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血液检测中献血者初筛检验的应用效果
摘要
关键词
血站血液检测;献血者;初筛检验
正文
血液安全是现代医疗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血站作为血液采集、处理和分发的中心,承担着确保输血安全的重大责任。在这一过程中,献血者的初筛检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初筛检验旨在快速识别潜在的传染性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从而有效防止不合格血液进入库存,保障受血者的安全。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献血者初筛检验的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革新[1]。传统的筛查项目主要包括血型鉴定、血红蛋白浓度测定以及对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然而,为了应对新型传染病的挑战并进一步提升血液安全性,许多血站已经开始引入更先进的检测手段,如核酸检测和自动化检测设备,以缩短窗口期并提高检测灵敏度[2]。初筛检验不仅有助于排除携带病原体的血液,还能及时发现献血者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促进其健康管理。通过严格的初筛流程,血站可以有效降低因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保护广大患者的生命安全。此外,科学合理的初筛策略也能够优化血液资源的配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确保临床用血的及时供应[3]。本研究旨在探讨当前献血者初筛检验的应用效果及其对血液安全性的贡献,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9月间我站接收的无偿献血者20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血液检验)和实验组(常规血液检验+丙氨酸转氨酶初筛检验),各100例。对照组中,男:女为:60:40,年龄下限20岁,上限60岁,均值(40.49±2.84)岁,体重50-70kg,均值(60.47±1.95)kg。实验组中,男:女为59:41,年龄下限21岁,上限60岁,均值(40.18±2.96)岁,体重52-70kg,均值(61.44±1.89)kg。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入组标准:(1)无循环、呼吸、神经、免疫等系统疾病;(2)无性传播疾病,无吸毒和同性恋史,伴侣固定;(3)无献血禁忌症;(4)对实验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既往有结核病、麻风病、慢性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2)患有恶性肿瘤和重度寄生虫病;(3)近期接受过口腔治疗,出现过感冒、发烧、头痛、腹泻、急性肠胃炎等疾病;(4)近期有过阑尾切除、扁桃体手术及眼科手术。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血液检验,主要检验血型、血红蛋白、乙肝表面抗原、ALT、梅毒抗体等,从每位献血者采集5毫升静脉血,将采集的血液样本置于离心机中,在3600r/min的速度下离心10分钟,离心完成后,小心移取上层清液,准备用于后续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对分离出的血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和梅毒螺旋体的血清学检测。此步骤旨在筛查潜在的传染性疾病,确保血液安全。对原始全血样本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浓度和谷丙转氨酶水平。这些生化指标有助于评估献血者的健康状况及肝脏功能。应用正反向血型鉴定法对血样进行ABO和Rh血型系统的确定。该方法通过双向验证,提高了血型鉴定的准确性,确保输血配型的安全性。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验组结合ALT酶初筛检验:从每位献血者抽取3毫升静脉血,将采集的血液样本置于离心机中,在3600r/min的速度下离心10分钟,离心完成后,小心移取上层清液,准备用于后续检测。使用干生化分析仪对分离出的血清进行谷丙转氨酶水平测定。如果ALT≤50U/L:表明肝脏功能正常,符合初步筛查标准。接下来进行血常规检测。如果ALT>50U/L:提示可能存在肝功能异常或其他健康问题,该血样不符合献血要求,不得进行献血。对于ALT符合标准的献血者,进一步进行血常规检测,以全面评估其血液健康状况。如果血常规检测未发现任何异常,确认献血者符合所有健康标准,可以进行献血。
为了确保献血者的安全和血液质量,应针对不同情况的献血者进行健康教育:(1)女性献血者的注意事项。女性献血者应避开月经期间献血。建议在月经来潮后14天再安排献血。献血前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富含铁质的食物,如花生、红枣等,避免过度减肥,以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2)乳糜血献血者的处理。对于初次筛查发现有乳糜血的献血者,应将其乳糜样本与健康血液对比,并详细解释乳糜血的相关知识。告知他们乳糜血不宜用于献血。建议此类献血者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高脂高热量食物,尤其是在献血前48小时内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以降低血液中的脂肪含量。(3)血小板不合格献血者的指导。对于血小板水平不达标的献血者,应详细了解其近期血小板变化、日常血小板水平及最近一次献血的时间。通过观看献血录像和阅读相关书籍,帮助献血者了解血小板的重要性。如果献血者最近一次献血时间少于6个月,建议推迟献血计划。此外,在献血前1周内避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确保血小板功能正常。(4)初检异常值的处理。若初检结果显示明显异常,应询问献血者近期是否患有急性或传染性疾病。对于献血后出现白细胞升高的情况,建议献血者在剧烈运动后休息约30分钟再进行抽血检查,以排除因短暂体力活动引起的生理波动。
1.3观察指标
测定实验组实验室检测和ALT初筛检测的ALT酶水平,并对比两组的血液标本报废率。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工具使用SPSS25.0软件,()表达计量资料,t检验,(%)表达计数资料,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实验室检测和ALT初筛检测的ALT酶水平对比
实验组实验室检测和ALT初筛检测的ALT酶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实验组实验室检测和ALT初筛检测的ALT酶水平对比()
组别 | n | 合格(U/L) | 不合格(U/L) |
实验组 | 100 | 25.67±5.84 | 52.24±8.15 |
对照组 | 100 | 25.25±5.93 | 52.10±8.02 |
t | 0.505 | 0.122 | |
P | 0.614 | 0.903 |
2.2两组血液报废率对比
实验组的血液报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组间血液报废率比较(%)
组别 | n | 报废例数 | 报废率 |
实验组 | 100 | 8 | 8.00% |
对照组 | 100 | 23 | 23.00% |
X2 | 5.859 | ||
P | 0.003 |
