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急救护理的最新进展与临床实践综述
摘要
关键词
创伤急救护理;研究进展;临床
正文
引言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的进步,给创伤急诊护理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外伤是一种突发性的生理伤害,它不但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安全,也给社会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带来了严峻挑战。所以,开展创伤急救护理的研究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急诊急救不仅仅是简单的外伤治疗,它还包括一套精细的护理程序,目的是将创伤造成的不良后果降到最低,促使病人早日康复。在漫长的历史中,医学上的每次进步都是为了战胜疾病。从最开始的单纯包扎,到现在尖端科技的运用,在创伤急救护理的历史上,到处都是探索和创新的痕迹。这既是一种治疗手段的创新,也是一种对创伤护理观念的深刻理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伤护理并不只是身体上的创伤,而是要照顾病人的精神状态,建立社会支持,甚至合理使用社会医疗资源。但是,虽然近年来在创伤急救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更加精确的评估创伤程度,如何在最短的救治时间内给出最佳的救治方案,以及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医疗费用,是目前创伤急诊护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伤口闭合技术的改进
1.1 伤口闭合技术的革新——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伤口闭合作为创伤急救护理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创伤患者的康复进程和预后效果。长期以来,传统的伤口闭合方法,诸如缝合、粘连等,一直是临床上广泛采用的技术手段。然而,这些传统方法却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操作时间冗长、感染风险高企等[4],无疑为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医疗安全埋下了隐患。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一种更为高效、安全的伤口闭合新技术,成为了创伤急救护理领域的当务之急。
1.2 新型伤口闭合材料的应运而生——医用生物胶与组织粘合剂的优势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系列新型伤口闭合材料,如医用生物胶、组织粘合剂等,应运而生,为创伤伤口闭合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5]。与传统缝合方法相比,这些新型材料展现出了卓越的优势:操作简便、闭合速度快、感染风险低等[6],受到了临床医务人员的广泛青睐。一项纳入了12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使用医用生物胶进行伤口闭合的患者,其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住院时间也得以缩短[7]。由此可见,新型伤口闭合技术在改善创伤患者预后、提高医疗质量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二、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早期干预
2.1 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危害——心理障碍与社会功能的双重损害
作为创伤患者经常遭遇的心理问题之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所导致的负面影响深远,严重影响了身心状态以及社会角色发挥。遭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经常会遇到长时间的内心挣扎,涵盖长期忧虑、沮丧、恶梦和回忆翻滚等表现。这些疾病犹如梦魇,烦扰不已生活起居,让它们陷入困境。长期陷入焦虑和抑郁的漩涡,患者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进而失去了生活信念和活力;患者经常被恶梦和回忆折磨,不停地回想起那段可怕的经历恐怖的往事,难以忘怀那段伤心回忆;这些症状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加重了病人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2.2 早期心理干预的重要性——预防PTSD发生发展的关键举措
随着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早期心理干预在阻碍PTSD进展和加剧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这些研究就像是指引航向的灯塔,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预防和治疗指明了新的道路,并为临床实践带来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诸多研究显示,对受伤者进行早期的心理疏导,能够显著减少创伤后压力症(PTSD)的发生概率。
2.3 早期心理干预的推广应用——纳入创伤急救护理的必然趋势
鉴于早期心理干预在预防PTSD方面的显著优势,将其纳入创伤急救护理的标准流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目前,创伤后早期心理干预已被多个国际指南所推荐,成为创伤急救护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趋势反映了医学界对创伤患者身心健康的全面关注,体现了"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念。
三、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的推广
3.1 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的必要性——应对创伤多脏器、多系统损伤的有效策略
创伤作为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往往同时涉及人体多个脏器和系统,单一学科的诊疗手段难以全面评估和处理如此复杂的临床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应运而生,成为应对创伤多脏器、多系统损伤的有效策略。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医学的学科壁垒,强调不同专业背景的医护人员(如急诊医学、外科、重症医学、康复医学等)之间的密切配合和协调,根据创伤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全程化的诊疗方案,全面参与患者从急救、治疗到康复的各个环节。
3.2 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的推广应用——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创伤救治理念的持续更新,多学科协作治疗已经成为创伤救治领域的主流模式和发展方向。然而,在其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结论
经过对急敏护理在紧急医疗服务领域内的角色和影响进行细致且深刻的探究,我们得出的结论不仅凸显了它在优化创伤患者的生理指标和提升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方面的显著功效,而且还为我们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探索方向描绘了一幅详尽的蓝图。值得强调的是,尽管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果,但在追求更加卓越的护理服务品质和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征途中,我们依旧面临着诸多艰巨的任务。这不仅仅是一场医疗专业人员和研究者的单兵作战,更是一项需要政策制定者积极参与、多方共同协作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余添惠,张凤英.突发心肌梗死的创伤急救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11):21852186.
[2]崔淑玫,张春荣,隋一玲.创伤急救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0(6):6060.
[3]唐燕,刘仙凤,朱永锦.创伤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有效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4(1):01920195.
[4]靳红,景晓芳.创伤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有效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的影响评价[J].贵州医药,2023,47(4):657658.
[5]于会芳,刘亚萍,周晓利.多学科团队协作创伤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效率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8):5154.
[6]余琭琭.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外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12):01490152.
[7]李亚南.创伤急救护理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对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2021(12):01100111.
...