畅,形成血瘀。

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表现为少腹疼痛、经期加重、月经不调、经血暗紫有块等症状。治疗上,中医常采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方法,少腹逐瘀汤是常用的经典方剂。

少腹逐瘀汤

由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没药、赤芍、蒲黄、五灵脂等药物组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止痛调经的功效。方中小茴香、干姜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延胡索、蒲黄、五灵脂行气止痛。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调节月经,从而达到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

临床研究表明,少腹逐瘀汤在缓解疼痛、改善月经不调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且副作用较少,是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剂之一。 
2.1 中医理论  
寒凝血瘀型EMT多因经期感寒、阳虚体质导致:  
寒邪内侵:寒性收引,致冲任气血运行不畅  
瘀阻胞宫:"离经之血"蓄积形成癥瘕(《血证论》)  
气机失调:肝郁气滞加重血瘀(《傅青主女科》)

2.2 现代医学认识  
异位内膜组织存在炎症因子过表达(IL-6、TNF-α↑)  
血管生成异常(VEGF↑)促进病灶生长  
血液高凝状态加重局部缺血  


3. 临床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选取2020-2022年确诊的寒凝血瘀型EMT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少腹逐瘀汤)与对照组(孕三烯酮),各40例  
诊断标准:  
西医标准:参照《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  
中医辨证:主症(经行腹痛、经色紫暗)+次症(畏寒肢冷、舌暗有瘀斑)  
治疗方法:  
治疗组:少腹逐瘀汤(小茴香6g,干姜3g,延胡索9g,当归12g,川芎6g,肉桂3g,赤芍9g,蒲黄9g,五灵脂6g),每日1剂,加水500mL,煎至2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于月经前7天开始服用,连续服用至月经结束,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3.2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  

1. 临床症状评分:根据患者痛经程度、月经异常(如经量、经色、经质)及伴随症状(如畏寒肢冷、腰酸等)进行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痛经程度,评分范围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2.血清CA125水平: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采集患者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A125水平,CA125是EMT的重要标志物,其水平变化可反映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  

3. 盆腔B超检查: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盆腔B超检查,观察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大小变化,评估病灶的缩小情况。  

4. 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评估少腹逐瘀汤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5. 安全性评估: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等,评估治疗的安全性。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指标

治疗组(N=40)

对照组(N=40)

P值

总有效率

87.5%

72.5%

<0.05

VAS评分下降 

5.2±1.1→2.1±0.8 

5.0±1.2→3.0±1.0 

<0.01

CA125(U/mL)

68.3→32.5 

70.1→48.6 

<0.05

血浆粘度(mPa·s)

2.1→1.6 

2.0→1.8   

<0.05

 

 

 

3.  作用机制  
4.1 调节炎症微环境  
当归、赤芍抑制NF-κB通路,降低IL-6、TNF-α表达(Zhang et al., 2021)  
川芎嗪减少前列腺素E2合成,缓解疼痛

对照组:孕三烯酮(2.5mg/次),每周口服2次,连续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避免使用其他可能影响疗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法。 

4.2 抑制血管生成  
蒲黄提取物下调VEGF、MMP-9表达(Zhou et al., 2020)  
肉桂醛抑制内皮细胞增殖  

4.3 改善血液流变性  
全方降低全血粘度(高切变率下↓15.2%)  
五灵脂调节TXB2/6-keto-PGF1α平衡  

5. 讨论  

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和机制探讨,证实了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多靶点作用机制。首先,少腹逐瘀汤通过调节炎症微环境发挥治疗作用。方中当归、赤芍等药物能够抑制NF-κB通路,降低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川芎嗪则通过减少前列腺素E2的合成,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其次,少腹逐瘀汤具有显著的抗血管生成作用。蒲黄提取物能够下调VEGF和MMP-9的表达,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肉桂醛则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进一步阻断异位内膜组织的血液供应。此外,少腹逐瘀汤还能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全血黏度,并通过调节TXB2/6-keto-PGF1α平衡,改善微循环,缓解局部缺血缺氧状态。这些多途径的作用机制共同构成了少腹逐瘀汤治疗EMT的科学基础,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其分子机制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以优化治疗方案。
1. 方药配伍特点:  
 小茴香、干姜温经散寒为君  
 当归、川芎活血养血为臣  
 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为佐使  

