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效果探究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李珊珊

淄川区昆仑中心卫生院 255129

摘要

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效果,并对比基础治疗方案与替普瑞酮联合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23年7月-2024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选择替普瑞酮给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0.00%)、幽门螺旋菌转阴率(78.00%)均高于对照组(72.00%)、(34.00%);在6个月的跟访调查中发现,观察组的复发率是0例(0.00%),远低于对照组的11例(22.00%)。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替普瑞酮的方案相较于单纯基础治疗具有更显著的临床效果和更低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替普瑞酮;临床治疗效果;幽门螺旋菌转阴率;复发率

正文


引言

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慢性胃炎的亚型,以胃黏膜上皮的萎缩、腺体数量的减少以及胃黏膜的变薄为典型病理特征,进而对患者的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造成了显著不利影响,并降低了其日常生活的整体质量,近期观察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性的转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逐渐上升,并且病患的年龄分布有年轻化的倾向。患有此病的人将遭受长期的疼痛困扰,并且存在转化为胃癌的风险,这可能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为了达成提高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成效的目的,探索并应用有效的疗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基础治疗方案与替普瑞酮联合治疗的效果差异,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7-20247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消化系统疾病;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对本研究药物存在过敏反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衡可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1.2±6.8)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5±2.1)年。

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50.8±7.2)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4.7±2.3)年。

1.2方法

对照组:方案被基本采纳以促进恢复过程,具体包括:患者需每日三次口服0.5克的阿莫西林,两次服用0.5克的克拉霉素,以及三次摄入200毫克的果胶铋,整个治疗周期为四周时间,若患者出现胃酸倒流的情况,则建议在治疗中添加奥美拉唑(剂量为每次20毫克,每日一次),作为辅助用药。

观察组:在基本医疗方案之上,联合替普瑞酮进行进一步的医疗程序,在4周的治疗期间,患者需每日三次,每次50毫克的替普瑞酮,于饭后半小时服用。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临床总有效率幽门螺旋菌转阴率复发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5)。具体结果见表1

 1  对比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 ( 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50

19

17

14

36(72.00)

实验组

50

23

22

5

45(90.00)

2.2对比两组幽门螺旋菌转阴率及复发情况

在治疗之后,被归入观察组的患者中,有78.00%的幽门螺旋菌感染状况转为阴性,这一比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34.00%阴性转换率(P<0.05),在为期六个月的后续跟踪研究中,被研究者群体中的疾病再次发生概率为零,而与之相对比的是,对照组中的这一比例达到了22.00%(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具体结果见表2

 2  对比两组幽门螺旋菌转阴率及复发情况 ( 例,%)

组别

例数

Hp 转阴率

复发率

对照组

50

39(78.00)

11(22.00)

实验组

50

17(34.00)

0(0.00)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替普瑞酮的方案相较于单纯基础治疗具有更显著的临床效果和更低的复发率[1]

替普瑞酮作为一种胃黏膜保护剂,其在促进胃黏膜病变改善及修复方面的作用已得到证实,在基本治疗方案之上替普瑞酮的加入显著提升了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幽门螺旋菌的根除率,研究结果揭示了该药物在促进胃黏膜修复方面的积极作用,替普瑞酮可能通过促进胃黏膜和胃粘液层内高分子糖蛋白的生成,增加磷脂质在粘液中的浓度,增强了粘膜的防御机制[2]

在对6个月追踪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本项研究观察到,在所选样本中,接受特定处理的群体疾病再次发生概率为零,而未接受该处理的群体疾病再次发生概率则高达22%,替普瑞酮的应用能显著提升疗效,同时有效减少疾病再次发作的可能,胃黏膜保护能力的提升,可能与替普瑞酮的应用相关,从而降低了胃黏膜受损的可能性[3]

本项学术探究取得成果的同时,亦暴露出若干不足,在所采集的数据集中,观测值的总量较少,这或许会引起最终数据分析中的误差,本项实验仅对为期六个月的追踪调查进行了分析,关于其远期治疗效果及疾病再发概率,尚需追加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将受试者群体扩展至更广范围,并把随访周期延长,以便对替普瑞酮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所表现出的治疗效果以及蕴含的安全风险进行更深层次的验证[4]

综上所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替普瑞酮的方案相较于单纯基础治疗具有更显著的临床效果和更低的复发率。替普瑞酮能够增强治疗效果,促进胃黏膜的恢复,降低复发率,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替普瑞酮的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潇潇.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价值研究[J].人人健康,2022,(23):72-74.

[2]田亭亭,郗崇利.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14):14+16.

[3]刘奕明,钟平玉.消化内科临床规范治疗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0):64-66.

[4]陆筱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的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9):20+3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