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与治疗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引言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预防骨折等并发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
(一)风险评估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通过简单的问题,如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会伤到自己的骨骼、父母是否有过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初步评估个体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如果有一个或多个问题回答为 “是”,则提示存在较高风险,需进一步检查。
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综合考虑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既往骨折史、父母髋部骨折史、吸烟、饮酒、糖皮质激素使用等多种因素,计算出 10 年内发生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髋部骨折的概率。当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20% 或髋部骨折概率≥3% 时,通常建议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二)骨密度检测
双能 X 线吸收法(DXA)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它可以测量腰椎、股骨近端等部位的骨密度。T 值是将测得的骨密度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青年人的骨峰值比较得出的标准差数。T 值≤-2.5 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2.5 < T 值 <-1.0 为骨量减少;T 值≥-1.0 为正常。除了 DXA,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定量超声等方法也可用于骨密度检测,但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三)骨代谢标志物测定
骨代谢标志物可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骨形成标志物如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等,骨吸收标志物如血清 Ⅰ 型胶原交联 C - 末端肽(S -CTX)、尿 Ⅰ 型胶原交联 N - 末端肽(U - NTX)等。这些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了解骨转换状态,辅助诊断骨质疏松症、判断病情进展和评估治疗效果。例如,在骨质疏松症早期,骨吸收标志物可能升高,提示骨量正在流失。
三、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策略
(一)生活方式调整
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包括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爬楼梯等,以及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运动可以刺激骨形成,增加骨密度,同时还能提高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分为 3 - 5 次进行。
日照:充足的日照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 D。建议每天在户外晒太阳 15 - 30 分钟,尽量暴露四肢及面部皮肤,但需注意避免阳光直射眼睛和长时间暴晒导致皮肤损伤。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均会对骨骼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吸烟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形成;过量饮酒会干扰维生素 D 的代谢,影响钙的吸收,增加骨量丢失。因此,应倡导戒烟,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 25g,女性不超过 15g。
(二)营养补充
钙: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成年人每日钙摄入量推荐为 800 - 1000mg,老年人、绝经后妇女等高危人群可适当增加至 1000 - 1200mg。饮食中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酸奶、奶酪等奶制品,以及豆制品、鱼虾、坚果等。当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时,可考虑补充钙剂,如碳酸钙、枸橼酸钙等。
维生素 D:维生素 D 可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调节钙磷代谢。血清 25 - 羟维生素 D [25 (OH) D] 水平是评估维生素 D 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其理想水平应维持在 30 - 50ng/mL。人体可通过日照和食物获取维生素 D,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有鱼肝油、蛋黄、蘑菇等。对于维生素 D 缺乏或不足者,应补充维生素 D 制剂,如维生素 D₃。
(三)药物治疗
抗骨吸收药物
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这类药物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显著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阿仑膦酸钠需空腹服用,用大量清水送服后保持直立位至少 30 分钟,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唑来膦酸每年静脉滴注一次,使用方便,但可能会引起发热、肌肉疼痛等流感样症状。
降钙素类:如鲑降钙素。它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同时有中枢性镇痛作用,适用于骨质疏松症伴有疼痛的患者。可皮下或肌肉注射,也有鼻喷剂可供使用。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如雷洛昔芬。它在骨骼上表现出雌激素样作用,可增加骨密度,而在乳腺和子宫等组织无雌激素样作用,不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适用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促进骨形成药物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PTHa):如特立帕肽。它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尤其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或有骨折高风险且不能耐受抗骨吸收药物的患者。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 2 年,且有潜在的骨肉瘤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其他药物
维生素 K₂:可促进骨钙素的羧化,增加骨钙沉积,与钙剂和维生素 D 联合使用有协同作用,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
锶盐:如雷奈酸锶,具有双重作用机制,既能促进骨形成又能抑制骨吸收,但由于其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在使用时需谨慎评估。
(四)康复锻炼
康复锻炼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功能恢复和预防再次骨折具有重要意义。在骨折急性期过后,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能力训练和步态训练等。例如,对于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早期可进行床上的关节屈伸活动,逐渐过渡到床边坐立、站立、行走训练;同时可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训练,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稳定性;平衡能力训练如单脚站立、闭目站立等可有效预防跌倒。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并在专业康复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四、治疗监测与随访
在骨质疏松症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进行监测与随访。一般每 1 - 2 年复查一次骨密度,观察骨密度的变化情况。同时,可定期检测骨代谢标志物,评估治疗对骨转换的影响。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如骨密度增加不明显或仍有骨折发生,可能需要更换药物或联合用药;若治疗效果良好,可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并加强预防措施。此外,还需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双膦酸盐类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颌骨坏死等,降钙素类药物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等,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
五、结论
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骨折风险的关键。通过风险评估、骨密度检测和骨代谢标志物测定等手段可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而采取生活方式调整、营养补充、药物治疗和康复锻炼等综合治疗策略。同时,加强治疗监测与随访,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骨骼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并减轻社会医疗负担。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更好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林桂永,郑凯双,梅伟文等.老年骨质疏松症伴有病理性骨折康复治疗个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17):39-41.
[2]何涛,张郡,刘钦毅.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精准诊断和微创介入治疗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6(03):655-661.
[3]陈卫平.阿仑膦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临床效果[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0,17(05):6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