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B理论引导下的早期康复护理用于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中的效果
摘要
关键词
信息-动机-行为理论;早期康复护理;脊柱骨折
正文
脊柱骨折是一种骨科常见病,常发生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中,受骨密度、骨量减少等因素影响,在受到外界直接和间接暴力损伤易导致脊柱骨折[1]。治疗首选手术方式,可恢复脊柱功能的稳定性、减轻神经受压,并促进骨折部位早期恢复[2]。术后,常规护理因不具有护理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因此护理效果欠佳,而信息-动机-行为(IMB)理论引导下的早期康复护理即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护理干预是一种基于社会行为改变理论下的护理干预模式,通过护理人员提供信息、增强动机和培养患者行为技巧,能促进患者脊柱功能早期康复[3]。鉴于此,我院开展了本次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0年11月-2024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护理模式的差异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女各20例,平均(66.23±2.13)岁,观察组男、女为21例和19例,平均(67.10±3.23)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保持良好的同质性、均衡性(p>0.05)。纳入标准:神志清可建立良好沟通;无恶性肿瘤及血液系统障碍者;均为脊柱骨折患者且符合手术指征。排除标准:依从性差;意识障碍;有精神类疾病和传染类疾病者;合并重要脏器功能受损者。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如健康宣教、协助医生完善相关检查,并给予常规护理服务(健康宣教、生命体征监测及记录、饮食护理和康复护理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IMB理论引导下的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信息支持阶段:护理人员与患者主动建立良好沟通,借助护理需求量表询问患者的护理需求并准确记录。护理人员全面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如病情特点、疾病认知水平、患者情绪状态等,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详细回答患者疑问,并将交流时间控制在30min以内,与护理人员相互间讨论,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2)动机性访谈。护理人员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记录、总结临床实践经验,明确疾病护理重点、难点和要点,通过动机性访谈帮助患者提高康复治疗依从性。首先初期访谈时可对患者的心理状况作综合性评估,与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深入交流,了解患者的内心困惑,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积极给予其疏导排解。中期访谈患者已接受相关康复治疗,部分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因短期效果不明显或受身体不适等影响,难免出现焦虑、烦闷等“受害者”思维,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掌握患者的思维变化,帮助其看到治疗过程中的积极一面,对主动履行行为改变计划的患者提出表扬,或给予物质奖励等,巩固并增强其行为效能,培养“成长者思维”,指导其掌握更多的疾病护理技能,同时可通过分享成功案例的方式,帮助患者汲取榜样的力量,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3)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在后期访谈期间,着重了解患者的运动偏好,结合其运动耐力完善个性化康复方案。在开展康复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一下几点a.术后24h内需固定患者术区,避免其剧烈移动,去枕平卧并且头偏一侧,护理人员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扣背等。b.术后24h指导患者早期开展肢体功能锻炼,如踝关节训练、握拳训练、上下肢屈伸训练等,并按摩患者下肢,防止深静脉血栓。医务人员定期检查脊柱功能恢复情况,恢复效果良好者可拔除引流装置,逐渐展开上下床训练、床边坐起、床边移动、下床行走等。待术后15d可给予患者燕飞式训练,即患者取平卧位,将头肩、足紧贴床面,而其余部位抬高,每次坚持5s后放松5s,循环反复,10个/组,3组/d。
上述护理干预均持续28d。
1.3观察指标
1.3.1疼痛
护理前后对患者的疼痛反应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进行评价。在纸上画一条长10cm的横线,左端为0,右端为10,代表无痛到强烈疼痛,由患者根据主观感受选择分值,总分10分,分值越低疼痛越低。记录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疼痛程度的变化。
1.3.2并发症发生率
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主要包括脊柱感染、神经损伤、功能受限。准确计算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S)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同时间点计量资料对比采用方差分析(F),计数资料以(n,%)表示,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疼痛
护理结束,观察组VAS评分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 例数 | VAS评分 | ||
术后第1天 | 术后第3天 | 术后第7天 | ||
观察组 | 40 | 5.35±1.21 | 2.32±0.21 | 1.13±0.11 |
对照组 | 40 | 6.36±1.20 | 4.36±0.23 | 2.45±0.12 |
F交叉 | 17.569/<0.001 | |||
F时间 | 15.258/<0.001 | |||
F组间 | 12.365/<0.001 |
2.2并发症发生率
经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p<0.05),见表2。
表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例数 | 脊柱感染 | 神经损伤 | 功能受限 | 总发生率 |
观察组 | 40 | 0(0.00) | 1(2.50) | 1(2.50) | 2(5.00) |
对照组 | 40 | 2(5.00) | 3(7.50) | 3(7.50) | 8(20.00) |
X2 | 4.114 | ||||
p | 0.042 |
3讨论
在临床,脊柱骨折的治疗因年龄、部位、移位程度和神经是否受压等不同而方案各异。 最轻者可不加任何处理,日常生活正常,最重者需早期手术治疗以免截瘫或四肢瘫痪。疾病的典型症状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严重时伴肢体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术后患者需给予早期开展功能康复训练,以免肌肉萎缩、关节功能退化。
由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结束,观察组VAS评分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IBM为一种基于患者个人认知情况及护理需求出发的新型护理干预技术,护理人员通过明确患者健康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合患者的运动喜好开展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在康复期间采用动机性访谈沟通技巧,积极调动患者的自身能动性,改善了肢体僵硬和深静脉血栓,促进了炎症物质吸收及伤口早期愈合,进而减轻了术后疼痛。
经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p<0.05),这是因为IMB理论引导下的早期康复护理能通过动机性访谈,改善患者的“受害者”思维,树立“成长者思维”,提高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同时早期功能康复训练也能促进机体各项机能的快速恢复,通过踝关节训练、握拳训练、上下肢屈伸训练等项目,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脊柱骨折术后患者采用IMB理论引导下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陈秋梅,张雪燕,林虹,陈晓琳,杨芳.基于前瞻性心理弹性干预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智慧健康,2024,10(1):177-181
[2]杨明智,白涛,宗龙泽.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观察[J].贵州医药,2024,48(2):220-222
[3]李璐,王楠,谢素丽.IBM理论结合早期康复护理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4,48(3):329-331335
[4]汪克丽,程吉英.早期强化认知功能训练联合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2):231-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