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耐药机制及根除方案优化对胃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孙佳莹 遇常红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摘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根除Hp是预防和治疗胃癌的重要策略,但目前Hp耐药率的不断上升,使得传统的根除方案效果不佳。了解Hp的耐药机制,寻找更有效的根除方案,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通过对Hp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优化根除方案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改善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耐药机制;根除方案优化;胃癌治疗

正文


引言

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Hp耐药问题日益凸显,这不仅影响了Hp的根除效果,也对胃癌的治疗带来挑战。深入研究Hp耐药机制,优化根除方案,对于提高胃癌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幽门螺杆菌耐药机制

1.1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

幽门螺杆菌的遗传物质具有一定的变异性,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其基因容易发生突变。例如,编码抗生素作用靶点的基因发生突变,会使抗生素无法与靶点有效结合,从而降低药物活性。常见的如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耐药,多是由于23SrRNA基因发生点突变,改变了药物结合位点的结构。参与药物代谢的相关基因发生突变,也会影响药物在菌体内的代谢过程,导致药物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最终使幽门螺杆菌对相应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1.2生物膜形成与耐药

幽门螺杆菌在适宜环境下可分泌胞外聚合物,这些聚合物相互交织形成生物膜,将细菌包裹其中。生物膜具有屏障作用,能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菌内部,降低药物对细菌的作用浓度。而且,生物膜内细菌的代谢活性与游离细菌不同,处于低代谢状态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生物膜内细菌之间存在信号传导,可协同应对外界压力,进一步增强耐药能力。这种生物膜相关的耐药机制使得幽门螺杆菌在恶劣环境中得以存活和持续感染。

1.3代谢途径改变引发耐药

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幽门螺杆菌会调整自身的代谢方式以适应环境。例如,当受到某些抗生素抑制时,细菌会激活备用的代谢途径来维持生存。原本依赖某一代谢途径获取营养和能量的细菌,在该途径被药物阻断后,可通过上调其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利用替代途径满足自身需求。这种代谢途径的改变使得细菌能够绕过抗生素的作用靶点,从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1.4外排泵机制介导的耐药

外排泵机制在幽门螺杆菌耐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幽门螺杆菌细胞膜上存在多种外排泵系统,这些外排泵能够识别并结合进入菌体内的抗生素,然后利用能量将其排出细胞外。外排泵具有一定的底物特异性,可针对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发挥作用。当外排泵基因过度表达时,会增强其外排功能,使菌体内的抗生素浓度迅速降低,无法达到有效杀菌浓度。外排泵还可与其他耐药机制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幽门螺杆菌的耐药能力,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2胃癌治疗中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优化

2.1新型抗生素的应用

随着抗生素研发的进展,一些新型抗生素不断涌现。这些新型抗生素具有独特的抗菌机制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可能对耐药幽门螺杆菌具有更好的杀菌效果。例如,某些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传统耐药的幽门螺杆菌菌株仍有一定的抗菌活性。新型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打破细菌的耐药屏障,提高根除率。其不良反应可能相对较小,能更好地被患者耐受,为胃癌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2.2联合用药方案的改进

联合用药方案的改进是优化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的重要策略。传统的联合用药方案在耐药问题面前效果逐渐降低,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可以根据当地幽门螺杆菌的耐药谱,合理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生素进行联合。例如,将具有细胞壁合成抑制作用的抗生素与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联用,可从多个环节抑制细菌生长。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辅助药物,提高胃内pH值,增强抗生素的稳定性和活性。通过优化联合用药的种类、剂量和疗程,有望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效果,改善胃癌患者的治疗结局。

2.3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对于胃癌治疗中幽门螺杆菌根除至关重要。不同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耐药状况以及身体状况存在差异,因此不能采用统一的治疗方案。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幽门螺杆菌的药敏试验、基因检测等,了解其耐药特点。结合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药物过敏史等因素,制定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老年患者或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个性化治疗方案能够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耐药的发生,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

2.4辅助治疗手段的协同应用

在胃癌治疗中,协同应用辅助治疗手段可优化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除了抗生素治疗外,一些辅助治疗手段如益生菌、中药等可发挥协同作用。益生菌可以调节胃肠道微生态环境,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和黏附,增强机体免疫力。中药具有抗菌、抗炎和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某些中药成分可能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还能减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将这些辅助治疗手段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可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效果,同时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和生活质量,为胃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支持。

3胃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3.1免疫治疗的新突破

免疫系统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的免疫治疗方法受到广泛关注。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发为胃癌治疗带来了新希望。这些抑制剂能够阻断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信号通路,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临床研究显示,部分胃癌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肿瘤得到有效控制,生存期延长。免疫治疗的出现为晚期胃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改变了传统的治疗模式。

3.2精准医学指导下的靶向治疗

随着对胃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许多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靶点。针对这些靶点开发的靶向药物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阻断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信号通路。例如,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胃癌患者,使用抗HER-2靶向药物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基因检测等技术,筛选出适合靶向治疗的患者,实现个体化治疗,提高了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3.3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完善

胃癌的治疗涉及外科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个学科。单一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外科、内科、放疗科等多学科专家的协作,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可切除的胃癌患者,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进行辅助化疗或放疗降低复发风险。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提高了胃癌的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结束语

对幽门螺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以及根除方案的优化,在胃癌治疗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Hp耐药的分子机制,开发更高效、安全的根除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参考文献

[1]金秀妍.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基因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D].长春理工大学,2021.

[2]刘传.幽门螺杆菌耐药现状及敏感与耐药菌株间代谢表型差异探究[D].郑州大学,2021.

[3]游航.含铋剂四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20.

[4]刘静.14天改良序贯疗法对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作用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20.

[5]张晓宁.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耐药情况临床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20.

 

项目名称:本研究为佳木斯大学基础研究类(自然类)面上项目“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癌前病变逆转的研究”。项目编号:JMSUJCMS2016-044。

作者简介:孙佳莹,女,(1998.02-),籍贯:黑龙江鸡西市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根除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前病变、癌前状态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遇常红,女,(1977.09-),籍贯:辽宁省清原县,硕士研究生,科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发病机制及研究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