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理论在青少年自我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于烽

澳门城市大学大健康学院 519031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发展心理学理论在青少年自我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深入剖析,结合实证研究后面与实际案例,探讨了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以及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如何影响青少年自我认同的构建。后面可以进一步探讨各个理论之间的协同作用,即如何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这些理论来更好促进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研究发现,这些理论为理解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多维度视角,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家长及相关从业者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自我认同,促进其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理论;青少年自我认同形成过程;作用

正文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阶段。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身身份、角色以及价值观的清晰认知与接纳,它不仅关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深刻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其丰富的理论体系为深入理解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和多元的研究视角。通过这些理论,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洞察青少年在自我认同构建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该理论强调潜意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部分;超我则遵循“道德原则”,代表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理想,是人格中的道德监督者;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遵循“现实原则”,在满足本能欲望和遵循道德规范之间起调节作用,是人格的理性部分。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性心理发展进入潜伏期后的生殖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引发心理上的动荡。这一阶段,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加剧,青少年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寻找平衡。例如,青少年可能会在追求自我实现(本我的欲望)与遵循社会规范(超我的要求)之间产生矛盾。他们需要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这些冲突,这一过程对自我认同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青少年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学会如何在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之间找到平衡,从而构建起稳定的自我认同。

 

通过精神分析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青少年在自我认同形成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这不仅有助于揭示青少年自我认同发展的内在机制,还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支持青少年的成长。

 

一、对象与方法

 

1.1样本选择

本研究选取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150名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涵盖城市和农村地区,涉及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以及职业院校,以确保样本具有广泛代表性。年龄范围界定在 12 - 18 岁,该年龄段正是青少年自我认同快速发展的时期。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中,设计了涵盖多方面内容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提纲,旨在深入探究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发展状况及其背后的理论机制。

    

    1.2.1 问卷部分 引入了一套国际上广泛认可的自我认同量表,并结合本土文化背景进行了科学修订,确保其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该量表具备良好的信度与效度,能够从多个关键维度精准测量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水平。具体而言,它涵盖了身份认同、角色定位、价值观等核心要素,全面呈现青少年在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方面的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1.2.2 访谈提纲  聚焦于青少年自我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内在心理活动、成长经历以及理论影响的具体表现。据不同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分别设计了针对性的访谈内容。例如,围绕精神分析理论,我们询问青少年是否有过特定的梦境或幻想,并引导他们分享这些经历背后可能隐藏的心理意义;针对社会学习理论,我们着重了解青少年观察到的榜样行为对其自身成长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模仿或反思来塑造自我;在认知发展理论框架下,探讨青少年对自身思维能力的认知与评价,以及这些认知如何影响其自我认同;而对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我们深入挖掘青少年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心理危机,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应对这些挑战的。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访谈内容,我们期望能够深入剖析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揭示其背后的复杂心理机制,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见解。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2.1 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1.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线上部分通过专业的问卷平台进行,利用其便捷性和广泛的覆盖范围,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线下部分则在学校课堂环境中统一发放问卷,由专业人员现场指导填写,确保问卷填写的质量和完整性。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我们不仅提高了问卷的回收率,还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1.2 访谈

  访谈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安排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以营造轻松的氛围,鼓励受访者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访谈过程中全程录音,并在结束后及时整理成文字资料,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2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分为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数据两部分,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揭示青少年自我认同水平与各理论变量之间的关系。

 

2.2.1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对青少年自我认同水平的基本特征进行概括,包括均值、标准差、频率分布等,以呈现整体情况。其次,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自我认同水平与各理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揭示潜在的关联模式。最后,通过差异检验(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分析不同群体(如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等)在自我认同水平上的差异,进一步明确影响因素。

 

.2.2 访谈数据分析

   访谈数据分析采用编码和主题分析的方法对访谈数据进行处理。首先,对访谈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编码,将信息分解为具体的单元,以便进行系统分析。然后,通过主题分析,提炼出与各理论相关的关键主题和观点,挖掘青少年自我认同形成过程中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机制。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还能揭示其自我认同发展的复杂心理过程。

 

通过这种综合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我们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现状及其背后的理论机制,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三、结果

 

3.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Biases, CMB)指的是由于同样的数据来源或评分者、测量环境、项目语境以及项目本身特征所造成的预测变量与效标变量之间人为的共变。这种偏差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下是关于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的要点:

定义与影响:

定义:共同方法偏差是由于使用同一种方法或同一来源收集数据而导致的系统性误差。

影响:这种误差可能会导致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被高估或低估,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检验方法:

赫尔曼单因子检验(Harman's Single-Factor Test):将所有问卷条目放入统计软件(如SPSS)进行无旋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观察析出多少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特别是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解释量是否超过总方差解释量的一半(通常为50%或40%作为判断标准)。

