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及防护对策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杨建武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030001

摘要

本文聚焦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深入剖析其复杂成因。在生物性方面,护理人员易接触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病原体及呼吸道传播病菌;化学性上,化学消毒剂和麻醉废气的危害不可小觑;物理性层面,锐器伤、辐射和噪音带来诸多隐患。针对这些风险,本文提出针对性防护对策,包括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定期培训与考核,提升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完善防护设施和用品,配备安全型器械,提供合格防护用具;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手卫生、正确处理锐器、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通过这些举措,致力于提升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水平,保障其身心健康,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防护对策

正文

 

引言

手术室是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关键场所,手术室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职业暴露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也可能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深入了解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及其防护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

(一)概述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有害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对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而言,职业暴露风险涵盖了生物、化学、物理等多个方面[1]。在日常工作中,他们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同时还会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手术器械以及高强度的光照、噪音等物理因素,这些都增加了他们职业暴露的可能性。

(二)特点

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具有多样性、高发性和隐匿性的特点。多样性体现在风险来源的广泛,包括上述提到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因素;高发性则是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密切,操作频繁,使得暴露机会增多;隐匿性表现为部分职业暴露的危害可能不会立即显现,例如长期接触低剂量的化学物质可能在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才引发健康问题[2]

二、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的来源

(一)生物性因素

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手术配合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如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等血液传播病原体,一旦护理人员皮肤或黏膜有破损,接触到含有这些病原体的血液,就有可能被感染。据统计,被HB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率可高达30%;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率约为3%-10%;而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率约为0.3%。在进行某些手术时,如呼吸道手术,患者呼出的气体中可能含有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呼吸道传播病原体。护理人员如果未采取有效的呼吸道防护措施,就容易吸入这些病原体而感染疾病[3]

(二)化学性因素

手术室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戊二醛、甲醛、过氧乙酸等,虽然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但这些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刺激性。长期接触戊二醛可引起皮肤过敏、鼻炎、咽炎等;甲醛可导致呼吸道刺激、过敏反应,甚至有致癌风险;过氧乙酸具有强氧化性,对皮肤、黏膜有腐蚀性,可引起呼吸道损伤[4]。手术室中使用的麻醉气体如安氟醚、异氟醚等,在手术过程中会有部分废气排出。长期暴露于麻醉废气中,可导致护理人员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对生育功能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5]

(三)物理性因素

手术过程中使用的手术刀、缝针、剪刀等锐器,是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的主要原因。在传递锐器、清理手术器械等操作时,稍有不慎就可能被锐器刺伤。锐器伤不仅会造成皮肤损伤,还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病原体的感染。在一些手术中,如骨科手术,会使用C臂机进行术中透视。护理人员如果频繁接触C臂机,就会受到一定剂量的辐射。长期接受辐射可导致白细胞减少、致癌、致畸等危害。手术室中的各种仪器设备如电刀、吸引器等产生的噪音,长期暴露在高分贝噪音环境中,可引起听力下降、耳鸣、失眠、烦躁等症状。

三、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预防策略

(一)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医院应将职业安全教育纳入手术室护理人员培训体系的核心部分,定期组织全面且深入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需涵盖职业暴露的危害,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如某医院护理人员因被携带乙肝病毒的锐器刺伤,不幸感染乙肝,使护理人员深刻认识到职业暴露带来的严重后果;详细讲解预防措施,包括如何正确使用防护用品、避免锐器伤的技巧等;同时,还应教授应急处理方法,当发生职业暴露时,应如何在第一时间采取正确措施,如及时冲洗伤口、上报等,降低感染风险。

为确保培训效果,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至关重要。考核形式可多样化,包括理论知识笔试、实际操作考核以及案例分析等。通过理论知识考核,检验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操作考核则可观察其在模拟场景中使用防护用品、处理锐器等操作是否规范;案例分析能考察护理人员对复杂情况的应对能力和风险判断能力。

(二)完善防护设施和用品

配备安全型手术器械是减少锐器伤的关键举措。例如,带有自动回缩装置的注射器,在使用完毕后,针头能自动回缩,有效避免医护人员在处理注射器时被刺伤;钝针缝合器相较于传统缝针,能显著降低缝合过程中刺伤手指的风险。医院应加大对这类安全型器械的投入,为护理人员创造更安全的工作条件。

同时,为手术室护理人员提供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必不可少。口罩应选择具有良好过滤性能的医用防护口罩,能有效阻挡呼吸道传播病原体;手套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柔韧性,既方便操作,又能防止穿刺和渗透;护目镜和防护服要能全方位保护护理人员的面部和身体,避免血液、体液飞溅造成污染。在提供防护用品时,要确保其质量可靠,通过正规渠道采购,并严格检查产品质量。

(三)规范操作流程

手卫生是预防职业暴露的第一道防线。手术室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等关键节点,必须及时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据研究表明,严格执行手卫生可有效降低约 30% 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对于预防职业暴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并严格执行锐器处理规范也十分必要。使用后的锐器应立即放入专门的耐刺、防渗漏锐器盒中,坚决杜绝二次分拣。在传递锐器时,使用传递盘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能避免护理人员直接接触锐器,减少刺伤风险。

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通风换气良好,防止消毒剂浓度过高对护理人员造成伤害。例如,戊二醛在使用时,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戊二醛气体中。

四、结语

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关系到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通过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完善防护设施和用品、规范操作流程等一系列防护对策,可以有效地降低职业暴露风险,保障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医院管理者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为手术室护理人员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同时,护理人员自身也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共同应对职业暴露风险。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新的防护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的防护水平。

 

参考文献

[1]崔宗义,阴晓婷,姚卫华.探讨介入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认知度及继续教育需求程度[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3):248-249.

[2]杨佳.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21,30(04):307-311.

[3]刘娴.手术室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分析与防护[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6):26-28.

[4]刘敏.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影响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03):102+192.

[5]徐芳.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中的效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27(S2):142-14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