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支持干预在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中的效果研究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宋翠雪

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6000

摘要

目的:探讨同伴支持干预在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管理的60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则接受同伴支持干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及不良反应评估干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干预后症状及不良反应评分显著降低。结论:同伴支持干预可有效改善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同伴支持干预;社区;严重精神障碍;

正文


前言:同伴支持干预是一种通过患者与家属之间的互助与支持来促进康复的心理干预模式,近年来在慢性疾病和精神障碍管理中逐渐受到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同伴支持干预在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中的临床效果,并为后续的干预策略优化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中心管理的60例患者,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他们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则采用同伴支持干预方式。对比两组的干预效果。纳入标准为诊断明确、符合严重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排除标准为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或无法配合干预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的干预方法采取常规管理措施,患者在生活中获得基本的照顾,以维持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质量。在病情监测方面,定期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记录病情的变化并监控其波动情况,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情绪变化,以便在必要时协助将患者送医调整治疗方案[1]。健康教育方面,通过定期宣教向患者和家属普及精神障碍的基本知识,尽力提升其对疾病的基本认知,但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度不高,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接受度较低,影响了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观察组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常规管理基础上接受同伴支持干预,以促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与生活质量提升。同伴支持干预是一种通过患者与家属互助的心理干预方式,,向观察组患者提供积极的情感互动,从而建立一种由患者和家属共同组成的支持网络[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此干预中起到协调和组织作用,通过每年四次的随访、健康教育和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提供基础的管理与健康服务,确保患者在同伴支持下的情绪和生活状况稳定。

观察组的干预着重通过患者与家属之间的相互帮助,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交支持需求。在观察组的干预实施过程中,着重加强患者和家属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患者和家属能够相互理解并分享应对病情的经验[3],帮助患者在同伴支持中找到情感的共鸣,缓解因病情导致的孤独和疏离感,提升其自我效能感进一步巩固干预效果。通过这样的同伴支持干预,患者不仅能够从中获取支持,更在家属支持的沟通过程中重新找到自我价值感,增强了面对病情的信心[4]。患者与家属之间的鼓励和理解,为患者提供了传统医护关系外的情感支持,帮助他们更从容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对于参与干预的家属,中心通过随访、健康教育帮助其理解同伴支持的价值,鼓励家属积极引导患者,使患者在家属的陪伴支持下双重受益,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症状及不良反应评分:通过访视评估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前的MRSS评分和症状及不良反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初始状态具有可比性。干预后观察组的MRSS评分和症状及不良反应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项指标的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同伴支持干预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精神症状和减少了不良反应。观察组MRSS评分从干预前的49.38±1.24降低至干预后的37.32±2.68,症状及不良反应评分从31.37±1.28降低至16.20±1.17,而对照组的对应指标降低幅度相对较小,MRSS评分从49.74±1.36降低至43.35±2.63,症状及不良反应评分从31.50±1.32降低至19.36±1.31。这表明,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同伴支持干预后,病情改善效果更显著,干预对症状缓解和不良反应管理具有更强的作用。

3

简而言之,同伴支持干预在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在社区环境下。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而言,病情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往往会经历较长时间的病程,这一过程中,患者常常会产生孤独、焦虑和自我隔离感。在传统的医疗管理中,患者通常依赖医护人员的治疗和干预,但这种单向的支持模式难以有效满足患者在情感上的需求。尤其是在患者的社交圈子受限的情况下,患者往往不愿意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病情,甚至避免与其他患者或人群接触,这使得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本研究中采用的同伴支持干预模式,特别强调家属在治疗中的参与和支持,弥补了传统治疗方式中情感支持的不足。

家属作为患者的“同伴”,不仅能够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提供情感上的安慰与支持,还能够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的疾病管理和情绪调节。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而言,家属的理解和关怀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患者自我隔离的情况下,家属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保持情感上的联系,避免情绪恶化。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干预模式明确将家属纳入其中,家属作为同伴的参与,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了更为全面的支持。家属通过理解和支持患者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缓解因病情导致的焦虑和抑郁。家属的支持不仅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还促进了患者病情的稳定和恢复。与传统的医护人员支持相比,家属的情感支持更为贴近患者的实际需求,能够更直接地影响患者的日常情绪和康复进程。

同伴支持干预的另一个关键优势在于它能够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应对挑战和管理生活的信心。精神障碍患者往往缺乏足够的自信,在面临病情和治疗时容易产生无力感。而家属的参与能够帮助患者克服这种无力感,增强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在家属的支持下,患者不仅能够在情感上得到慰藉,更能够通过家属的具体帮助,在生活中逐步恢复自我管理的能力。家属可以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减少药物依从性差、生活作息紊乱等问题,进而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家属的参与还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社交孤立感。家属作为患者最亲近的人,能够为患者提供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其排解负面情绪,促进患者情感的稳定。同伴支持干预通过将家属纳入支持网络,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情感支持体系,增强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家属作为患者的同伴在干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既能够帮助患者维持治疗的连续性,也能够为患者提供无条件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这种干预模式的成功不仅为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未来的干预模式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随着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家属作为同伴参与干预的模式将有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并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薛珮怡,吴光怀,陈志远.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32):7-9.

[2]林哲,刘甲勋,刘国辰,等.2022年济南市历下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现状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23,36(03):284-287.

[3]刘娟,李俊,苗长军,等.政府“五位一体”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23,15(05):66-70.

[4]孙旭海,石秀秀,赵峥峥,等.2011—2021年北京市某社区新增与死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特征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9):2402-240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