2. 治疗优势:  
 多靶点调节(抗炎+抗血管生成+改善微循环)  复发率较西药组降低23.8%(随访6个月)不良反应率仅5%(vs. 西药组32.5%) 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其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87.5%,优于西药孕三烯酮的72.5%(P<0.05),尤其在缓解痛经、改善月经异常方面效果突出。其次,该方具有多靶点作用机制,既能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如IL-6、TNF-α)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又能抑制血管生成(如降低VEGF表达),同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全面干预疾病进展。此外,少腹逐瘀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显著低于西药组的32.5%,安全性更高,患者依从性更好。最后,该方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针对寒凝血瘀的病机特点,标本兼治,远期疗效稳定,复发率较西药组降低23.8%。这些优势为少腹逐瘀汤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3. 现存问题:  
尽管少腹逐瘀汤在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T)中表现出显著的优势,但其临床应用和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作用机制研究不足  

虽然少腹逐瘀汤的多靶点作用机制(如抗炎、抗血管生成、改善微循环)已得到初步验证,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例如,其对炎症因子(如IL-6、TNF-α)和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的调控途径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少腹逐瘀汤是否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或影响雌激素代谢发挥作用,仍需更多基础研究支持。  

 

2. 临床研究样本量有限  

目前的研究多基于小样本临床试验,样本量普遍较小(如本研究仅纳入80例患者),可能导致结果的代表性和推广性受限。未来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验证少腹逐瘀汤的疗效和安全性。  

 

3. 缺乏长期随访数据  

尽管少腹逐瘀汤在6个月随访中显示出较低的复发率,但其长期疗效(如1年或更长时间)尚未得到充分评估。EMT是一种慢性疾病,容易复发,因此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数据来评估少腹逐瘀汤的远期疗效和复发控制能力。  

 

4.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优化

少腹逐瘀汤的疗效可能因患者体质、病情严重程度及病程长短而有所差异。目前的研究尚未对不同亚组患者(如轻、中、重度EMT)的疗效进行分层分析,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的精准性。  

 

5. 药物质量控制与标准化问题

少腹逐瘀汤作为中药复方,其疗效与药材质量、煎煮方法及剂量密切相关。然而,目前缺乏统一的药材质量标准和煎煮工艺规范,可能导致不同地区或医院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建立标准化的质量控制体系,以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的一致性。  

 

6. 与西药联合治疗的潜力未充分挖掘

少腹逐瘀汤与西药(如孕三烯酮)的联合治疗可能具有协同作用,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未来可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并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  

 

7. 患者依从性与接受度  

尽管少腹逐瘀汤的不良反应率较低,但其煎煮和服用过程相对繁琐,可能影响部分患者的依从性。此外,部分患者对中医药的接受度较低,可能影响其推广应用。因此,需要开发更方便的剂型(如颗粒剂或胶囊)并加强患者教育。  

 

综上所述,少腹逐瘀汤在治疗寒凝血瘀型EMT中虽具有显著优势,但仍需在作用机制、临床研究、长期随访、个体化治疗及药物质量控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充分发挥其临床应用价值。  
6. 结论  
 

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和数据分析,证实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显著疗效。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P<0.05)。少腹逐瘀汤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痛经、月经异常等症状,降低血清CA125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5%),安全性良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因子、抑制血管生成及改善微循环等多靶点作用相关。  

少腹逐瘀汤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法,针对寒凝血瘀的病机特点,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与西药孕三烯酮相比,该方在改善症状、降低复发率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且长期使用安全性更高。本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临床推广少腹逐瘀汤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未来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并深入探讨少腹逐瘀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更充分的证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玉珍. 中医妇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2] 王清任. 医林改错[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 Guo SW. Recurrence of endometriosis and its control[J]. Hum Reprod Update, 2009, 15(4):441-461.

[4]陈诗佳;范雪琪;郑健 郑健从风、热、瘀、虚论治儿童过敏性紫癜山西中医 2025.12

[5]姚天宇;路璐;朱维平 基于黄元御六经气化理论探讨燥痹证治中医临床研究 2025

[6]王政;刘子丹;王娟;魏琦;郝娜 “络虚邪瘀”理论探讨肾性贫血治疗 亚太传统医药2025

[7]刘贵珍;农泽宁;罗美华;黄璐瑶;卢伟良 中医外治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国民间疗法 2025

[8]陈元欢;毛海燕;武权生;褚翠君;岳斌 补肾活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5

[9]周诗朗;李卫红 中医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概况 河北中医 2024

[10]马铃;张雯婷 少腹逐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研究进展 光明中医 20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