3讨论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安全可靠的血液供应至关重要。血站作为连接献血者和受血者的桥梁,承担着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的重任。为实现这一目标,血站实施一系列严格的血液检测和献血者初筛检验程序。献血者初筛检验是保障血液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旨在通过快速、简便的方法筛选出健康合格的献血者,排除携带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不适合献血的情况。这不仅保护了受血者的安全,也维护了献血者的健康权益。常规血液检验是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以确保其符合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4]。这些检测能够发现并排除可能存在的病原体感染和其他质量问题,从而提高血液使用的安全性。丙氨酸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损时,ALT会释放入血液中,导致其浓度升高。因此,ALT水平可以作为肝脏功能的一个敏感指标,反映是否存在肝脏损伤或疾病。通过科学合理的常规血液检验和严格的ALT初筛检验,不仅可以有效排除不合格血液,还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确保每一位受血者的安全[5]。
在血站的血液检测流程中,献血者初筛检验中的丙氨酸转氨酶检测是确保血液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通常,初筛检验会在献血现场使用便携式干生化分析仪进行快速测定,而实验室检测则是在更为严格的环境下,采用更精密的仪器和技术完成。尽管两者的操作环境和技术手段有所不同,但两者测得的ALT酶水平往往没有显著差异。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实验室检测和ALT初筛检测的ALT酶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无论是初筛检测还是实验室检测,ALT检测的基本原理都是测量血清或血浆中ALT酶催化特定底物转化为产物的能力。这种生物化学反应机制相同,因此两种方法所反映的ALT活性本质上是一致的。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无论是便携式干生化分析仪还是实验室用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都会使用经过严格标准化的试剂盒[5]。这些试剂盒遵循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不同检测平台之间的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献血者的血液样本通常是按照标准程序采集的,包括采血管的选择、抗凝剂的使用等。这保证了无论是在初筛阶段还是实验室检测阶段,所使用的样本条件基本相同,降低了因样本差异带来的误差[6]。在初筛检验和实验室检测之前,都需要对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分离,以获取上层清液。虽然具体参数可能略有不同,但大多数情况下都遵循相似的操作规范,如3600r/min,离心10分钟。这一过程有效地去除了红细胞和其他成分对检测结果的干扰,确保了ALT检测的一致性。现代便携式干生化分析仪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其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不断提高。许多便携式设备采用先进的光学传感器和微流控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可靠的结果,且误差范围较小。无论是初筛使用的便携式设备还是实验室的大型仪器,都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以确保其性能稳定。通过使用标准品进行质控,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任何偏差,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7]。
本次实验结果还提示,实验组的血液报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血站的血液检测流程中,结合常规血液检验与丙氨酸转氨酶初筛检验能够显著降低血液的报废率。ALT作为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升高通常提示肝细胞受损或存在潜在的肝脏疾病。通过在献血现场使用便携式干生化分析仪对ALT进行快速检测,可以在第一时间识别出ALT水平异常的献血者[8]。这些献血者的血液如果进入后续检测环节,很可能会因为其他肝脏相关问题或其他健康问题而被判定为不合格。将ALT初筛纳入初筛检验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地在献血前就排除掉一部分高风险血液样本。这不仅节省了后续更为复杂和昂贵的实验室检测资源,也降低了因后期发现不合格血液而导致的报废情况。对于那些ALT水平超标的献血者,在初步筛查阶段就可以直接终止其献血流程,避免了对这部分血液进行全面的常规血液检验[9]。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省了试剂和其他检测成本,从而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通过ALT初筛,可以更高效地筛选出合格的血液样本,使常规血液检验能够集中在真正符合标准的样本上。这不仅提高了检测效率,还确保每份进入库存的血液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降低最终报废率[10]。
综上,常规血液检验与ALT初筛检验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通过早期筛查提高血液质量,优化资源配置,降低重复检测,促进献血者的健康管理意识,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一清,张津铨,成枫.血站血液检测中献血者初筛检验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4,19(10):95-97.
[2]刘汉桥.血站血液检测中献血者初筛检验的实施效果分析[J].婚育与健康,2023,29(7):55-57.
[3]李梅荣.献血者丙氨酸转氨酶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的重要性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35):5077-5079.
[4]黄志健.浅析献血者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的重要作用[J].黑龙江医学,2021,45(21):2324-2326.
[5]杨祥达.分析献血者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的重要性[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6):191+193.
[6]黄可君.献血者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重要性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21,28(5):610-612.
[7]刘桃花.献血者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的重要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6):355+366.
[8]吴彩娟,李爱华,高杰.论献血者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重要性[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0):46-59.
[9]马莹.献血者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9):50-51.
[10]郭咚.献血者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的重要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9,25(9):1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