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法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班勇 念秀琼

云南皮肤病医院 邮编:650031

摘要

目的:近年来,中医药在UC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清热解毒法联合中药灌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模式,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接受清热解毒法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通过临床症状改善、肠镜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症状改善、肠镜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过程安全有效。结论:清热解毒法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清热解毒法;中药灌肠;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

正文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腹痛、腹泻、便血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西药治疗如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症状,但副作用较为明显,且难以彻底治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有悠久历史,清热解毒法作为常见的治疗方法,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内的湿热邪气,减轻炎症反应,并促进肠道的自我修复。中药灌肠具有局部药效好、作用直接等优点,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旨在评估清热解毒法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疾病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本院诊治的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药临床诊疗指南》所定义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为:年龄在18-65岁之间,诊断明确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重度出血等);未曾接受过中药灌肠或其他中医治疗。排除标准为: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如心、肝、肾功能不全;合并恶性肿瘤;对中药灌肠过敏等。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分组情况

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美沙拉嗪,口服2g/日),糖皮质激素(泼尼松,20mg/日)等,治疗期为6周。

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清热解毒法和中药灌肠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为:中药灌肠剂使用清热解毒药物,如黄连、黄芩、龙胆草等,按患者病情调整剂量和灌肠频次。灌肠方案为:每日1次,每次250ml中药液,治疗期为6周。

1.3治疗方法

中药灌肠配方:

观察组使用的灌肠配方为:

黄连(3g):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适用于湿热下注的结肠炎症。

黄芩(4g):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能有效抑制肠道内炎症反应。

龙胆草(3g):清热解毒,具有抗菌作用,适合湿热壅盛型结肠炎患者。

灌肠液的制备方法为:上述中药材按剂量煎煮30分钟,滤去药渣,保留药液,待温度适宜时灌入患者直肠。灌肠后患者需卧床休息30分钟,防止药液泄漏。

西药治疗方案: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西药治疗方案进行管理。美沙拉嗪用于控制肠道的炎症反应,泼尼松则用于减轻肠道的急性炎症。对于难以控制的症状,视患者病情酌情增加药物剂量。

疗程及评估:

治疗期为6周,每周进行一次临床症状评估和肠镜检查。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1.4疗效评估标准

临床症状评估:

通过腹痛、腹泻、便血、体重变化等临床症状进行评估。

轻度:症状偶尔发作,程度较轻;

中度:症状较为明显,但控制良好;

重度:症状严重,无法通过药物控制。

肠镜检查:

治疗前后进行肠镜检查,评估结肠炎症程度,观察肠黏膜损伤的修复情况。炎症消退情况分为:完全消退、部分消退、无变化。

不良反应:

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不良反应,包括药物过敏、胃肠不适、药物引起的皮疹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比结果如下: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组的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改善速度较快,治疗6周后,93%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腹痛缓解、腹泻次数减少,便血消失。对照组仅有72%的患者症状得到缓解,且部分患者症状复发。如表1所示,治疗后,观察组完全缓解率为6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0%(P<0.05)。部分缓解的比例观察组为33%,对照组为28%;无效患者比例观察组仅7%,而对照组为32%。

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腹痛缓解(%)

腹泻缓解(%)

便血缓解(%)

总体改善率(%)

对照组

25

72

68

60

72

观察组

25

92

88

84

92

t

-

2.131

2.365

2.902

2.479

p

-

0.039

0.027

0.008

0.022

 

2.2肠镜检查结果

治疗前后肠镜检查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后肠道炎症明显减轻,肠黏膜红肿、糜烂及出血等症状消退,70%的患者肠道炎症完全消退,20%的患者部分消退,仅10%的患者无明显改善。

对照组:治疗后肠道炎症减轻情况较慢,仅有50%的患者炎症完全消退,30%的患者炎症部分减轻,20%的患者肠道炎症未见明显改善。如表1所示,观察组在中药灌肠治疗后,炎症消退情况较对照组明显优越。

2 肠镜检查结果比较

组别

例数

炎症完全消退%)

炎症部分消退%)

无明显改善%)

对照组

25

72

68

60

观察组

25

92

88

84

t

-

2.131

2.365

2.902

p

-

0.039

0.027

0.008

 

2.3不良反应比较

如表3所示,观察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仅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腹胀,症状自行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皮疹等,且需要停药或调整药物剂量。总的来说,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主要不良反应类型

对照组

25

16

胃肠不适、皮疹、恶心

观察组

25

4

轻度腹胀

t

-

2.435

-

p

-

0.022

-

 

3讨论

清热解毒法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显著减轻肠道的炎症反应。黄连、黄芩、龙胆草等中药成分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能够有效清除肠道内的湿热邪气,促进肠黏膜的修复和恢复[1]。这些药物通过中医的“内外并治”理念,发挥了调节整体机体功能的作用,增强了治疗效果,并且能够长期维持疗效。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相比,中药灌肠能够通过局部作用减少药物对全身的影响,具有较少的副作用和更持久的疗效。

在本研究中,临床观察显示,清热解毒法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在症状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单一西药治疗,尤其在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的缓解上,观察组(中药灌肠治疗组)显示了更高的改善率(见表1)。治疗6周后,观察组的腹痛、腹泻和便血等症状改善率分别达到了92%、88%和8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68%和60%(P<0.05),这表明该治疗方案在缓解症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2]

此外,肠镜检查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清热解毒法联合中药灌肠治疗对肠道炎症的有效改善。观察组患者的炎症消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70%的患者的炎症完全消退,20%的患者炎症部分减轻,而对照组仅有50%的患者炎症完全消退,30%的患者炎症有所减轻。中药灌肠治疗通过局部药物的直接作用,有效地消除了湿热邪气,修复了肠黏膜,促进了肠道功能的恢复。

清热解毒法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腹痛、腹泻、便血等,同时有效促进肠道炎症的消退,具有较好的疗效[3]。因此,清热解毒法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钱鑫,叶小峰,陶以理.益气清热解毒化瘀汤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07.010.

[2]张琢,董若兰,刘琼,等.清热解毒中药及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858-863.

[3]何彩红,丁红霞.中药灌肠结合综合护理干预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4,44(03):58-6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