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气道管理技术推广与规范应用的实践研究

期刊: 养生科学 DOI: PDF下载

黄丹

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 400020

摘要

随着院前急救的需求不断增长基层医疗机构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气道管理技术作为急救中的关键技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旨在探索基层医疗机构气道管理技术的推广与规范应用,通过系统性培训和技术指导提升基层急救人员的气道管理水平。研究表明经过针对性培训与技术监督基层医疗机构急救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成功率也有所提高。本研究为气道管理技术的基层推广提供了可行的操作模式和实践经验对提升基层医疗急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气道管理技术;基层医疗机构;急救成功率;技术推广

正文


气道管理技术是急危重症患者急救中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吸氧、吸痰、人工气道的建立、机械通气等技术。对于院前急救来说,及时有效的气道管理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近年来,尽管气道管理技术在急救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基层医疗机构在气道管理技术的应用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设备配置不完善、技术掌握不规范以及医护人员的培训机会有限等方面。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技术推广与规范应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急救能力,尤其是气道管理技术的应用水平,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探讨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气道管理技术的可行性及应用实践,分析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气道管理技术的重要性  

气道管理技术是急救医学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尤其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及时有效的气道管理至关重要。该技术主要包括吸氧、吸痰、人工气道的建立、机械通气等措施,目的是确保患者气道通畅维持呼吸功能避免缺氧或二氧化碳储留的发生。急危重症患者常因气道阻塞、呼吸衰竭、心跳骤停等情况面临生命危险,而气道管理的及时介入能够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特别是在院前急救中气道管理技术能够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1]然而当前许多基层医疗机构面临气道管理设备不足、急救人员培训不充分等问题,这限制了气道管理技术的有效应用。研究显示在院前急救中加强气道管理技术的培训与规范使用,能够显著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减少因气道管理不当导致的并发症。所以推广气道管理技术,不仅能够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能力还能在公共卫生危机中更好地保护患者生命安全。

2. 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与挑战  

基层医疗机构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其在气道管理技术的应用上仍存在诸多挑战。首先许多基层医疗机构的气道管理设备较为落后无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例如高流量氧疗、气管插管等技术所需的先进设备在一些乡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未普及。其次急救人员的培训机会有限,虽然部分医护人员具备基础的急救知识但由于培训不足,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技术不熟练的问题。研究表明基层急救人员对气道管理技术的应用意识较低,且缺乏规范的操作训练导致救治效果不理想。[2]另外基层医疗机构在急救体系的建设上也面临着人员短缺、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由于急救经验不足和技术应用不规范许多基层单位的急救成功率较低,尤其是在院前急救阶段,患者往往因延误治疗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如何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气道管理技术水平成为提高急救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所在。

二、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通过定向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基层医疗机构气道管理技术的推广与规范应用效果。研究首先选取三家基层医疗机构(兰溪院区、江北区中医院、猫儿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急救人员开展系统化的气道管理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气道管理的核心技术,如吸氧、气道异物清除、气管插管等操作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急救流程规范。

培训后研究团队通过现场指导与督导确保急救人员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正确应用于院前急救中。[3]另外项目组还定期对推广单位进行技术检查和数据收集,记录急救过程中的技术实施情况和患者救治效果。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气道管理技术在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效果。最终研究通过总结技术推广的经验与挑战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可复制的推广模式。

2. 实施方案  

本研究的实施方案包括多个阶段,旨在确保气道管理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有效推广与规范应用首先项目组将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任务的具体目标、时间节点和操作要求,包括培训内容、考核标准及技术监督计划。然后针对三家基层医疗机构(兰溪院区、江北区中医院、猫儿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急救人员开展气道管理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4]培训内容将涵盖吸氧、吸痰、人工气道的建立、机械通气等核心急救技术结合实际操作确保急救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并正确应用。在培训后项目组将对推广单位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督导,确保各单位急救人员能够规范操作及时解决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另外项目组还将定期检查技术的实施效果并通过病例记录和数据收集,评估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改进空间。最终研究结果将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气道管理技术推广模式,推动其在更广泛范围内的应用。[5]

3.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以描述性研究为基础,通过定向培训、技术指导和数据收集相结合逐步实现气道管理技术的规范化应用。研究首先通过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推广单位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标准。在此基础上针对三家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人员开展气道管理技术的系统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基础理论和实操技能,重点讲解吸氧、吸痰、人工气道的建立、机械通气等急救技术。培训采用集中授课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急救人员能够掌握气道管理的核心技能。技术推广过程中项目组将定期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督导,确保急救人员在实际应用中遵循操作规范及时纠正操作偏差。[6]为评估技术推广的效果项目组将在推广单位收集急救病例数据,重点关注气道管理技术的实施情况及其对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将总结出一套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气道管理技术推广模式,为其他地区的推广提供借鉴。

三、气道管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效果

1. 培训效果  

在本研究中培训效果是衡量气道管理技术推广成效的关键指标之一。通过针对三家基层医疗机构(兰溪院区、江北区中医院、猫儿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救人员的系统培训,研究发现经过集中授课与现场操作结合的培训方式急救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7]培训内容包括气道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如吸氧、人工气道的建立、机械通气等)并通过实践操作强化其应急处置能力。培训后急救人员在气道管理技术的应用中表现出明显的进步。根据培训后的考核数据急救人员的技术合格率提高至95%以上。另外通过对实际急救案例的分析急救人员在应对呼吸衰竭、低氧血症等危急情况时能够更加规范地实施气道管理,操作的规范化率提高了30%。这些数据表明通过针对性的培训基层医疗机构急救人员的气道管理技术得到了有效提升,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了更加专业和及时的救治。[8]

