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康复护理在重症肺炎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肺康复护理;重症肺炎;临床指标;肺功能;生活质量
正文
重症肺炎,作为呼吸系统领域内的一种紧急且危重的病症,其特点在于病情演变迅猛,伴随较高的致死风险[1]。此疾病常引发肺部深处剧烈的炎症反应,进而严重损害呼吸功能,迫使患者依赖如机械通气等高级生命支持手段以维持呼吸。在此背景下,实施高效且科学的护理干预策略,对于扭转病情趋势、优化患者康复进程显得尤为关键[2]。肺康复护理,作为一种整合了多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性护理体系,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实施一系列经过精心设计的护理措施,直接作用于患者,旨在加速肺功能的恢复进程,并间接提升其整体生活质量[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100 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年龄 18 - 80 岁;意识清楚,能够配合护理。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合并恶性肿瘤。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0 例。观察组中,男性 28 例,女性 22 例;年龄 35 - 78 岁,平均年龄(56.8 ± 10.2)岁。对照组中,男性 26 例,女性 24 例;年龄 38 - 76 岁,平均年龄(58.2 ± 9.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管理、氧疗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肺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包括:①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心肺功能、营养状况、心理状态等,为制定个性化的肺康复护理方案提供依据。②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训练,每次15 - 20分钟,每天3 - 4次。③根据患者的肺部病变部位,协助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进行引流,促进痰液排出,每次15 - 30分钟,每天2 - 3次。④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床边坐立、室内行走等训练,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⑤气道廓清技术:包括胸部叩击、振动排痰、有效咳嗽训练等,促进痰液松动和排出。⑥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增强治疗信心。⑦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合理的营养方案,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增强免疫力。
1.3观察指标
1.3.1. 临床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住院时间。
1.3.2. 肺功能指标
于护理前和护理后4周,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两组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量(PEF)。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x ± s)
组别 | 机械通气时间(d) | 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d) | 住院时间(d) |
观察组(n = 50) | 5.2 ± 1.5 | 5.8 ± 1.2 | 12.5 ± 2.8 |
对照组(n = 50) | 7.8 ± 2.2 | 7.5 ± 1.8 | 16.8 ± 3.5 |
t 值 | 7.852 | 8.125 | 7.638 |
P 值 | 0.000 | 0.000 | 0.000 |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EV1、FVC、P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x±s)
组别 | 时间 | FEV1(L) | FVC(L) | PEF(L/s) |
观察组(n = 50) | 护理前 | 1.25 ± 0.32 | 2.05 ± 0.51 | 2.85 ± 0.82 |
护理后 | 1.82± 0.45*# | 2.85± 0.68*# | 4.25± 1.05*# | |
对照组(n = 50) | 护理前 | 1.28 ± 0.35 | 2.08 ± 0.55 | 2.92 ± 0.85 |
护理后 | 1.56 ± 0.42* | 2.42 ± 0.62* | 3.52 ± 0.98* |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 < 0.05
3.讨论
在针对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管理中,鉴于其肺部遭受剧烈炎症反应,机械通气治疗往往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持手段,并伴随着相对较长的住院周期[4]。为了优化这一过程,肺康复护理策略被引入实践,该策略集成了呼吸技巧训练、体位引流促进排痰以及个性化运动方案等多维度措施[5]。这些综合手段旨在有效促进肺部积聚的痰液排出,进而增强肺部的通气效率与功能恢复,其最终目标是减少患者对机械通气的依赖时长,缩短整体住院时间,并加速肺部感染控制窗口期的到来。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接受肺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持续时间与总住院时间方面,均显著短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此外,观察组还展现出更早的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这一发现与既往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高度吻合,进一步验证了肺康复护理在重症肺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与价值。
在重症肺炎的病程中,患者往往面临身心两方面的巨大挑战,其生活质量遭遇显著滑坡。肺康复护理作为一种综合性干预措施,其核心理念超越了单纯的生理机能恢复,还深度融入了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怀与营养支持的强化。通过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同时在营养管理的助力下,促进了患者体质的逐步增强。这一系列综合举措,共同作用于提升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卓越的护理服务对于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显著作用。具体而言,肺康复护理方案以其个性化定制、全方位覆盖及系统性实施的特点,精准对接了患者的生理恢复需求与心理支持需求,从而加深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正面评价与信赖感。
4.结论
在重症肺炎患者的综合临床护理实践中,引入肺康复护理策略展现出了非凡的成效。此护理模式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多项临床参数,如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而且有力地促进了肺部功能的逐步复原[10]。进一步而言,肺康复护理还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增强了他们的活动耐力与自我管理能力,使得患者在身体与心理层面均获得显著的改善。同时,这一护理模式的实施也显著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理念[11]。鉴于肺康复护理在重症肺炎护理中的积极效果与深远意义,我们强烈建议将其广泛应用于此类患者的护理流程之中。通过积极推广与实施肺康复护理模式,我们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全方位且高效的护理服务,从而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医疗负担,最终实现患者尽早回归正常生活状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丽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预防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8,27(15):73-74.
[2] 郭梅英,赵新玉,芦晓燕.综合护理措施应用于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效果分析[J].糖尿病天地,2023(2):244-245.
[3]黄志贞,许惠卿,黄艳芬.肺康复联合无创通气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9, 8(2): 37-38.
[4] 赵春燕.呼吸道综合护理应用在重症肺炎老年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华养生保健,2023,41(6):127-130.
[5]汤丰宁. 早期肺康复训练联合振动排痰对重症肺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及预后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7):1-2.
[6] 潘树珍.综合护理干预在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实施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1(12):127-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