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路径;急救
正文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如饮食习惯的西化、缺乏运动、压力过大等因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全球和中国的流行病学数据,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冠状动脉血流急剧中断所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坏死,通常表现为胸痛、心电图异常、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等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需要紧急干预,而护理措施在急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方案予以分析,讨论急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纳入了在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时间段内我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有62例,分组方式为奇偶法,各31例。干预组男16例、女15例。急性心肌梗死年龄50-78(64.19±5.22)岁。对比组男18例、女13例。急性心肌梗死年龄50-76(64.16±5.20)岁。就干预组与对比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性别对照统计结果为p>O.O5,可以对比。
1.2方法
对比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实行急诊护理路径,具体措施包括:其一,患者入院评估与分诊:询问患者是否有典型的胸痛症状、发病时间、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2]。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氧饱和度等,以评估患者的临床状态。急诊患者应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判断是否存在ST段抬高或其他心肌缺血的表现,初步确定是否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评估结果,快速进行分诊,优先处理,迅速进入急诊科治疗区域。其二,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处理:鼓励患者保持安静、放松,减少情绪波动,以减少心脏负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2-4L/min,面罩给氧),以确保足够的氧供给,减少心肌缺氧。其三,心电监护与实时监测:患者需接入心电监护设备,实时监测心电图(ECG),特别关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根据心电图的变化,迅速判断是否存在严重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3]。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评估药物干预效果以及心脏功能。其四,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等,尤其是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MB、乳酸脱氢酶等),帮助确认心肌梗死的诊断。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进行冠脉造影,评估冠脉病变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是药物溶栓治疗。对于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症状发作4-6小时以内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溶栓药物(阿替普酶、尿激酶等),以恢复冠脉血流,减少心肌坏死的范围[4]。其五,心律失常的监测与处理: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颤等,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时,及时处理。
1.3观察指标
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评估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计数资料包含抢救成功,X2检验计算后呈现为n(%),其结果P<0.05则评估为差异存在。
2结果
干预组抢救成功30例,占比96.77%;对比组抢救成功25例,占比80.65%,X2值为4.0259、P值为0.0448。干预组(96.7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比组(80.65%)患者,P<0.05,有差异。
3讨论
急诊护理路径是指在急诊管理过程中,依照疾病的特点和护理需求,设计出一套标准化、流程化的护理干预方案,急诊护理路径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效率和患者的临床结局。急诊护理路径的应用起源于对常见疾病和急症患者护理需求的分析,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疾病中,急诊护理路径的制定有助于明确每一环节的护理责任、标准和操作规范,从而减少医疗差错,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患者的预后。本研究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采取急诊护理路径,结果显示,干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比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与治疗开始的时间密切相关。心肌细胞在缺血情况下迅速发生损伤,一旦时间延迟,心肌坏死的范围会逐渐扩大,导致不可逆的心脏功能丧失。因此,急诊护理路径通过在患者入院后迅速进行病情评估、心电图检查、血液学检查等诊断手段,能显著缩短从病情发生到治疗启动的时间。这种及时的诊断和干预使得早期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恢复心脏血流,减少心肌坏死的程度,提高抢救成功率[5]。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急症,任何治疗延误都会对患者预后产生负面影响,急诊护理路径的实施,通过标准化治疗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及时、有序进行。标准化的护理措施如药物治疗、氧疗、心电监护等能够快速而精准地执行,从而避免人为错误和延误,流程化管理帮助医护人员遵循最佳实践,最大限度地减少治疗过程中的潜在失误,从而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不仅取决于单一治疗手段,而是需要综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的配合,急诊护理路径在临床实践中促进了多学科合作与资源整合。急诊护理路径还可以对医院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提前安排急诊手术室和心导管室的准备,以减少治疗过程中的等待时间,提升治疗的效率和成功率。
综合以上结果,急诊护理路径于急性心肌梗死敢于中具备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淑艳,高洪涛,吕娜. 急诊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12):1649-1652,1657.
[2] 孙丽娟,王青,陈开祥,等. 以患者为本的护理理念联合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23,20(14):167-170.
[3] 叶诚栋,张伟彬,林朝霞. 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干预效果[J]. 中外医疗,2023,42(14):162-165.
[4] 曾琼虹,蔡静娴,林宝丽. 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评价模式下的护理在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应用研究[J]. 黑龙江医药,2023,36(3):717-719.
[5] 田路平,王丹,谢江涛. 以保护动机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探讨[J]. 包头医学,2023,47(3):3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