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黄芩方治疗抑郁症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黄芩,抑郁症,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正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其核心症状为情绪低落、快感缺失、兴趣减退等,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自杀率高等特点,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疾病[1]。目前,临床一线抗抑郁药仍存在较明显的副作用[2],而中药在抑郁症治疗方面具有整体调节、副作用小的优势。黄芩作为传统的清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实验研究显示,黄芩能显著改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的抑郁样行为[3-4]。含黄芩方剂如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等临床亦具有显著治疗抑郁症作用[5]。目前尚未见有关含黄芩抗抑郁方剂系统研究的报道,本研究收集整理中文数据库中含黄芩方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文献,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此类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临床使用黄芩及含黄芩方治疗抑郁症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以“抑郁症”“郁证”“郁病”“中医药”为关键词,检索中文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12月所收录的文献。以关键词“临床”“疗效”“观察”“报道”等进行二次检索后,排除诊断不明确、针灸或推拿、外用处方等非汤剂口服的文献。
1.2 文献筛选
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到EndNote软件剔除重复文献,进行全文阅读复筛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上述操作均由两名作者独立进行,再进行复核。对于有分歧的文献,通过讨论或咨询第三方作出判断。最终纳入文献249篇,有明确疗效病例9702例。
1.3 数据规范
参考《中药学》[6]教材及《中国药典》(2020版)[7]对纳入文献处方的药物名称及类别进行规范化处理;参考《证素辨证学》[8]对证型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整理和规范后的数据全部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含黄芩治疗抑郁症方剂数据库。使用SPSS Statistics 22.0统计软件对证型、病性证素、单味药物、药物类别、黄芩及其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及用量比例进行频数统计;使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的Apriori算法对常用药物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将关联规则指标中的支持度、置信度、提升度作为参考标准。
2 结果
2.1 证型频次分析
249篇临床样本文献中有证型描述的文献仅有121篇,占48.59%;涉及病例4205例,证型21个(图1)。
图1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证型
2.2 病性证素频次分析
249篇临床样本文献中有病性描述的文献125篇,涉及病例4631例,病性证素11种,分别为气滞、火热、痰、气虚、血瘀、阴虚、血虚、湿、阳虚、阳亢、水停。以气滞居首,占85.14%,其次为火热与痰,频率分别为46.21%、30.66%。
2.3 药物频次分析
249篇临床样本文献共涉及药物178味,药物总频次为116609,平均药次为655。使用频次>655的药物共有36味,分别为柴胡、半夏、甘草、茯苓、牡蛎、龙骨、白芍、大枣、生姜、桂枝、大黄、郁金等,占药物总数20.22%。使用频率>60%的药物有柴胡、半夏,使用频率在30%-60%的有甘草、茯苓、牡蛎、龙骨、白芍、大枣、生姜、桂枝、大黄。
2.4 药物性味归经频次分析
178味药物的性味归经频次分析显示,四气频次最高的为寒性,其次为温性、平性(图2);五味频次最高的苦味,其次为甘味、辛味(图3);归经频次最高的为肝经,其次为肺经、心经、脾经、胃经。
图2药物的四气频次统计图3药物的五味频次统计
2.5 药物功效分类频次分析
按照药物功效类别进行统计,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理气药93.38%,其次为补益药86.02%、安神药83.59%、化痰药79.15%、清热药57.06%。
2.6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使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的Apriori算法对36味高频药物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35%,置信度=100%,提升>1%,经运算得到相关规则27条。支持度>70%的药物组合有3个,分别为黄芩-柴胡、黄芩-半夏及黄芩-柴胡-半夏。同时,对36味高频药物进行药物关联网络图分析,通过设置“强链接下限值”为1500-3500-5500进行调整得出精简演变网络图(见图4)。由此可知,含黄芩治疗抑郁症方剂的核心药物组合为“黄芩-柴胡-半夏”。
图4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药物关联精简演变网络图
3 讨论
抑郁症在中医古籍中虽无专门记载,但相关论述多散见于古代医家对郁证、癫证、百合病、脏躁等疾病的记载之中,现代大多数医家将抑郁症归属中医“郁证”范畴。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黄芩及含黄芩方剂具有显著的抗抑郁作用[3-5],故明确含黄芩抗抑郁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对于中医临床运用黄芩及含黄芩方治疗抑郁症具有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通过对证素的频数统计发现,含黄芩抗抑郁方剂主治病证的病性以实为主,气滞、火热、痰均位列前三。气滞为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首要病理因素,肝郁气滞,日久化热生火,同时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脾失健运,水液代谢异常,凝聚成痰。痰与气滞、火热形成复杂的病理因素,出现肝郁痰气交阻证、肝郁痰火郁结证等。在药物性味归经方面,含黄芩方剂治疗抑郁症所用的药物以性寒,味苦,归肝经的药物最多。结合证素结果提示,临床治疗抑郁症常以疏肝理气、清热泻火、燥湿化痰为主。
对所有药物的药物类别统计发现,含黄芩抗抑郁方的主要配伍有五类:①配伍理气药,疏肝解郁、清透邪热、理气和胃。②配伍补益药,益气养血、扶正祛邪。③配伍安神药,实证可重镇安神、虚证可养心安神。④配伍化痰药,理气化痰、和胃止呕、宁心安神。⑤配伍清热药,清心肝郁火、养阴凉血。通过对药物频数统计及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含黄芩抗抑郁方剂以“黄芩-柴胡-半夏”为配伍核心。柴胡、黄芩、半夏配伍三药配伍:一可调畅气机,疏肝解郁;二可针对火热病理因素发挥清热作用,对于热象不明显的可防郁久化热透郁邪;三可增强清化痰热作用。
柴胡在含黄芩抗抑郁方中主要发挥疏肝理气作用。黄芩作为传统的清热药,柴芩等量配伍可发挥和解枢机作用。曲夷等[9]对经方中半夏的配伍应用规律进行总结,发现半夏配伍生姜、厚朴调畅气机,配伍参枣草顾护胃气,配伍柴胡等治疗寒热,配伍茯苓等疗咽喉治头眩。早在《灵枢》中记载了半夏秫米汤可治疗失眠,《得配本草》中亦有“(半夏)治不寐”记载。可见,半夏不仅仅是单纯祛痰止咳药,还有调畅气机、和胃气、治不寐等作用。本研究中三药配伍共奏理气、清热、化痰之功。
综上所述,本研究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含黄芩抗抑郁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发现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病性以“气滞、火热、痰”为主,主要配伍理气药、补益药、安神药、化痰药、清热药等。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含黄芩抗抑郁方的配伍核心为“黄芩-柴胡-半夏”,以上结果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WHO.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Global Health Estimat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2017).Licence: CC BY-NC-SA 3.0 IGO.
[2]Gadad BS, Jha MK, Czysz A, et al. Peripheral biomarkers of major depression and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response: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outlooks.J Affect disorders,2018, 233: 3-14.
[3]Zhao Q, Chen XY, Martin C. Scutellariabaicalensis, the golden herb from the garden of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Sci. Bull. (Beijing),2016,6:1391-1398.
[4]Zhang R, Guo L, Ji Z, et al.Radix Scutellariae Attenuates CUMS-Induced Depressive-Like Behavior by Promoting Neurogenesis via cAMP/PKA Pathway.NeurochemRes,2018.
[5]赵凡,尚志远,张卫华,等.含黄芩抗抑郁复方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9,42(4):99-102.
[6]唐德才,吴庆光.《中药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8]李灿东.《中医诊断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9]寇本沧,曲夷.经方中半夏的配伍应用规律浅析.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5):430-4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