2. 急救成功率的提升  

气道管理技术的规范应用显著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急救成功率。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和现场督导急救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根据研究数据经过气道管理技术培训后的急救人员,能够更熟练地实施吸氧、人工气道的建立、机械通气等关键操作从而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在对52例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采用规范化气道管理技术后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提高了10%。具体来说呼吸衰竭和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存活率显著增加,急救过程中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储留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9]这一提升不仅展示了技术培训对急救质量的直接影响还表明气道管理技术在院前急救中的重要作用,为急危重症患者争取了更多的生存机会。这为后续在更多基层医疗机构推广该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实践依据。

3. 社会与经济效益  

气道管理技术的推广在基层医疗机构中不仅提高了急救成功率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社会效益角度来看技术的普及有效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存率,特别是在院前急救阶段及时的气道管理能够显著降低因呼吸衰竭或窒息导致的死亡风险。这一提升增强了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突发急救事件的能力,减轻了患者和家庭的负担提升了公众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与依赖。从经济效益来看气道管理技术的应用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减少了患者转院的次数和医疗费用,降低了因急救失败造成的高额治疗成本。[10]通过培训急救人员使得基层医疗单位能够有效应对急危重症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治疗和资源浪费。此外规范化的技术应用使得医疗设备和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升。这一系列效益表明气道管理技术的推广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带动了基层医疗机构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四、讨论与挑战

1. 技术推广的困难  

   在气道管理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一系列困难。设备不足是一个主要问题。许多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先进的气道管理设备,如高流量氧疗设备、气管插管器具等这限制了技术的应用范围。即使在培训后缺乏必要的硬件支持,急救人员也无法充分发挥所学技术影响急救效果。急救人员的技术熟练度和操作规范性仍存在差距。虽然通过培训提高了急救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但由于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流动性大、培训机会不足,部分急救人员的技术水平仍不稳定导致技术应用不规范。[11]此外基层医院急救人员的经验相对不足,在面对复杂急救情境时操作仍存在一定的风险。技术推广的持续性和规范化管理也面临挑战。虽然初期培训效果显著,但长期的技术监督和复训机制不足容易导致急救人员逐渐失去对规范操作的重视,从而影响技术的长期效果。解决这些困难需要在设备投入、人员培训以及持续管理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2. 未来的推广方向  

未来气道管理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推广应更加注重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的持续性以及技术规范的标准化。首先设备的更新和完善是推广成功的基础。许多基层医疗机构仍面临设备落后的困境限制了气道管理技术的有效应用。所以未来需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投入,尤其是对于急救所必需的气道管理设备,如高流量氧疗系统、气管插管器具等确保急救人员能在设备完备的情况下应用所学技术。其次培训的持续性和规范化管理是确保技术长效应用的关键。尽管初期的培训效果显著但急救人员的技术水平易受流动性和培训机会限制。未来可以通过建立在线培训平台和远程指导体系实现灵活的、长期的技术培训和复训。另外应在基层医疗机构内建立技术督导和考核机制,确保急救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规范操作避免技术的流失。[12]最后气道管理技术的推广应注重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急救流程,为基层急救人员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南。这不仅能提高技术应用的规范性,还能为全国范围内的技术推广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通过这些措施气道管理技术将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实现更加广泛和有效的应用提升整体急救能力。

 

总结

气道管理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对于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的培训与技术指导基层医疗机构急救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急救成功率也有了明显改善。尽管推广过程中面临一些设备和人员培训等挑战,但通过持续的技术监督与优化基层医疗急救能力有望得到更大提升。未来随着设备的更新与技术的标准化,基层医疗机构在急救领域的表现将更加出色为公众健康保障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锦忠,凌永体,陆起峰,等.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经口气管插管技术使用情况调查与培训[J]. 广西医学,2011,33(9):1192-1193. DOI:10.3969/j.issn.0253-4304.2011.09.040.

[2]孔保宗,张庆昌,谢红杉. 喉罩在基层医院气道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118-119.

[3]吴长蓉,程晓琳,李俊. 保持人工气道通畅的集束化管理措施在呼吸重症病房的应用[J]. 黑龙江医药,2020,33(4):953-955. DOI:10.14035/j.cnki.hljyy.2020.04.101.

[4]钱敏,刘伟平,魏滨,等. 构建基于可视化技术的气道管理培训体系的探索[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6):441-445. DOI:10.3760/cma.j.issn.1673-677X.2019.06.006.

[5]毛敏,钱丹丹,田京. 模拟教学在基层120医务人员气道管理培训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19(10):1225-1228. DOI:10.3760/cma.j.cn116021-20191229-00285.

[6]吕晓玲,章艳,罗群,等.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分析及管理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3):1647-1648. DOI:10.3321/j.issn:1005-4529.2009.13.009.

[7]舒越. ICU患者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循证实践[D]. 南昌大学医学部,2023.

[8]秦占芬,王欣淼,李贤.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管理方法的探讨与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5,2(2):6-7,44.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05.02.004.

[9]彭宁安,梁建业. 纤维支气管镜在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研究,2011,24(7):614-614.

[10]周阳,潘淘涛,老成暖. 床边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在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2):84-85. DOI:10.3969/j.issn.1008-5971.2013.02.044.

[11]许承琼,钟蔚,邱文燕,等. 纤维支气管镜在R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5):798-799. DOI:10.3969/j.issn.1001-5817.2009.05.025.

[12]江伟,杨建平,陈星玲.鼻咽通气道的临床应用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01):42-45.

重庆卫生健康委员会;气道管理技术在院前急救中的推广应用,项目编号:2023WSJK12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