CFA单因子及多因子比较法:构建和比较不同的因子模型(单因素结构模型与多因素结构模型),通过比较模型拟合度来判断共同方法偏差的严重程度。

ULMC方差比较法:通过引入潜在的共同方法偏误构面来检测和量化CMB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ULMC相关系数限制法:与ULMC方差比较法类似,但进一步限制CMB对所有观察变量的影响为等同,以评估CMB的影响。

标记变量系数限制法:使用实际存在的标记变量替代潜在的共同方法偏误构面,通过比较不同模型的拟合度和显著性差异来评估CMB的影响。

注意事项:

在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时,应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

检验结果的解释应结合研究背景和数据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发现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调整。

 

3.2 精神分析理论与青少年自我认同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潜意识和早期经验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青少年在自我认同形成过程中,早期的亲子关系、童年经历以及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有着显著影响。例如,那些在童年时期经历过父母离异或长期分离的青少年,在自我认同方面更容易出现困惑和挣扎。他们可能在身份认同上表现出不稳定,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模糊不清。

 

3.3 社会学习理论与青少年自我认同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发展。研究表明,青少年周围的榜样人物,如父母、老师、同伴以及媒体中的偶像等,对他们的自我认同构建起着关键作用。积极正面的榜样能够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而不良榜样则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其自我认同的发展。

 

3.4 认知发展理论与青少年自我认同

认知发展理论关注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及其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在青少年阶段,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他们开始对自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实证研究显示,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其自我认同的特点和发展速度存在差异。例如,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能够更加抽象地思考自我概念,对自我认同的追求也更加明确和深入。

 

3,5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与青少年自我认同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个体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青少年期面临的核心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研究发现,这一阶段青少年能否顺利解决这一冲突,直接关系到他们自我认同的形成质量。那些能够积极探索自我、尝试不同角色和价值观,并最终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表现更为良好。

 

四、讨论

 

4.1关注青少年内心冲突,提供心理支持

依据精神分析理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敏锐地观察青少年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识别他们内心可能存在的冲突。当发现青少年面临心理冲突时,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倾听和理解,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例如,可以通过谈心、心理咨询等方式,引导青少年表达内心的困惑,协助他们找到平衡本我与超我的方法,从而促进自我认同的健康发展。

 

4.2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树立正面榜样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我们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提供丰富的正面榜样。家长要以身作则,展现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学校可以宣传优秀校友、科学家、艺术家等正面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向他们学习;媒体也应传播正能量,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同时,鼓励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习积极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促进自我认同的形成。

 

4.3培养青少年认知能力,引导深度自我反思

基于认知发展理论,学校和家庭应注重培养青少年的认知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思维训练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引导青少年进行深度的自我反思,鼓励他们定期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行为表现和内心感受,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撰写成长日记、开展自我评估活动等,帮助他们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我认同。他参加了学校的编程社团,在与社团成员的交流和合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编程技能,并且得到了老师和同伴的认可。这一过程中,小明依据自己的认知发展,通过不断的自我探索,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对未来的职业方向也有了清晰的规划。这个案例体现了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在青少年自我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即青少年在适宜的环境中通过自我探索和认知加工,能够逐渐解决认同危机,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

 

4.4支持青少年自我探索,协助解决认同危机

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青少年面临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危机时,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引导。尊重青少年的选择和决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探索活动,如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当青少年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失败,帮助他们顺利解决认同危机,形成稳定、积极的自我认同。不断提升自己的编程技能,并且得到了老师和同伴的认可。这一过程中,小明依据自己的认知发展,通过不断的自我探索,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对未来的职业方向也有了清晰的规划。这个案例体现了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在青少年自我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即青少年在适宜的环境中通过自我探索和认知加工,能够逐渐解决认同危机,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

 

综上所述,发展心理学的诸多理论为我们理解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视角。精神分析理论帮助我们洞察青少年内心的冲突,社会学习理论揭示了社会环境对自我认同的塑造作用,认知发展理论阐释了思维发展与自我认知的关系,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则明确了青少年自我认同形成的阶段性任务。基于这些理论,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策略,关注青少年的内心需求,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支持他们的自我探索,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自我认同的形成。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理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更好地应用于教育实践和心理健康干预,为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J]. 郭佳;王菲菲.卫生职业教育,2023(22)

[2]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J]. 吴九君;温小平;何莉.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2)

[3] 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 孟万金.教育研究,2008(05)

[4] 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 苗元江,余嘉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5] 互联网使用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孙莹洁.东北财经大学,2023

[6] 空间视角下中国互联网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燕诚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