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诊断与防治策略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屈宇坤

​行唐县中医医院 050600

摘要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其发生机制涉及药物代谢、免疫反应和遗传易感性等多方面因素。药物在肝脏中代谢生成活性代谢物,可能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等途径导致肝细胞损伤。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在DILI中起重要作用,药物或其代谢物可作为半抗原,引发免疫反应。DILI的诊断依赖于详细的用药史、肝功能检测和影像学检查。针对DILI的防治策略包括合理用药、监测肝功能和个体化治疗。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机制;诊断;防治

正文


引言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或间接毒性作用,导致肝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DILI的机制复杂,涉及药物代谢酶的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和免疫反应等。药物在肝脏中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代谢,生成活性代谢物,可能直接损伤肝细胞或引发免疫反应。DILI的临床表现多样,从无症状的肝功能异常到急性肝衰竭,严重威胁患者健康。早期诊断和有效防治是降低DILI风险的关键。

1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

1.1药物代谢异常机制

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发生与药物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主要涉及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CYP450)的异常活性。CYP450酶在肝脏中负责药物的氧化代谢,生成活性代谢物。某些药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高反应性中间体,如亲电子化合物和自由基,可直接与肝细胞内的蛋白质、脂质和DNA结合,导致细胞损伤。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在CYP2E1的作用下生成N-乙酰对苯醌亚胺(NAPQI),过量NAPQI耗竭谷胱甘肽(GSH),引发氧化应激和细胞坏死。药物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如CYP2D6和CYP3A4)可影响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DILI风险。

1.2免疫介导损伤机制

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在DILI中起重要作用,涉及药物或其代谢物作为半抗原与肝细胞蛋白结合,形成新抗原,激活免疫系统。新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识别,激活T细胞和B细胞,引发免疫反应。例如,氟烷在CYP2E1作用下生成三氟乙酰氯,与肝细胞蛋白结合形成新抗原,激活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药物可诱导肝细胞表达死亡受体(如Fas和TRAIL受体),促进细胞凋亡。免疫介导的DILI通常表现为迟发性肝损伤,伴有发热、皮疹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超敏反应症状。

1.3氧化应激损伤机制

药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ROS可直接损伤细胞膜脂质、蛋白质和DNA,引发细胞凋亡或坏死。例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在代谢过程中生成自由基,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氧化应激还可激活核因子κ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信号通路,促进炎症反应和纤维化。抗氧化防御系统(如谷胱甘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耗竭进一步加剧氧化应激损伤。药物可通过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增加ROS生成,如他汀类药物抑制辅Q10合成,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

2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2.1临床症状诊断要点

早期症状包括乏力、食欲减退和恶心,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腹水和肝性脑病。DILI的潜伏期因药物而异,通常在用药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症状,但某些药物(如氟烷)可在数小时内引发急性肝损伤。超敏反应症状(如发热、皮疹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免疫介导的DILI。慢性DILI可表现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2.2实验室检查诊断指标

肝功能检测主要评估血清转氨酶(ALT和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胆红素水平,ALT/AST比值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ALP升高提示胆汁淤积。血清学检查可排除病毒性肝炎(如HBV和HCV)和自身免疫性肝病(如ANA和AMA)。免疫学检查可检测药物特异性抗体,如氟烷诱导的肝损伤可检测抗三氟乙酰氯抗体。血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线粒体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AST)可作为DILI的早期标志物。

2.3影像学检查诊断

影像学检查在DILI诊断中起辅助作用,主要用于评估肝脏形态和排除其他肝病。超声检查可检测肝脏大小、回声和血流情况,脂肪变性和纤维化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CT和MRI可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病变,如肝坏死和胆汁淤积。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可评估胆管系统,排除胆道梗阻。弹性成像技术(如FibroScan)可评估肝脏硬度,提示纤维化程度。

2.4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RUCAM评分通过评估用药时间、病程、危险因素和排除其他肝病,量化DILI的可能性。DILIN标准通过专家共识评估DILI的因果关系。鉴别诊断需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病毒性肝炎可通过血清学检查排除,酒精性肝病可通过饮酒史和实验室检查排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病可通过免疫学检查排除。

3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策略

3.1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措施

用药前需评估患者的肝功能状态和药物代谢能力,如检测CYP450基因多态性。避免使用已知肝毒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和异烟肼。联合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利福平可增加异烟肼的肝毒性。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如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对于高风险患者(如老年人和肝功能不全者),需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替代药物。

3.2药物性肝损伤的一般治疗策略

一旦怀疑DILI,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避免进一步肝损伤。支持治疗包括保肝药物(如谷胱甘肽和N-乙酰半胱氨酸)和营养支持(如维生素和蛋白质)。对症治疗包括抗炎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和抗氧化药物(如维生素E)。对于胆汁淤积性DILI,可使用熊去氧胆酸促进胆汁排泄。对于急性肝衰竭,需进行重症监护和人工肝支持治疗。

3.3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伤方案

保肝药物如谷胱甘肽和N-乙酰半胱氨酸可增强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促进药物代谢物解毒。抗炎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介导的肝损伤,适用于超敏反应性DILI。抗氧化药物如维生素E和辅酶Q10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对于胆汁淤积性DILI,可使用熊去氧胆酸和考来烯胺促进胆汁排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干细胞治疗正在研究中,有望成为DILI的新型治疗手段。药物治疗方案需根据DILI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个体化选择。

3.4肝移植治疗的适用情况

肝移植是治疗DILI导致的急性肝衰竭和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迅速恶化的患者。急性肝衰竭的肝移植指征包括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肝性脑病和凝血功能障碍。终末期肝病的肝移植指征包括Child-Pugh评分>7和MELD评分>15。肝移植前需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移植可行性,如排除严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肝移植后需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和定期随访,以预防排斥反应和复发。

结束语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药物安全性评估的重要问题,其发生机制涉及药物代谢、免疫反应和遗传易感性等多方面因素。早期诊断和有效防治是降低DILI风险的关键,依赖于详细的用药史、肝功能监测和个体化治疗策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陶博茹.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4,(06):37.

[2]徐琦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减轻对乙酰氨基酚诱导急性肝损伤的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24.

[3]马小涵.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对比[D].南昌大学,2024.

[4]赵娟.警惕药物性肝损伤[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4,(05):48-49.

[5]胡巍巍,解毒护肝方防治药物性肝损伤的作用及氧化应激机制.河北省,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23-11-1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