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抗感染治疗进展
摘要
关键词
重症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抗感染治疗
正文
引言
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常伴有器官功能衰竭。脓毒症休克则是指脓毒症患者在使用足够的液体复苏后,仍无法纠正的低血压状态,伴有全身组织低灌注和缺氧。这两种病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一直以来就是全球医学界所关注的焦点。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规范化的抗感染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抗感染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抗感染治疗中面临着诸多棘手问题:其一,病原体识别的挑战,传统培养方法耗时久,新型检测技术虽有进展但仍存在准确性、普及性等不足,导致难以迅速精准确定病原体种类,影响后续针对性治疗。其二,感染部位的复杂性不容小觑,部分感染灶隐匿,如腹腔深部脓肿、心内膜炎赘生物等,难以精准定位与彻底清除,为持续感染埋下隐患。其三,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愈发严峻,多重耐药菌的出现使可选有效药物减少,增加治疗失败风险。其四,治疗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过早或过晚启动抗感染治疗均导致不良预后,如何依据患者个体状况与病情发展精准确定治疗起始点,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
二、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抗感染治疗策略
(一)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临床医生需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快速判断患者的感染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要求综合考虑当地流行病学资料、患者基础疾病、感染部位及免疫状态等因素。对于社区获得性感染且无基础疾病的患者,优先选择覆盖常见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生素;而对于医院获得性感染或有免疫抑制的患者,则需警惕耐药菌,选用更广谱或有抗耐药菌活性的药物。经验性治疗方案常采用联合用药,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以扩大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为后续精准治疗争取时间。但需注意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液体复苏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大量研究表明,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可显著提高患者早期生存率。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晶体液价格低廉、易于获取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是液体复苏的首选;胶体液则在维持胶体渗透压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使用时需谨慎评估患者情况。血管活性药物的种类与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线血管活性药物,能有效提升血压、改善组织灌注,尤其适用于血管扩张性休克。多巴胺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使用,但因其导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应用需谨慎。复苏目标的设定与监测是关键环节,一般要求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5-70mmHg以上,中心静脉压在8-12mmHg,同时密切监测尿量、乳酸水平、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以评估组织灌注是否改善,及时调整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剂量与速度。
(三)感染源的控制与清除
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技术精准定位脓肿后,可采用经皮穿刺引流或外科切开引流的方式,及时排出脓液并清除坏死组织,减少病原体载量,防止感染扩散。感染灶的手术切除适用于如急性阑尾炎穿孔、胃肠道穿孔伴严重感染等情况,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可从根本上清除感染源,但手术时机的选择需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血管内通路装置如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等是常见的感染途径,一旦怀疑或确诊为导管相关感染,应及时移除导管,并对导管尖端进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决定后续抗菌治疗方案。在感染源控制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预防因操作导致的感染扩散或出血等并发症,同时加强抗感染治疗力度,以提高治疗效果。
(四)后续降阶梯治疗策略
当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回报后,应根据病原菌种类、药敏试验结果及时将广谱抗生素调整为窄谱、针对性强的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的时机与方法需谨慎把握,一般在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感染指标趋于好转且病原学结果明确后进行。但对于一些特殊病原菌或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等复杂情况时,降阶梯治疗需更加慎重,需要适当延长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或采用联合降阶梯策略。疗程的确定与延长应综合考虑感染类型、病原菌种类、患者免疫状态及治疗反应等因素。对于一般细菌感染,在症状体征消失、体温正常3-5天且炎症指标正常后可考虑停药;而对于深部组织感染、免疫抑制患者的感染或真菌性感染,疗程通常需要延长,以防止复发,治疗过程中需密切随访观察患者,及时发现潜在的复发迹象并调整治疗方案。
三、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抗感染治疗的新进展
(一)新的病原体检测方法
快速分子诊断技术在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诊治中崭露头角。PCR技术及其衍生技术,能在短时间内精准检测病原体的特异性基因片段,数小时内即可出结果,显著缩短了检测时间,为早期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多重病原体检测技术可一次性检测多种病原体,涵盖细菌、病毒、真菌等,避免了传统单项检测的局限性,提高了检测效率,有助于及时发现混合感染,使临床医生能更全面地了解患者感染状况,合理制定抗感染方案,减少因漏诊或误诊导致的治疗延误,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与应用
针对耐药菌的抗生素研发取得了一定进展,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能有效对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等耐药菌株,通过抑制细菌产生的水解酶,增强抗生素对耐药菌的杀伤力。在联合用药策略的优化方面,研究更加深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两种抗生素简单组合,而是基于药物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进行搭配。某些联合用药方案可从不同环节干扰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延缓耐药性的产生,为重症脓毒症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了更多有效选择。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在新的检测技术、药物研发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都有诸多积极进展,这些成果为改善患者的预后带来了希望。未来需要科研工作者、临床医生等多方协同合作,持续深入探索,进一步优化抗感染治疗方案,攻克现存难题,为降低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的病死率、提升其生活质量贡献更多力量,推动该领域不断向前发展,更好地守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唐漭明.持续性血液净化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21,28(12):1442-1444.
[2]沈艺宏,杨卓,刘世平.成人脓毒症抗感染治疗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21,36(11):1598-1602.
[3]曹燕,刘易林,李莉,等.重症脓毒症患者病原学诊断中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9):4-7.
[4]刘伟丽.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重症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西藏医药,2020,41(02):21-24.
[5]莫诗瑶,赖敏.早期连续血液滤过对重症脓毒症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20,39(09):37-3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