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评价
摘要
关键词
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右半结肠癌;生活质量评分
正文
引言
结肠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在中国也常见多发,严重威胁健康。右半结肠癌是重要亚型,治疗方法影响病人效果和质量。手术切除是主要手段,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腹腔镜手术成趋势。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是新技术,精准度高、出血少、恢复快。本研究以 68 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为对象,对比两种手术方式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8例以非转移性右半结肠癌为首次入院诊断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全部在我院接受了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或传统开放术式治疗,并按照治疗方式被分为两组。观察组(n=34):接受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病人,男性17例,女性17例,年龄50.00±3.72岁,病程3.12±1.30年。对照组(n=34):接受传统开放术式治疗的病人,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51.26±3.46岁,病程3.13±1.34年。
1.2 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34人。对照组患者采取的是传统开放术式治疗右半结肠癌。具体过程包括:初步实施全身麻醉,术者按常规方法切开患者腹部,定位病灶后逐步切除病变部分,并处理相应的淋巴系统。术后在恢复室继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否定有异样后,将患者送回病房,并跟踪监控患者的术后情况。
观察组患者采取的是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该方法采取全身麻醉,利用腹腔镜设备通过腹腔内插管进入患者体内,观察病变部位情况并通过手术器械在腹腔内完成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后,患者也在恢复室继续观察,术者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决定是否及时送回病房并进行术后的恢复治疗,以确保患者术后恢复的顺利进行。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治疗效果、身体炎症反应水平、免疫功能状态、疼痛感知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通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具体数据来综合评估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通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对比,以TNFa(肿瘤坏死因子α)、IL6(白细胞介素6)、CRP(C反应蛋白)为指标,对手术前后身体炎症反应程度进行评估。
免疫功能的评估则以Th1(辅助性T细胞1)和Th2(辅助性T细胞2)占白细胞比例的变化及其比值为指标,参照术前后指标的差异进行对比。对于术后疼痛的评价,采用了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法进行定量分析。使能够客观地了解病人痛觉感受的变化。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肠梗阻、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等,并将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2.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x ± s" 表示,计量资料以根据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所有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在治疗右半结肠癌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2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血清炎性因子TNFa、IL6和CRP术后浓度均在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在控制炎症反应,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方面优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右半结肠癌。
2.3免疫功能指标对比(x±s)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手术前的Th1、Th2以及Th1/Th2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显示两组病人在术前的免疫功能状况相当。但手术后,观察组的Th1/Th2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更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
表1 治疗指标对比(x±s)
组别 | 例数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出血量(mL) | 术后进食时间(h) | 下床活动时间(h) |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h) | 术后疼痛时间(h) | 住院时间(d) |
观察组 | 34 | 105.26±18.66 | 115.43±18.20 | 12.67±6.90 | 42.68±3.81 | 61.32±4.80 | 16.89±5.61 | 9.65±2.15 |
对照组 | 34 | 125.64±20.36 | 198.50±21.52 | 32.51±7.43 | 67.90±4.23 | 90.61±5.36 | 33.51±7.23 | 14.89±2.56 |
t | - | 4.3077 | 17.1877 | 11.4077 | 25.8377 | 23.7377 | 10.5877 | 9.1377 |
p | -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P<0.05 |
表2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x±s)
组别 | 例数 | TNF-a(ng/L) | IL-6(ng/L) | CRP(mg/L) | |||
术前 | 术后 | 术前 | 术后 | 术前 | 术后 | ||
观察组 | 34 | 92.41±14.24 | 37.26±10.28 | 13.08±2.97 | 8.06±0.95 | 7.63±0.98 | 51.97±8.24 |
对照组 | 34 | 91.16±11.73 | 23.36±9.04 | 12.78±3.14 | 6.63±1.02 | 7.36±0.75 | 31.92±5.81 |
t | - | 0.3977 | 5.9277 | 0.4077 | 5.9877 | 1.2777 | 11.5977 |
p | - | 0.6977 | P<0.05 | 0.6877 | P<0.05 | 0.2077 | P<0.05 |
表3 免疫功能指标对比(x±s)
组别 | 例数 | Th1(%) | TH2(%) | Th1/TH2 | |||
术前 | 术后 | 术前 | 术后 | 术前 | 术后 | ||
观察组 | 34 | 13.34±1.77 | 11.22±1.65 | 3.27±0.40 | 5.47±0.51 | 4.02±1.25 | 2.67±0.76 |
对照组 | 34 | 13.28±1.64 | 7.26±1.37 | 3.29±0.45 | 7.33±0.80 | 4.06±1.22 | 1.05±0.22 |
t | - | 0.1477 | 10.7677 | 0.1977 | 11.4377 | 0.1377 | 11.9377 |
p | - | 0.8877 | P<0.05 | 0.8477 | P<0.05 | 0.8977 | P<0.05 |
3 讨论
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它在治疗右半结肠癌中的应用疗效引发了的关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病程)相似,两者可作为切实可比的对象。发现,与传统开放术式相比,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等各方面都有显著优势。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如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免疫功能指标、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也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合生活质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此术式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在治疗右半结肠癌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五德.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近期疗效[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1,27(02):148-149.
[2]唐金福.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智慧健康,2019,5(28):78-79.
[3]田权威.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02):259-260.
[4]巢亮,刘奇盛,王日玮,等.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12):44-47.
[5]张书国,刘涛.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13):2345-2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